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街、西街、上拐头

 成成02 2024-06-18 发布于安徽

西街、东街、上拐头

老六安九拐十八巷,如果从北往南数,上拐头是第一拐。

上拐头紧靠北门,是北门外大街与东、西街相交的一个十字街口。北门外大街长有一、二里许,从北门进城的人,自北塔多宝庵锥子庙下来,经过下洼子,上坡上到上拐头,向南再走几步就进北门了。上拐头南靠北门,东边那条街叫东街,西边那条街叫西街。南北东西两条街,在此汇成一个街市中心。上了上拐头回身低首北望,北外大街随坡向下至油坊巷口到底,上拐头因此得名。

上拐头处于北门口外优越位置,过去也是六安一个繁华热闹的地方。《六安州志》关于北门有一段重点描述,“北门外关厢约两里许,陆通濠梁,上达京师山陕各省。水通正阳关入淮,凡豫省客货、两淮引盐皆由水路溯淠而至龙津渡即于北关登陆。豫章、东粤客由陆而至北关,即于龙津渡过载,顺流以往正阳。故北关尤为要途。”就是说,出北门向北到凤阳府,以至京城和山西、陕西各省和北方各地,均从此地起步。又有水路通正阳关入淮河,船运繁忙。从淮河沿淠河上水而来的货物和从陆路挑来的江西、广东南方各省的货物都在北门外的龙津渡登陆或过载转运。所以北门这里是六安水陆运输的要途。上拐头紧靠北门,也就自然形成了一个街市中心。

近些年城市发展改造,北门外、上拐头一带已经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了。好在上拐头和东、西街的原址还在,现在的淮王街与小东街的交口,就是原来上拐头的位置。而现在城北幼儿园的东门前,就是老北门的位置。老六安人在此应该还能回忆起原来的一点景象。

古代修筑六安城时把北门叫做武定门。因淠河连通城河,早期进出北门要经过一座吊桥。《六安州志》记载,“自镇南门迤东至武定门吊桥,濠平可以蓄水。”后来吊桥因为使用不方便被拆除,在城河上建了一座石梁桥连通城门内外大街,上拐头离石梁桥北端不过五十米。

原来的北门外大街,从多宝庵锥子庙到上拐头,街两边商铺相连,是六安有名的“下洼子”北大街,繁华热闹,烟火气十足。现在这条大街的遗址成了一条无名巷道,被屈辱地挤在城北小学的东边墙外。从上拐头进北门往南到潘家拐子,就是北门内大街了。虽然是城里,却没有北门外大街喧闹。靠城门口这一段,街两边原先开有十多家铁匠铺,是六安有名的“铁匠街”,一天到晚叮叮当当,倒是十分热闹。上一世纪八、九十年代,铁匠街还有五、六家铺子在营业。再向南则是好几家专做炮仗的炮仗店和几家杂货铺,直到潘家拐。

上拐头东西走向的这条街,现在叫“小东街”。随着城市发展,这条街已经东延至球拍西路。虽然是一条老街,六安人并不一定都知道这条街的街名是怎么演变来的。这条街以前以上拐头为中心点,上拐头以西是“西街”,上拐头以东是“东街”。西街西至淠河边龙津滩渡,东街东至六寿路也就是现在的解放路街口。后来东街口对面那条小路因通飞机场,时有人员往来,就有了一两家泥屋小店。毕竟是路,算不得街,后来连同几间土屋这条小路就被叫成了小东街。所以现在的“小东街”应该是包括以前的西街、东街和小东街三段。原来的东街不是很长,不过百十米长的街两边,以前开有米行,茶行,盐店,菜馆。直到拆迁前,东街西口靠上拐头这里还能看出一点过去老街的风华旧貌。

