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受管控的舆论,不能停下的埃安

 汽车公社 2024-06-18 发布于上海

导语

Introduction

市场阵痛,埃安唯有自我消化。

作者丨曹佳东

责编丨杜余鑫

编辑丨何增荣

新能源车市的火热,已经是我们每一个人无法规避的话题。2024年,再叠加上价格战、舆论战掀起的口水仗,中国汽车市场的纷乱可谓到达了新的顶点。

在这期间,我们看到了曾不可一世的理想,因MEGA上市后的糟糕表现而陷入反思,看到了雷军带着他的小米SU7给所有人上了一课,将流量玩得明明白白,更是再次感受合资企业被群起而攻之后的茫然与无措。

市场变成这样,的确是我们从未想到的。或许就是中国式内卷造成的惨烈现状,但于许多未在舆论风口的中国企业来说,这段时间内产生的焦虑足以盖过从前任意时刻。

产品规划何去何从,营销手法怎样创新等一系列新问题的产生,愈发使得在局者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心神不宁。

最近这一个月,从被动卷进舆论漩涡,到公开向造谣者释放决绝的态度,广汽埃安经历着最严苛的外部质询。

“面对外部的高强度竞争,埃安会不会继续提升B端业务的权重?”

“眼看纯电车市场的增速变缓,埃安该如何继续提升销量?”

“埃安和昊铂的双品牌运作,接下来的市场目标是什么?预期在哪里?”

“中国汽车的出海战略愈渐清晰,埃安依托东南亚市场进行的全球布局又进行到了哪个地步?”

……

太多人都在给这个去年卖出最多纯电车的新势力企业,提出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说到底,如果就着埃安过去这几年所积攒下的经验来看,我们更需要做到的是,如何理性地去看待这家企业接下来会走的路,而不是以销量走势为唯一评判标准,对其下一个定论。

大环境巨变,只能默默承受

是的,今年的市场很不一样。背靠电动化转型的大背景,当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超过50%时,坚持做纯电车的企业反倒过得没那么轻松。随着消费者快速向着插混车和增程车倾斜,大量车企举刀进入这一细分市场,很大程度上会冲击到前者的利益。

而下至埃安、上至蔚来、特斯拉,我相信,它们无疑都能感受到这一变化。1~5月,和去年同期相比,仅是埃安在销量上的落差,就很清楚地通过广汽集团的月度报告放在我们面前。

这段时间,价格战有多么残酷,就不用我多说了。主打闷声发大财的埃安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适应这般市场变化,想必这期间产生的行业阵痛几乎是前所未有的。

兴许,在市场迅速扩张的这几年,埃安所仰赖的生态圈,的确有着很强的B端血统,而这也是常常被人拿来为之打上“网约车专业户”标签的主要原因。

起初,埃安内部很排斥外界总将自己和网约车挂上钩。往大了说,此举对品牌形象的建设会产生一些障碍。往小了说,很可能不利于埃安在C端用户的圈子里传播。

但有一说一,就像很多真实用户给出的反馈一样,能在这个细分市场上握住大量B端订单,埃安在产品定义上还是有一套的。要不然,最早占据这一市场的某北方企业,也不能在两年间经历销量过山车,质量堪忧所产生的口碑崩塌,至今也没能令其新能源业务从销量泥淖中拔出来。

再者,随着市场逐渐魔幻起来,在生存面前,作为最早成军的国家队新势力,又是一家很具有地缘特色广东企业,埃安一直要的都不是满屏的未来愿景和假大空的畅想,那么,在我看来,对于销量的渴望一定不会允许它放弃对B端市场的投入。

而当时间进入2024年,不管外界如何在埃安和网约车之间画等号,看着整个纯电动车市场的销量增速开始放缓,10~20万级新能源车市场涌现出了大量主打插混的车型,我想,埃安更加没有理由去筛选市场。

都说,头顶国字号的新势力品牌都难有出息。极狐、阿维塔、智己、岚图至今都未能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完成原始积累,就是最好的佐证。

此种背景下,若是再回头看埃安这几年的发展,虽有不足,但总体来说,销量基盘的稳步建立,对于埃安和整个广汽集团的后续发展还是有着很强的裨益。

众所周知,由于日系合资公司在集团内占据的地位和董事长曾庆洪对行业现状的点评,广汽连日来都被置于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太多人都只看到了,消费趋势的变化对广汽在销量上造成的影响。说直白点,广汽丰田和广汽本田的处境本就决定集团的发展好坏。那眼下,当大量消费者转投中国品牌,广汽所做的一切都被人看作是有违大环境向前发展的非常手段。而身在集团内的埃安,要是在这番架势下未能保持原有的轨迹推进,自然就会落人口舌。

“中国车市的大环境怎么就变成这样?”

