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来复”,很多书上都解释为:乾卦六爻,六变为坤卦,到了第七次变爻的时候,变为复卦,故而称之为“七日来复”。 上图就是术数中的十二长生诀。 这东西,说穿了,就是以十二地支为一圜道,取地之上3/5圆周为天,为阳间,取地之下2/5圆周为地,为阴间,以人的一个生命轮回的十二个阶段匹配十二地支,用来模拟五行的运行状态。 我们以火为例: 长生—寅—婴儿的呱呱落地。 沐浴—卯—体质尚脆弱 冠带—辰—少年初长成,行弱冠之礼 临官—巳—进入社会 帝旺—午—到达人生的顶峰 衰——未—开始走下坡路 病——申—各种各样的毛病纷纭而至 死——酉—阳间的生活走到了尽头 墓——戌—入土为安 绝——亥—尘归尘,土归土 胎——子—无中生有,重新孕育新的生命 养——丑—十月怀胎 只不过,和十天干不同的是,十二地支的3/5=7.2。因此,十二地支从“长生”到“死”需要经历八个阶段。 十天干至“七”为变,而十二地支至“八”为变, 这正是俗语中“七上八下”、“七零八落”、“七荤八素”等等名词的来历,也正是《黄帝内经》中女子七七,男子八八理论的真正根源——因为“七”和“八”都意味着变动、变化和变更。 现代人对于人的生命的理解,只局限于从生到死的这一段时间。对于古人而言,生命从来不是一段直线,而是一个圜道。人类的自然寿命,从生到死,只不过是这个圜道中的一段弧线。 死亡,对于人而言,是形与神的分离,是寿命的终结。而对于生命循环而言,还有一个形骸破坏和分解的过程,以及新的生命重新孕育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生命大循环的一部分,这一阶段,古人将其命名为墓、绝、胎、养。经过了这一阶段,生命又将开启一个新的循环,这才就是古人的生命观。 所谓的从“长生”到“死”,不过是从母腹(坤)中出来,再回到大地(坤)中去的一段过程,这不正类似于一个“天象”从出地到入地的过程吗? 这个占圆周3/5的区间,被古人称为阳世,也是我们用眼睛能够看到的“象”;而生命一旦“死去”,则进入2/5的部分,也就是所谓的“阴间”,那就不是我们能用眼睛看到的世界了。 这其实就是中国人的对阴间和鬼信仰,祭祀祖先和事死如事生做法的根本来源。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先人虽然死去,但是生命并没有完结,而是进入一个常人看不到的世界中继续存在,而且依然不停地运动变化,甚至庇佑子孙。 死亡从来不是一种终结,而是另外一个开始。 喜欢,就到我的公众号看看 阿伟哥只把真正的干货给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