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间土方鲜苍耳草妙用

 阿圣_ 2024-06-18 发布于重庆

 鲜苍耳草应用是去年从一朋友口中得知,他家人用此方法治愈多年风湿顽疾。今天想起,找到出处,特此记录。

           鲜苍耳草外敷治疗风寒湿痹 

 (录自《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王志主编)

  李丽斌等经验:利用鲜苍耳草外敷治疗风寒湿痹收到了满意的疗效。取中伏生长的鲜苍耳草茎叶300克,拣去杂质,用水漂洗,以去其毒,把水控干净,切碎,放入搪瓷缸中捣烂成泥,将捣好的药泥均匀地涂抹在薄塑料上,然后敷于患处,外用纱布或干净布包好固定,为防止药浆流出可将患处平放,底部用硬纸壳垫好,敷3小时(时间过长容易起水泡)取下,轻症一次即愈。治疗25例患者,痊愈13例,占52%;有效11例,占44%;无效1例,占4%。总有效率96%。  

      张某,男,60岁,教师。夏季正值中伏,天气炎热,前来就诊。患者自述:半年前右手鱼际处经常疼痛,疼痛时自觉有热感,局部皮色无任何改变,以前用过抗风湿药物,但效果不佳,自以为是骨质有毛病,近日加重。我们向他推荐了此方,经使用鲜苍耳草50克外敷后,一次即愈,没有复发。

  李某,女,40岁。时值伏天,前来就诊。患者自觉左脚趾及左腿膝关节疼痛有1年之久,冬季加剧,平素自觉患处凉,局部不红不肿,喜热,遇热痛减。此次是因雨天趟水受凉,引起剧痛,蹲起很吃力,影响行走。患者以前服用过阿司匹林肠溶片、小活络丸,疗效不佳。经敷用鲜苍耳草250克(脚趾敷100克,膝关节敷150克)后,疼痛缓解,嘱1周后再敷一次。随访病痊愈,未复发。

鲜苍耳草具有祛风湿、消炎止痛、通经络的功效。风湿发病在关节,病及全身,中医学称之为“痹证”,根据中医“寒凝于风”“不通则痛”的理论,用中草药直接敷于病变部位,通过皮肤的渗透使病变部位发热,并通过微血管循环使气血运行通畅,形成一个直接在发病关节祛风利湿,与全身舒经活络相结合的治疗机制。【李丽斌,富靖,翟东文.浅谈鲜苍耳草外敷治疗风寒湿痹用药的体会。时珍国药研究,1996,7(3):145】

评注:风寒湿痹,是三种外邪(风、寒、湿)单独或兼夹为病,表现为关节局部酸、麻、胀、重、痛,屈伸不利,有的还有关节肿大、全身病变。中医书上常将以风邪病因为主的称“行痹”,表现为关节、肢体走窜疼痛,痛无定处(因风善行而数变);以寒邪病因为主的称“痛痹”,表现为关节疼痛,痛有定处,疼痛剧烈,而得暖则缓,遇冷加重(因寒主收引);以湿邪病因为主的称“着痹”,表现为痛处麻木,重着,痛有定处(因湿性重浊)。而临床实际中,三种外邪中两两相兼、甚或三邪并作的更为多见。风寒湿痹实际包括了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多种关节、软组织及神经病变。


  鲜苍耳草以散寒、通窍、利湿为主要功效,外敷也仅仅能消散局部寒湿,如遇寒湿较重的病者,仍需结合汤药、针灸等,方能宣散体内寒湿。其捣烂外敷治疗应侧重在寒湿痹证上面,湿热痹、热痹显然不适合。应该注意的是湿热痹、热痹在临床上也时可见,二者不尽相同,其大致表现为:关节、肌肉红肿热痛,心烦口渴,或有口苦,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多濡数或滑数者。

上文介绍需要取中伏生长的鲜苍耳草,中伏为三伏之一,三伏为夏季最热时节,用干支纪日法来计算,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合起来称为三伏。伏天天气通常最热,古代医家认为其时阳气最隆,此时用药,最利于驱逐体内阴寒之气。凡属寒邪为主导致的疾患在伏天施治,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近年来大小医院盛传的“冬病夏治”,用“天灸疗法”、“三伏贴”等,都是取的这一思想,但是太多医院一味牟利,往往忽略基本的辨证,将非寒邪为主导致的慢性疾病也用伏天贴敷的方法,就属于滥用了,如此借“冬病夏治”的幌子来宣扬,岂非谬种流传?

上文病例介绍中语言过于口语化,可能与作者的习惯有关。李某的病状有点像痛风,但无从验证,“以前服用过阿司匹林肠溶片”,通常阿司匹林口服有两种剂型:肠溶片最常用在抗血小板聚集上,而普通片剂如用在抗炎、抗风湿上,治疗关节炎,副作用较大,往往得不偿失,故而近年在这些疾病已很少应用本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