我知道,事到如今,这些类似的吐槽已经见怪不怪了。对于主机厂来说,尤其是新能源车企,多年前可以靠着转型之乱乘势掘进,可以借着政策优势一骑绝尘,可到了一切都回到秩序之内时,它们理应明白,若想赢得这仗,唯有反身自问。埃安,当然也不能例外。

没什么比生存更重要

此前,因为车市下滑的影响,坊间确有传出,埃安内部将迎来一波裁员潮,并与大量应届生进行解约。

然而,事情的反转得很快。6月13日,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对最近的“裁员解约风波”做出回应,“外界说我们要裁员20%,但我们总共才7000人,难道要裁掉1400人吗?下半年我们长沙、泰国、印尼等工厂投产,还要打造100个直营店,将新增超2000个岗位需求。”

话里话外,无外乎就一句话,埃安现在还处于扩张期间,不可能会进行裁员。

换言之,你要问,此时的埃安会如外界所传的,发展会失速,销量会被后来者接连超过吗?我想,答案仍是否定的。

现阶段,中国车市的变化很大程度会左右各个车企的规划,这并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每一品牌在中国车市如此剧烈的进化中,要想迎难而上,哪有那么容易。埃安也好,或是其他新能源公司,如何给自己的发展多上几重保险,不过是外部环境给出的最新要求。

舆论攻势显著的今天,更没有哪家企业可以躲开攻击。在给出回应的同时,埃安们能做的就是想方设法让外界看到自己的决心和能力。

而从4月开始,埃安就将旗下最新车型第二代AION V带到了各地的汽车展会上,并积极将昊铂品牌现有车型的焕新版快速向市场推出;另一边,依托现有市场趋势,从对技术路径的再抉择,到营销变阵的新思考,乃至出海运作的积极跟进,埃安都是没有背离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那回到最开始给出的疑问,当埃安不再避讳自身对B端市场的重视,甚至公司内部对于“新能源销量周榜总不带埃安玩”也无心在意,而选择直面自己真实存在的问题,于情于理,作为旁观者也该这个时候给予其一定发声的机会。

事实上,作为集团未来最重要的业务板块,埃安所承担的是整个公司如何转型的使命。在特殊时期,想必没什么比生存更重要了。

今年上半年,昊铂、埃安品牌都没有上市全新车型。再加上,整体技术路径上,埃安还未对PHEV施加重要笔墨。这些都是埃安暂时遇到困难的理由。但丛林法则下,埃安也说了,只要市场需要,推出插电式、增程式的新车也是完全可以的,计划明年择机上市。

在去年达到近50万辆年销成绩的前提下,不用怀疑,埃安的2024年一定会过得很纠结。

复盘双品牌运作的得失,收编广汽三菱留下的资产,加强对产品规划的投入,都够其消化一段时间了。更别提,在海外贸易环境如此复杂的市场下完成出海,对于埃安内部提出的要求有多高了。

行业里的每个人内心有多么不喜欢“卷”,相信谁都能给出一个很具体的答案。但很可惜,这个世界却又离不开这个主旋律。一旦有人带头向“友商”举起屠刀,我们唯一能看到的光景就是现在这般卷生卷死。

其实,行业转型到现在,电动化的纯粹与否早就不重要了,一切又回到车市竞争的原点,就是抢占市场。5月,月销重回4万辆,给了埃安信心,但一定也会引起市场更具象的“关注”。接下来,又是场硬仗。说再多,埃安现有的规划,也只能迅速落地。要不然,产业阵痛不会有丝毫好转。

曹佳东

血液中流淌着汽油,

唯快不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