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绘画发展史》

 栎阳钓晚 2024-06-18 发布于贵州

新书推荐

荣宝斋出版社

宋代绘画发展史

作者:佘城 / 著

出版发行:荣宝斋出版社

版次:2017年9月第1版

印张:28

装帧:精装

定价:98.00元

ISBN:978-7-5003-2031-9

内容简介

宋代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发展景况最兴盛发达,绘画人才最杰出繁多,画学规模最恢宏精深,尤其是写实主义臻达极致、古典画风迈登顶峰的时代,被称作画史的黄金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书共分作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宋代以前的绘画发展情形。第二章,介绍了宋代绘画本身具有的特质:兼备“真”、“理”、“意”、“神”、“趣”于一身,堪称空前绝后的特征和高度,说明了宋代绘画之所以迥异于其他朝代的原因。第三章,介绍了宋代绘画兴盛发展的原因。第四章介绍了北宋绘画发展的情形,内容分为背景概述,佛道、鬼神画,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畜兽、龙鱼画,屋木、舟车画,外族、人骑画,墨竹、水墨杂画等门科。每节内再选择该门科成就杰出的有代表性的画家,介绍其生平、绘画艺术特色、流传或存世墨迹等。第五章,介绍了南宋绘画发展的情形。第六章,介绍了宋代绘画理论著述的情形。

本书对宋代丰富翔实的绘画史料、流传存世的大量画作进行了搜集整理,条分缕析,有论有叙,图文并茂,不少观点新颖独到,对有志于深入了解和研究宋代绘画的专家读者大有禆益。

作者简介

佘城,1938年7月生,祖籍浙江省兰溪县,曾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台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兼任教授,后被聘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客座研究员。曾于各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著有《中国历代画家存世作品总览》、《北宋图画院新探》、《明代青花瓷之发展与艺术研究》等,是书画史论、鉴定、收藏界资深的专家学者。

内文精选

 绪言

在中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占有极其重要地位的朝代。

宋代国祚长达三百余(公元960—1279)年,由于国家一直处在外族强邻的侵扰压迫下,文治武功方面,固然不足与其前的汉唐比拟,就连其后的明清也难相提并论。然而在文化艺术方面,却能凝聚力量大力发展,成就斐然,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最辉煌灿烂的一个时代。

在宋代多面向的艺术文化发展,举凡文学的古文、词、书法,器物的瓷器、雕漆、织绣、玉器、缂丝,等等,都有杰出的成就,堪与唐代争锋或有超过之,其中最为耀眼的厥为绘画一项。宋代绘画发展情形,不仅盛况热络空前绝后,而且画学成就震古烁今,允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黄金时代。

宋代绘画发达有其必然的条件。首先,得感谢先前的祖先们为其开启了大好前途。宋代处在中国文化发展历程的中枢,绘画在其之前,已是经历过许多朝代漫长一段岁月的演进,思想技艺等方面累积了深厚的基础,规模宏具,技法大备,宋代画家们在即有的成就上顺势开拓,水到渠成,高屋建瓴,自然取得更高更大的收获。这是客观的因素。

其次,来自本身时代背景环境的关系。宋代立国政策右文左武崇尚文艺,倡导鼓励之下,皇室宗亲爱好书画文艺者众多,士夫文人阶层更是踊跃参与活动,上有所好下必趋焉,带动民间社会蓬勃的风气。与此同时,宋代社会也兴起鉴赏收藏书画的嗜好,上至朝廷下至民间竞相搜罗,更引发对绘画的热衷。再是全国各地广建宫殿、寺观等,从事装饰,造成大量绘画人力与制作的需求,促进社会兴发的风气。宋代是个多元艺术文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前面说过它的文学、诗词、书法、工艺制作,等等,都有极高的成就,各种思想的相互激荡,更能诱发激励绘画创作思想的产生。然而,对于宋代绘画发达真正具有直接影响的,应该是翰林图画院的设置,画院是由朝廷设立的绘画机构,宋代虽非创始者却是组织功能发挥最完善的朝代,不仅成为宋代绘画发展的领导中心,培养优秀画家的摇篮,更是社会有志于绘画者发挥理想追求荣身出路的所在,这是造成宋代社会绘画兴盛始终不衰的重要原因;今日流传在世的古画迹中,宋画占有极大数量,当日画院众多的画家生产了大量的画作,居功不可没。其他如宋代理学昌盛,理学讲究穷理尽性、天人合一,等等,画家受到社会风气浸染,热爱自然讴歌生命,乐于用画笔去触发万物的生发。文人喜爱雅集博古鉴赏,品题书画蔚为时尚,形成绘画文学风行一时。又如禅宗流行,文人相互喜斗禅机,深思冥想的思维方式浸淫绘画思想。以上种种,这些主观、客观因素都影响到绘画的发展,促成宋代绘画的昌盛发达与特色的形成。

……

内文节选

第四章 第九节

文同与建立之“湖州竹派”

