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小心寻斧效应这种心理陷阱?

 精读君 2024-06-18 发布于福建

精读君通识词典已上线2000+概念

为什么要小心寻斧效应这种心理陷阱?

你好!我是精读君,今天我们要探讨的概念,是「寻斧效应」。

寻斧效应指的是,遇到问题时瞎猜疑,产生错觉。

有一个庄园主,在地窖中储存种子时,将一把斧子忘在地窖中。

几天后,当他又要用斧子时,在家里到处找,都没有找到。他开始怀疑邻居家儿子,因为两天前他们刚刚吵过架。

于是他仔细观察邻居家儿子,发现对方神态、动作、言语,都像是偷了斧子之后反应。

过了几天,园主又到地窖去储存物品时才发现,那把斧子正躺在地上。

此后园主再看邻居家儿子,发现对方一言一行,一点儿也不像是偷斧子的样子。

在这个情境中,园主面临找不到斧头问题,因为两天前和邻居家儿子吵过架,就怀疑斧头被邻居家儿子偷走,进而产生错觉,觉得对方一言一行,都像是窃贼。这种心理活动,体现出寻斧效应。

寻斧效应,可能产生严重后果。

《三国演义》中提到,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与陈宫出逃。在路上,他们投奔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一家。吕伯奢外出买酒时,两人听到磨刀之声,以及有人说“绑起来杀它,怎么样”。

曹操怀疑吕伯奢要杀他们,就抢先下手,杀了吕伯奢一家八口。杀完后才发现,原来对方是要杀猪,好生招待他俩。

在寻斧效应中,并不是说当事人的怀疑,就一定错误。园主认为是邻居家儿子偷走斧头,在事实未水落石出之前,具有一定可能性和合理性。

问题在于,当事人如果只有这一个假设,想不到其它可能性,就容易把所有线索往这个假设上靠,陷入确认偏误,只看到支持信息,看不到反对信息。这导致园主越看邻居儿子越像窃贼。

应对寻斧效应,我们要发散思考,多想想还有哪些可能性,提出多个假设,然后再运用批判性思维,去求证每一个假设,有几分证据,就下几分结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