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治颈源性血压异常的“六通手法”

 如魚得渁 2024-06-18

图片

韦贵康(1938— ),广西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2017年被授予第三届“国医大师”称号。韦贵康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石,兼及各家,提出骨伤疾病一体、二翼、三元学术观点,韦氏正骨手法六大理论、九大治法、三十六大手法;并率先提出手法治疗颈椎性血压异常、“脊柱生理曲度内在联系及其变化与颈肩腰背痛关系”“痛安汤临床应用”等。






















导读

韦贵康认为在颈源性血压异常的临床治疗中,应注重内养外调,全面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遵循顺生理、反病理的治则,总结出通脊调骨、扶正逐瘀的“六通论”,即“正则通、松则通、顺则通、动则通、调则通、荣则通”。调节骨缝、活动关节、扶正移位、理通经脉、荣和脏腑、柔顺筋肉,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治则——六通论

正则通:采用韦氏通脊调骨手法,恢复脊柱正常序列,使骨及周围软组织恢复正常位置,以解除对神经、血管的刺激和压迫。

松则通:松解组织粘连和痉挛,使经脉畅通、气血条畅。

顺则通:理顺周围软组织,使其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采用理筋手法理顺肌纤维。

动则通:缓解紧张痉挛状态,使其松动,增加其活动度。嘱患者平时加强功能锻炼,以活动筋骨、疏通气血。

调则通:调理脏腑,调和阴阳,条畅气血,调顺经络。

荣则通:调理脾胃,补益肝肾,调补气血,使气血生化有源、气血充足、筋脉得养,以助其恢复正常功能。


具体治疗手法

临床治疗上,既要关注颈椎的局部症状,也要顾及脊督一体的胸、腰椎关节的调理。手法操作中,补泻有别,以挛缩、紧张、痛甚、筋结点密布区域为阳病区,以相对松弛、无力、痛轻、筋结少区域为阴病区,以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的法则,对阳病区施以泻法、阴病区施以补法。因证施法,迎经络走行为补,随经络走行为泻;频率时间较快、力道手法较重为泻,频率较慢、力道手法柔、时间久为补。脊柱整治手法包括“理筋、调骨、对症”三部曲,以使“骨正、筋顺、症除”,激活薄弱肌、拉伸挛缩肌、松动关节、柔顺经筋,从而达到“正、顺、荣”的治疗效果。



A. 理筋手法

以症、结分阴阳区,施以阴阳补泻手法,理顺颈肩背周围组织,理顺经脉,松解筋结。

a. 取俯卧位,揉-推-按-拿-拉


①揉:掌揉法沿足太阳膀胱经、督脉走向,自上而下从肩颈部至足部,反复进行5遍;掌根自上而下揉背部督脉3遍。

②推:禅推法推大椎、膏肓、肝俞、膈俞、脾俞、胃俞、心俞穴各30下;再用禅推法自上而下推足太阳膀胱经3遍,重点在肝俞、肾俞、命门穴;最后用指擦法横擦肾俞、命门穴各1分钟,以局部透热为度。

③按:风池、风府、心俞、肝俞、腰阳关、肾俞、委中、承山穴各按30下。

④拿:双手同时提拿背部肌肉及下肢腓肠肌各10次。

⑤拉:牵抖上肢,拉伸双肩背,后伸双下肢,牵拉腰腹肌。

b. 取仰卧位,揉-推-按-拿-拉

①揉:掌揉法顺时针揉腹,重点在中脘、神阙、关元穴各30次。

②推:禅推法推两侧足三阳经各1分钟,再用小鱼际擦两足底涌泉各2分钟。

③按:天突、膻中、内关、曲池、合谷、足三里、太阳、印堂、血海、阳陵泉、三阴交各点按30下。

④拿:双手同时提拿双股四头肌各10次。

⑤拉:直腿抬高和屈髋屈膝对压法拉伸腰臀部肌肉。

c. 取坐位,揉-推-按-拿-拉


①揉:百会、太阳、头维、攒竹、四神聪、听会穴各1分钟。

②推:禅推法从印堂推至太阳穴,从太阳穴沿头侧面推揉至风池穴,向上推至头维穴,重复进行5遍。

③按:风池穴、肩井穴各30下。

④拿:捏拿斜方肌、菱形肌1分钟。

⑤拉:立其背部,双手托住其颈部及下颌,双肘抵住其双肩,用力向上提拔牵引,并左右慢慢旋转,每次持续1分钟,重复进行3遍,以颈部舒适、头晕、头痛减轻为度。



B. 调骨手法

常用韦氏定点单人旋转复位法、角度复位法、坐位侧旋提推法等。

a. 单人旋转复位法

多用于上颈段。以第1颈椎横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颈前屈35°,左偏35°,右侧旋转45°;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左手拇指触及偏移横突固定之,余四指置于患者右侧头颈部或枕部,右手扶持患者左侧下颌部,在右手向上方旋转的瞬间,左手拇指将横突轻推向患者左侧,常听到“咔”的一声。左手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

b. 角度复位法

多用于中颈段。以第4颈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头部前屈40°,左偏40°,右侧旋转45°;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左手拇指触及偏移棘突右侧固定之,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置于患者下颌部,此时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向上方旋转,左手拇指稍用力向左下推按,常听到“咔”的一声。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



C. 坐位侧旋提推法

多用于下颈段。以第6颈椎棘突偏右为例。患者取矮端坐位,颈部稍前屈;医者站于患者身后,右手拇指触及第6颈椎棘突右侧并固定之,左手扶持患者下颌,使头转向左侧45°,此时左手向上轻提牵,同时右手拇指迅速用力向左轻推,常听到“咔”的一声。拇指下有轻度移动感,触之平复或改善,手法告毕。



D. 对症手法

对颈肩背部“韦氏奇穴”颈前、颈侧等反应点施反射法、传导法,可消除筋结。疏通经脉,使筋骨能养,气血顺畅。

a. 颈前穴

定位:胸锁乳突肌下1/3 处前2cm。

作用:调理气血,疏经通络。

主治:颈累胀痛,心慌心跳,心律失常,血压异常。

方法:采用传导法。患者端坐体位,以右侧为例,医者右手扶持患者头部,使患者头偏右侧30°,左手拇指腹按于穴位上,轻轻斜向下按压,使胸口“得气”、舒适为度,注意不宜用暴力。

b. 颈侧穴

定位:下颌角后下3cm,颈侧面中点。

作用:疏经通络,清头宽中。

主治:头晕目赤,胸闷,耳鸣眼花,血压异常。

方法:用拇指或食指指腹于穴位上揉按,从轻到重,方向或斜向上,或斜向下,以患者舒适为度。注意操作时,力度应适中。如两侧穴同时按压,时间不宜超过15秒,以免引起脑缺血性眩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好书推荐

图片

图片

《国医大师传承录·第三辑》

点击封面进入悦医家·中医书院购书

本书收录了第三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国医大师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文仅作知识分享,不构成对任何药物或治疗的推荐和推广,不能代替专业医生的医疗建议。如有诊疗需要,请咨询和联系正规医疗机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