西街则要长的很多。西街的西头就是淠河繁忙的龙津渡。龙津渡是一个滩渡,是没有码头设施的码头,西街从上拐头下来在这里直插入淠河沙滩。滩渡口往下不远就是下龙爪龙磐石。传说古时候有皇帝经过这里,所以这附近滩渡就叫龙津渡,范围在今天的文化墙到下龙爪龙磐石一带。水运交通时代,六安城区淠河沿岸上自三里街下至下龙爪,有四、五里长的滩岸。平时停泊和来来往往的各种舟、排,显示出旧时金六安的繁荣。汛期丰水季节,淠河水阔流急,河面上不说是千帆云集,也是帆樯如林。龙津渡位于北门外一带水面,是六安重要的货物集散渡口,南来北往的各种货物特别是盐、粮的运转量大,更是舟楫繁忙。

北门外的繁荣,就在于龙津渡的繁忙。西街口下首的大沟沿处于龙津渡范围,过去是六安的盐运滩岸,也就是固定的盐运码头。古代食盐运销实行的是专商引岸制度,谓之引盐管理,就是“销盐有岸,行盐有引”。古六安州所辖英山、霍山、六安三县地域广大,是两淮引盐的一个重要引岸,往来的运盐船常年不断。运盐船返回时大多把附近篾匠街出产的各种竹编制品,如盐业生产需用量大的各种筐、箩、斗、箕以及其他竹器,带往下游淮河两岸以至更远的竹器市场。由于这里常年运装和堆放的都是盐和那些竹制品,且这里大沟沿口与淠河相连的水面地形恰像一只簸箕,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里就被叫做盐笆箕口。

从西街口到盐笆箕口是沿河街,长不足百米的这个小街,六安人知道的并不多。过去这里经营有多家货栈、货行,专门从事各种货物的购销贸易。在龙津渡一带上岸的各种山货土产农副产品等,大都被这些货栈、货行收购,再行转运到下游或转批给城区商户。沿河街没有粮行,粮行经营主要在东、西街。比较有名的粮行如萧家粮行,规模大、资本厚。看《六安县志》上记载,萧隆盛、萧祥盛兄弟俩的粮行,一在东街,一在西街,每家一天的吞吐量都在1-2万公斤上下,可见当时龙津渡粮食运销的规模。

龙津渡的繁忙,要比六安其他的滩渡口更盛一些。来往的船工和随船客商,众多的挑伕、搬运工和商贩,还有常年不断放排下来的排工,形成了从滩渡口到上拐头这一带人流的往来集聚。曾经,上拐头这一带有大小几十家店铺,生意兴隆,经营广泛。饭馆、茶馆、澡堂子,西街里还有一家小戏院子,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停泊在龙津渡舟、排上的船工、客商不必进城,就近登岸就可以休息或消费、消闲。盖因如此,也就有了上拐头和北门外的人气聚集、繁华热闹。

到了上一世纪六、七十年代,道路交通快速发展,致水运渐渐萎缩。七十年代初,淠河上的大船,全部被移搬到了淠河总干渠也就是新淠河。六安人的母亲河老淠河的水运功能从此彻底结束,龙津渡也就慢慢地安静下来了。而供销社的兴起,让沿河街的那些货栈、货行的生意渐渐旁落。五十年代后期栈行同业者合作,成立了一家货物交易所,只能收购一些从河西过来的土副农产品,维持到六十年代末自然消亡。(母亲的伯父在交易所工作,当时说在“行”里上班。)交易所的那栋房子后来因为长期无人使用和管理,屋顶垮了,剩下山墙和板门孤立在那里,成了一所无屋顶的房子。因后继无人,无顶房空置在那竟一直到城市改造拆迁前!五十年代中,随着小戏院子被一场大火烧掉,西街曾经的繁荣面貌也渐渐消失,慢慢地就成了一条偏僻的巷道!再后来城市改造和老淠河修整,上拐头,东、西、北大街,龙津渡,都随时代消失了,留下的,只是它们渐远渐淡的曾经存在过的痕迹!

回观历史变迁,真的让人感叹!好在记忆不远,凭记忆,翻故纸,尚可以进行一点穿越,寻翻出这一点历史旧迹。权当老六安的历史索引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