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光和○浅谈刘小革写作现象●每月十五文学社▶第七十四期

 看尽人间荒唐 2024-06-18 发布于四川


浅谈刘小革写作现象
杨光和
在无边无际的写作大军里,有幸与小革相识并相亲,那是我们的相知和缘分,她的勤耕好读在我心里早已生根,从不停息的热爱和跋涉是我钦佩仰慕于她,继她的“迟到”“有一种痛”书出版之后,不断且不可迟续地写作状态,特别是从2023年至今,据我阅读和粗心统计,起码超越百篇散文,随笔,书评发表问世,以惊人的语速和超凡的阅读能力,让我这个同龄人无不敬仰和惊叹,惊叹于她的写作数量且质地上乘和超乎自我的飞越,更仰视于她的写作状态和精神。在新媒体时代出现的当下,我们已不是与时光比苍老,跟流水比决心的时代,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现象吧。
小革这种现象在文坛,起码在我们成都,在金牛,在古稀时段写作者中是具有不可多得的文学影响也是一种回响,下面就小革写作现象谈谈我的几点感受吧:

一,开动内生力,去读
俗话说的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近些年来小革之所以成为都市书评的女作家,能在浮燥不稳定的文学平台,不断稳住脚根,不断超越自我,这与她平心静气,潜心阅读,广读善思的潜质有关,也是对她的内生动力到她的多视觉多层面的阅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和诠释。
从她的《保卫阅读》一文中再次阐明了和重申了阅读态度,阅读是写作的创作前提和极淀,也是长期的知识积累,旗帜鲜明地真心表达,对那些否定阅读意义的说词,有理有据的给与有力抨击。
读书会得到无限的空间,是一件需要个人静心来做的事,同时又是需要跟人倾心交流的美好享受,去体验情感的呼应,感受到思想的融通,去获取无尽的的知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小革在多层次多方位阅读和阅读后的思考,大胆思索,用心潜读,对文学和艺术的虔诚和热爱是难能可贵,也是我仰慕和敬佩的。
在她《繁花与人生》《苦读残雪》《并非干涉杨振宁》《邂逅两位翻译神人》等文中,在观其文,读其思中,去感悟去了解读懂世界,去反思世界,博览群书中,这也是小革内生力的使然和读后大收获,把文本推向一个无限的、开阔的、开放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时也不需要只读于阅读那样纠结于意义上,纯粹地沉浸于画面和韵律的流动,获得一种乘车观光式的愉悦。更是一个作家形成自己人生观特立独行的阅读和写作的源泉。这也是小革坚持个人立场,写出想说而有不敢说的内在本真。
二, 打开视野,去观
小革是学新闻的,有记者采集生活的视觉能力。我也曾在报社呆过,有位资深编辑传道给我:要当好记者,必备阿庆嫂能力,作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胆大心细,遇事不慌。这是一个新闻写作者的与生俱有的潜质和本能。言下之意,就是采辑者,必需有动察社会了解社会各个角落,各阶层,各底层的刻骨铭心的欢欣与疼痛的集景能力。并能用自己独到的见解,独特的笔触反馈给社会,这一点我想小革是具备的,在她不少的篇文里如:《我当过自己的理发师》《手机钥匙公交卡》《烟雨迷蒙赏周庄》,特别是近期她的几章《庐山行》,在观景中将视觉和沉思直插读者心灵,让一些冻僵或沉寂的生命,又复活起来,这是小革坚守写作初心,植身民间,根植尘世不可推违的本能与担当。
三,睿智自由,去写
总之,小革的写作是宽泛和自由的,语言的流淌是酣畅淋漓,睿智自由的。学习季羡林老人:“都以为我是一个闷老头,其实我一生放纵爱自由”的写作者。小革不畏年龄和世俗环境的束缚,挤怼,放手迸写,多层面多棱角的抒发,在她的《女监四月天》《阿富汗女人之苦》《青神,总把亮丽留存我心》《为意大利祈祷》等及她的《庐山行》的多篇文章里,体现得淋漓尽致。把文本推向一个无限的、开阔的、开放的想象空间,在阅读时也不需要像阅读传统诗歌那样纠结于意义,而是纯粹地沉浸于画面和韵律的流动,既获得一种乘车观光式的愉悦,又自由奔放地去抒写。小革的笔触是自由聪智的,也是广袤的,是一个走到哪就写到哪,自在洒脱的作家,这是一个作家形成自己人生观特立独行的写作源泉和态度,也是小革坚持个人立场,直击人心,写出想说而有不敢说的多元立体的人间清醒,形成了小革敢于泼墨激情的且不动声色既歌颂春天又吟唱廢墟的写作前提。

是的,小革近两年泉涌的写作,我把她归纳成一种不可多得的现象,特别是对那些蔑视性别,年龄的人来说是一记耳刮,也给我这个慵懒,落于沉寂之人打了一针强心剂。
其实,在小革写作现象中,我仿佛看到了八十年代理想主义冲开迷雾的激情,又看到当下续根理想精神的一种悲壮与力量,证明我们这代人还充满着成熟精神的活着、写着、创造着、快乐着、幸福着。这足以证明,小革潜心耕读,以她超常的筑墙精神,几十万文字及不拘一格的篇幅构成一个当下散文群山的整象与脉象,整象是这些老家伙还在拚命地写,且还宝刀未老(这是他们活着的意义之一),脉象是每个年轻的代际群中仍有许多写作者与后继者,他们整象构成一个文学潮浪。她们在特定光阴中,厚砺与文学的密集写作所形成的文化群山,这对当下在社会人们精神信仰的虚空与浮躁下,刘小革们还在坚挺地吃着时光的光芒,吃着雪山圣水。

  在盛大的夏天来临之际,小革,有一个诗人告诉我:让我们完成一次寒冬过后春雪融化的收割后,放慢脚步保重身心,在夏季漫长的火祭中浸蚀生根,在无边无际的季节里,在到达的秋岸上悬垂甜果吧,以此共勉。
2024年5月28日星期二于一米阳光居

作者简介

杨光和,笔名布衣阳光,本土女诗人。爱诗如命老妪,自由写作者。

每月十五&十五和弦◆散文专辑
第七十四期●杨光和专辑
点击关注

每月十五&十五和弦
73
每月十五文学社 主办

顾问  林文询  张新泉  牛放

编委  每月十五文学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