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咫尺之间 花草精神:陈半丁花卉册页赏析

 小毛头书屋 2024-06-18 发布于四川

陈半丁(1876—1970),本名年,字静山,号半丁。浙江山阴(今绍兴)人。自幼学习诗文书画。早年赴上海谋生,结识吴昌硕并拜其为师,在花卉、篆刻、书法等方面得其悉心教导,人物方面又有蒲华、任伯年等人的指导,获得了扎实的绘画基础,艺术创作日益精进。1906年,受金城之邀,陈半丁由沪来京,在北京艺术传统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个人艺术风格,成为“京派”代表人物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陈半丁将全部精力投入新中国文艺发展事业中,为中国绘画传统的延续大声疾呼,为中国画组织机构建设上下奔走,在北京乃至全国画坛都享有威望。


陈半丁作花卉,常以折枝花入画。“折枝”是中国花鸟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画家画花卉不取全株而只采其中一枝或若干小枝,笔画细腻,构图别致。此类作品在宋代达到最高峰,其雅俊秀丽的审美品位为后人追摹至今。陈半丁作小幅花卉作品,多效此法。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陈半丁《花卉册》共12开,虽题名为“花卉”,但其中所绘并非只有花卉类图像,还有如白菜、佛手、葫芦这样的蔬果。其12开分别为“秋海棠”“白菜”“天竺”“腊梅”“白莲”“牡丹”“女贞”“芙蓉”“佛手“”月季”“葫芦”“紫藤”“野菊”。

图片
秋海棠

图片
天竺

图片
腊梅

图片
芙蓉

图片
牡丹

“牡丹”一开,画面内容丰富热烈,山石之后两枝牡丹摇曳生姿,以一正一背之态相映成趣。牡丹笔简形具,叶片随彩勾形,山石墨气十足,间以墨点勾连画面整体,笔法淋漓尽致,设色浓艳如生。枝杈间、石面上适当的留白使整幅作品密而不塞,神完意足。作品与其题款“贵而寿”相应,是大众最喜闻乐见的绘画图示。“葫芦”“紫藤”亦如此。

图片
紫藤

图片
葫芦 

图片
月季

陈半丁的艺术,虽然承继自吴昌硕的风格,但在笔墨挥洒中较吴昌硕少了几分奇俊而多了几分雅致,少了几分重拙而多了几分灵动,少了几分苍遒而多了几分秀润。由大写意画风格转变为小写意画风格,陈半丁对吴昌硕浑厚雄强式画面加以调和,逐渐显示出个人化风格面貌。

图片
白莲

陈半丁将主要笔墨用于荷叶的铺陈,以厚朴之貌着力表现的荷叶占据了画面最主要的空间,彰显出画家传统笔墨功底,同时也体现出他对苍劲浑厚的笔墨韵味的着意追求。与之相应的是以书写性笔法勾勒的白莲和蒲草,种种皆是对“海派”风格的继承。

图片
白菜

画幅之中描绘了两棵白菜,一棵短粗,一棵高细。粗者叶片散开,形态张扬,用墨较重以凸显其位置居前;细者菜身紧裹,高出画面之外,用墨较浅以表示其居于后。除了构图有别于折枝作品之外,该幅更为注重笔法和墨气的结合与表达,以中锋笔法写白菜筋脉,以泼墨法画白菜叶片,浓淡变换间尽显酣畅墨韵。

图片
佛手

陈半丁的艺术,没有华丽的色彩,但能在温润之处引人遐想;没有兀立的格局,却能在典雅的气氛中给予美的观照。“从规矩中生变化,由范围内出个性,此之谓不失古意”,这是陈半丁在实践中得出的关于古今绘画的思考成果。在画坛流行风格和古代杰作之间找到契合点,作以借鉴和交融,以应对来自西画的挑战。这种由文化自觉走来的文化自信,使陈半丁成为20世纪传统派的画家代表。

图片
野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