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第一状元县 图说徽州休宁古村落

 细雨青衫 2024-06-18 发布于重庆
休宁是徽州一府六县之一,虽然它并不富裕,人口数量也不多,但却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武德五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近1300年中,全国共出状元800多名,平均每三个市县才有一名,而休宁一县就出了19名状元,这在古代的中国,是十分罕见的,因此,世人称这个县为:中国第一状元县。

图片

状元坊

这是竖立在休宁中国状元博物馆广场上的四柱石坊,像是现代的仿古建筑,看到这就会想到歙县城里的八柱许国石坊,精气神差很多。

图片

黄村进士第

休宁黄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至今保留古朴的民风民俗,黄村进士第建于明嘉靖年间,原为进士黄福府第,后为家祠。传说村里的黄姓家族是唐末义军黄巢的后人。进士第门楼实际是一座牌坊,是属于门坊。

图片

黄村中宪第

徽州社会往往亦商亦儒,贾儒不分,士大夫之家也会以商贾游于天下;在深山僻野,也不乏诗书礼仪之家。没有哪一个商帮像徽商一样,对教育和文化投注那么大的热情和财力,并代代相传。图片

异香匾额

小厢房过道小木门上,悬挂一小匾额,上刻异香两字,多有文化。徽州人经商成名后,为了强化自己儒商的特色,会广交天下的文人学士,并建书楼、兴文会、办诗社,这其中更以教育为重

图片

枕溪人家
皖南人虽然身处深山之中,但一直崇尚读书,即使是农家子弟,只要条件稍微允许,都会读个几年书,这无形之中,也为休宁县成为中国第一状元县,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氛围。
图片
小巷深深

十三四岁,往外一丟,特殊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古徽州人,祖祖辈辈生活在休宁大山里的人,要改变命运,就只有苦读和闯荡,至今休宁仍然延綿著尚学之风。

图片

迁居美国的休宁黄村荫余堂

荫余堂是一座徽州古民居,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荫余堂的意思是“荫及子孙”,从清代开始,这里先后有8代黄家子孙居住、繁衍,几乎是一部浓缩了的徽州家族史。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家子孙迁移,房屋空置,破落不堪。
时任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主任白铃安,1996 年到访黄村,巧逢黄家后人打算卖掉荫余堂,于是荫余堂改变了命运。白铃安耗资1.25亿元,历经7年策划施工,开始了一次匪夷所思的古建大挪移,从中国休宁黄村祖居地迁居于美国波士顿碧波地埃塞克斯博物馆, 为此黄村也备受争议。

图片

休宁万安古镇通往码头的小门

休宁的万安古镇为徽州四大古镇之一,其余三个是休宁屯溪古镇、歙县渔亭古镇、深渡古镇。万安一直为休宁县县治所在地。明清时期,随着徽商的崛起,万安成为重要水陆要道,而那条依横江而建的五里街衢,更是以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丰富的商业内容闻名遐迩,现在也只余古镇的遐想了。

图片

水埠码头

沿着老街拾级而下,穿过临江的巷弄,是万安的水埠码头。陆路交通不发达时,万安一直是古徽州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据说,明清鼎盛时期,沿河大小水埠有八十处之多,应该说水路交通的发达造就了古镇的繁荣。

    图片

    老街

    在万安古镇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万安的老街了,这是拥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的老街。这里古桥、古宅、古码头等许多明清建筑古韵犹存。

    图片

    古街上用石板铺起来的街道,还有洁白的粉墙,处处可见老街之前的辉煌,尽管已经有了岁月的沧桑,已经有了历史的容颜,但是它的那种神秘感以及历史的韵味依旧不减。

    图片

    在万安古镇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万安的老街了,这是拥有着1700多年的历史的老街。这里古桥、古宅、古码头等许多明清建筑古韵犹存,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图片

    门前的瑞兽

    图片

    抱鼓石与石墩

    每做一个专题,都是一个读书学习享受的机会,也不仅仅是绘画,而是通过画画的过程,感受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带来美的愉悦。
    像休宁这类徽派建筑,在皖南遍地都是,保护得好的,就成景区了,像西递,宏村等。如在山野深处的古村落,就是不一样的命运了。我曾到过绩溪偏远的一古村落,记不得名字了,有很多漂亮的徽派建筑,精巧的砖雕门楼保存的都很完好,当地的村民也知道这房子的价值,就在村口放个长条凳拦路收费,记得我当时给了二十元,一个小女孩陪我们游览,村祠堂的钥匙就挂在她腰上,她告诉我们,有很多外人到村上来买房子,一整栋十八万就卖了,现在政府不给卖了。就像休宁的荫余堂,如果不卖,谁来维修,谁来保护,卖了就是重生,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