分享

都五岁了,你终究有了自己的福分

 马尔的视觉 2024-06-18 发布于安徽

接到阿紫艺术团(以下简称“阿艺”)梁红团长五周年团庆的观礼邀约,我恍惚了一下:哦,都有五年了么?

想了又想,回复了“祝贺、祝福、祝愿”六个字,看似客套,还有些官腔,实则发自内心。

先说说“祝贺”的意思。

“阿艺”在五年前那个父亲节张罗着要成立的时候,我身临其境,觉得也就是个玩劲。一帮爱表演、爱朗诵、带有艺术声息的,其中有个人站出来挑头搭台子,桓谭社区小会议室里闹腾个仪式,有滋有味的,挺好。我们此生,经历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内卷势头最甚的时代,刚歇息下来喘口气,还想着玩,还会玩,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阿艺”能存活五年有些出乎我意料,且越发轰轰烈烈。由简单的好玩规整到具有社会辐射力的团队,联结百城互动唱响淮北名号,深入学校、社区、军营、养老院充当文化使者。

团下派生出濉溪分会,枝枝蔓蔓的,四处发芽结果。

老话讲“三个女人一台戏”。“阿艺”成员女性居多。女人们聚在一起,张家长李家短的,既热闹也易于生事,展开便是一台宫斗戏。民间团体的核心人物一般缺乏权威性,团员少有规则感束缚,加之梁红又是个火火撩撩的性子,直来直去的,说不好哪天一拍就散了。

可“阿艺”却击穿了我的思维惯性,上演了五年之久的团结、振奋、积极向上的欢喜剧,反证了“三个女人能唱一出好戏”的新民谚。

如今一群爱好者组成个专题性的民间文化团体,越来越常见。“家人”是团队情感凝聚的主要方式。早前不分彼此、相互照应的老邻里关系早已解体;砸掉铁饭碗后,也破灭了单位是靠山的幻象,彻底改变了铁饭碗时期人际关系的样子。

隐于文化活动热闹的群聚现象背后,其实深藏着抱团取暖的情感、精神需求。

“阿艺”搭设了舞台,它也成了个体发光的动力源。每一个走进来“阿艺”的诵读者、表演者,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

有故事的人生才是值得的。

梁红算是有福之人,福报的根基是老公与儿子,都甘心情愿地做梁团长的大头兵。

一般男人眼里,若老婆放着正事不去好生忙活,天天疯玩这些花花绿绿的事情,不免要怄气。梁团长老公孙建恰好反着来,他自己是个书家,兼玩刻字、烧制陶笛。老婆要搭台子,锯料、抡锤,包括张贴图片这些小活,总是他在顶着。学艺术的儿子也热情洋溢地为“阿艺”站台主持。

这就是福分。

梁红还有个大家,一群追随的铁杆、铁把子。

落落大方的孙艳是“阿艺”雷打不动的女主持,她自己手头还有生意要搭理,只要梁团一声呼唤立即到位。

“阿艺”五岁了,她到位了五年。

说丁星火是“阿艺”的艺术总监有点名不副实。他干的活几乎是集大成,从杂工到诵读指导、活动策划,乃至于上台撑场面,拿着相机去捕捉每一个感人的瞬间等等,节目后期制作也是一肩挑。

能有这样的全才任劳任怨地帮你梁红搭台、撑台、补台五年,得是你多大的福报啊。

“阿艺”的台柱子之一周老师,五年来她参与“阿艺”的几乎每一场演出都会有经典面目呈现。

小城朗诵界名人雅风、王兴民,只要梁团吆喝来撑场子,一定会足金足两地呈现出最好的状态。

多少熟悉的老朋友,陪着“阿艺”,也彼此相伴,朗诵与才艺一天天地炉火纯青。

“阿艺”站台,或搭把手出把力,小城各路名家皆义不容辞。

五年前“阿艺”创立时来助演的爱心歌舞团的嘉宾,五年后又以新戏做庆典贺礼。

那个五年前被引导到朗诵之路上的毛娃娃,五年后已是飒爽英姿的“阿艺”少年。

最让我生感慨的是一位老先生,他在“阿艺”的舞台吹口琴吹了五年;从七十岁到如今的七十五。并无多少花哨的技巧,朴朴实实的老歌老调,却分外动人。

这就是我说的“祝福”;我的与他们的真诚祝福。

老友文进被梁团特意请到舞台上,让我略有些诧异。

我认识的文进是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更多的人对他的认知是“中国好人”。2002年以来,文进、黄玉芹夫妇,通过心理疏导、无偿补课、物资帮扶等方式,呵护着贫困学子的健康成长,累计资助数十名孩娃。

文进把其中喜爱舞台表演的娃送到“阿艺”来,让他们绽放出自己的美丽童年时光

“绽放”也正是我的祝愿。

“阿艺”秉持初心不走样,一帮情同兄弟姊妹的人好好玩耍,存续着仁义善良,有一份光发一分光。

作者相关文章

小城文化记忆:领读者

诗人来了

关注马尔的视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