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想录之廿三:七日来复和七上八下

 野狐中医 2024-06-18 发布于河北
《周易》中隐藏着很多秘密。
《复》的卦辞里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这“七日来复”就是一个大秘密。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彖》中说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
所谓天行,就是天地的运行,周而复始,就是“圜道”。
3:2,这是自然之道,也是天行的基本规律。
术数模拟历数而生,理所当然体现着自然之道。
我们看:
十天干为一圜道,则意味着周天十分,如果以甲为首,十天干按照3:2的比例分配,则甲、乙、丙、丁、戊、己为天,庚、辛、壬、癸为地。

如果从天文的角度来看,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以甲为拟象的天象,从东方地平出现,经过了2/3天周的运行,变化为“庚”,沉入西方地平,看不见了。
由此,我们也就会明白第七个天干为什么“庚”为名了吧。
庚者,更也。在以“十”划分的圆周循环中,第七意味着变化、变动和变更,性质即将发生变化





七日来复”,很多书上都解释为:乾卦爻,六变为坤卦,到了第七次变爻的时候变为复卦,故而称之为“七日来复”

其实,这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认识。如果我们继续刨根问底下去,为什么每卦为六爻?什么叫反复其道?恐怕没有几个人能答上来。
阿伟哥再强调一遍,我们学习古人的东西,一定要融入古人的思维,否则就会产生认识偏差。
比如,我们经常把古人所说的“天象”,理解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天体,这其实是两回事儿。
“天象”是天体运动通过人的视觉感官反映到大脑中的产物,因此,天体是客观的,天象是主观的,天象≠天体。
在现代人的认知里,某个“天体”沉入地平以下,只是暂时看不到了而已,并不意味着这个天体不存在了。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某个“天象”出地平之后,呈现在我们眼前,这就意味着这个象“产生”了,而进入地平以下,眼睛看不到了,这个象也就“消失”了。
因此,从甲“出现”到庚“消失”,这是天象,也是自然之道的规律。当然,广而言之,对于符合圜道运行规律的事物,无论起自圆周的哪一点,运行圆周的3/5后,必然发生本质的变化,这就是圜道中蕴含的3:2的自然之道。
术数中将这种规律拟人化,将这个过程比喻为一个人从胚胎孕育到复归于土的生命历程,这就是术数中“十二长生诀”的由来。





上图就是术数中的十二长生诀。

这东西,说穿了,就是以十二地支为一圜道,取地之上3/5圆周为天,为阳间,取地之下2/5圆周为地,为阴间,以人的一个生命轮回的十二个阶段匹配十二地支,用来模拟五行的运行状态。

我们以火为例:

长生—寅—婴儿的呱呱落地。

沐浴—卯—体质尚脆弱

冠带—辰—少年初长成,行弱冠之礼

临官—巳—进入社会

帝旺—午—到达人生的顶峰

衰——未—开始走下坡路

病——申—各种各样的毛病纷纭而至

死——酉—阳间的生活走到了尽头

墓——戌—入土为安

绝——亥—尘归尘,土归土

胎——子—无中生有,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养——丑—十月怀胎

只不过,和十天干不同的是,十二地支的3/5=7.2。因此,十二地支从“长生”到“”需要经历八阶段

十天干至“七为变,而十二地支“八”为变, 这正是俗语中“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荤八素”名词的来历,也正是《黄帝内经》中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理论的真正根源——因为”和“八”都意味着变动、变化和变更。






现代人对于人的生命的理解,只局限于从生到死的这一段时间。对于古人而言,生命从来不是一段直线,而是一个圜道。人类的自然寿命,从生到死,只不过是这个圜道中的一段弧线。

死亡,对于人而言,是形与神的分离,是寿命的终结。而对于生命循环而言,还有一个形骸破坏和分解的过程,以及新的生命重新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生命大循环的一部分,这一阶段,古人将其命名为墓、绝、胎、养。经过了这一阶段,生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循环,这才就是古人的生命观。

所谓的从“长生”到“死”,不过是母腹(坤中出来,再回大地(坤)中去的一段过程,这不类似于一个天象”从出地入地的过程吗?

个占圆3/5的区间被古人称为阳世也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象”生命一旦“死去,则进入2/5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阴间”就不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了。

这其实就是国人的对阴间和鬼信仰祭祀祖先和事死如事生做法的根本来源。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先人虽然死去,但是生命并没有完结,而是进入一个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中继续存在,而且依然不停地运动变化,甚至庇佑子孙。

死亡从来不是一种终结,而是另外一个开始。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