凡是谈论中国墨竹的发展,必定不会忘记提到一人,便是文同。他称得上是画史上声誉最隆的一位墨竹画家。

文同的生平事略,见载于《宋史·本传》、《图画见闻志》和《宣和画谱》。根据这些记叙综合所得:他名同,字与可,号石室先生、笑笑先生、锦江道人等。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人。生于宋真宗天禧二(公元1018)年。他出身世族家庭,幼年即聪慧过人,发奋读书。二十岁左右,已经博通经史诸子,为当时守成都的文彦博所赞赏。仁宗皇祐元(公元1049)年,登进士第,次年放为邛州(今四川邛来县)军事判官,后来又兼摄蒲江、大邑政事。至和元(公元1054)年,调靖难军节度判官。嘉祐四(公元1059)年,以试馆职判尚书职兼编校史馆书籍召入京师,不乐官职,屡请调回故乡,后以父死丁忧得准归返四川。其后一直在四川地方为官。直到神宗熙宁三(公元1070)年,才又入朝担任太常理院兼编修大宗正司条贯职务。当时正值王安石励行新法之际,他被归入旧党,次年降级以太常博士知陵州(四川仁寿县)外放。八年,调任洋州(陕西洋县)太守。元丰元(公元1078)年,他被召往京师,旋奉命赴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这是后来人称他“文湖州”的由来。但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陈州(今淮阳县)宾馆,时在神宗元丰二(公元1079)年正月。

文同为人生性高远潇洒,孤傲高洁,前人形容他“以学名世,操韵高洁”;“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人品学问同时受到新、旧党人的推崇。友朋中尤与苏轼情谊最为深契。此外他在艺术方面造诣,更是广受世人的赞扬,在世以诗、楚词、草书、画知名,有“四绝”之称。绘画能作墨竹、山水、禽鸟和木石,其中墨竹成就最高,被后世誉为最伟大的墨竹画家。

文同爱好绘画墨竹,除了因为出身墨竹兴起最早的竹子之乡四川,受到风气的熏陶外,更重要还是来自他对竹的深沉情感。他一生爱竹成癖,不但喜在居处广植修竹,而且还将居室住处取名“墨君堂”、“竹坞”、“霜筠亭”、“此君庵”等,此外便是作诗为文赞美讽咏竹子。他的诗文中有着极多咏竹、颂竹的作品,隐喻比兴,无非都在称赞竹子的美德,用来象征人的品格。其中有名的,如自赋《一至十字诗》,诗云:

竹,竹。森寒,洁绿。湘江边,渭水曲。帷漫翠锦,戈矛苍玉。虚心异众草,劲节逾凡木。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风女笙竽清肃肃。林间饮酒碎影摇金,石上围棋清阴覆局。屈大夫逐去徒悦椒兰,陶先生归来但寻松菊。若檀栾之操则无敌于君,图潇洒之姿亦莫贤于仆。

而他更常以竹子所有的美德,作为自己人生追拟的目标。苏轼就曾以竹的性格来影射他的节操,说是“而况我友似君者,素节凛凛欺霜秋”;“得志遂成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群居不倚,独立不惧”。在这些尚嫌不足之下,于是他从事了墨竹绘画。他的好友苏轼为他作的《墨君堂》诗中,就说他:

嗜竹种复画,浑如王掾居。高堂依空岩,素壁交扶疏。山影覆秋静,月色澄夜虚。萧爽只自适,谁能爱吾卢。

也正因为他有着对竹的深刻了解和高尚情操,精神与竹相契合,所以墨竹画得特别传神,获得世人广大的赞赏。

文同墨竹的特色。文同画墨竹,根据他自己的说法,是“学道未到,意有所不适,而无所遣之,故一发于墨竹”,是出于一种他称为“病”的嗜好。但是绘画理念来自写生,走的模拟自然的路子,又能兼具主观的臆造,所以提出画竹必须先有“成竹在胸”主张。他居家喜好种竹,尤其在守洋州时,于当地筼筜谷开辟了一处园地,广植竹林,作为朝夕游憩之所,深入观察竹子生发之姿,钻研竹的神情意态,这都是他希望借以认识自然真实的竹子形貌,以资画笔之助。有了客观对象的体认后,再经营主观意象的臆造,而后出诸笔墨以成其画。苏轼就有两段形容他画竹的文字,说是: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

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芽,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附,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事,振笔直遂,此追其所见,如兔起鹄落,少纵则逝矣。

即在明白指出他的画竹方法,就是画家要先对客观对象的竹子有了深刻的观察与认识,酝酿成心中的意象,廓然在胸,然后捉笔凝视绢地,仿佛象生绢上,于是落笔快速地画出所见的形象,一气呵成,如此才能获得真实而生动的作品。由此可见他的墨竹画,也正是唐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绘画观的体现。

……

内页欣赏

-

荣宝斋出版社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万源夹道一号

发行部电话:010-65141048

办公时间:8:30-17:00(工作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