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园林就是个动物园啊!

 蚂蚁景观 2024-06-18 发布于陕西

大家好,我是小蚂哥。我们在谈论传统园林的时候大多是山石、水体、植物、建筑,很少去谈及园林中的动物元素。但你知道吗,其实园林最开始就是个动物园啊!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既然要模仿自然,那就不能缺少动物。中国园林起源于先秦的苑囿,大体上就是野生动物园,便于君王的狩猎。

康熙字典里有明确记载:囿者,筑墙为界域,而禽兽在其中也。其实皇家园林中一直到清朝都保留了狩猎活动,木兰围场就是一例。

不仅狩猎,皇家园林几乎就是一个小型的自然,鸟兽鱼虫无一不足,甚至还有一些传说中的生物。

黄帝东园记载:“黄帝之时,凤凰蔽日而至,止于东园,食常竹实,栖常梧桐,终身不去”。

《秦记》云'始皇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逢盗之处也’。

凤栖梧桐

这确实是仗着园林面积大,随便造啊。

但私家园林的情况却有所不同,私家园林最早起源于东汉时期的庄园,之后随着园林的文人化,到了明清已经缩小到了咫尺之间,如果还在里面养动物,那么人就没法住了。所以私家园林中活的动物就几乎消失了,也就在水中还能看见几尾游鱼罢了。

这也并不能说明动物就在园林中消失了,它们以另一种姿态嵌入到了园林之中,可能是花街铺地、可能是建筑上的匾联、也可能是屋脊上的装饰……

那么这期我们就来盘点下,古典园林中那些常见的动物。

           

鹤在古代是被誉为“仙禽”,这一下就和普通的禽类拉开了差距。道教中仙鹤是仙人的伴侣,是通往仙界的工具。

历代文人又把它从上到下夸了个遍。形态“有仙姿”,鸣叫“ 无俗音”,白羽“ 雪千丈” ,节操如隐士林和靖, 高洁如遁逃名利场的伯夷,秉性端方如“直臣”, 因而处群“良足钦” ……

尤其是北宋隐士林和靖,“梅妻鹤子”被后世文人奉为经典。

所以即便在不怎么养动物的明清私园中也有很多鹤的身影、留园中有鹤所,艺圃中有鹤柴,个园中的松鹤亭等等。

留园鹤所

     鹿      

鹿,与“禄” 谐音,象征着权利,所以在皇家园林中经常出镜。

《花镜·鹿》记载“ 食则相呼,行则同旅, 居则环角向外以防害, 卧则口朝尾间以通督脉。五百岁变白,千岁为玄,自能乎性,诚仙品也,官署名园多畜之。”

《汉书》中的“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就是以鹿喻帝位。

鹿也是道教的神物,被民间视为长寿的象征,和松柏搭配表现长寿和永恒,和“鹤”搭配就是“鹤鹿同春”或“六合同春”,意在颂扬春满乾坤、万物滋润的美好情景。

唐朝王维的辋川别业就有一景为鹿柴,故宫御花园也有“观鹿台”,避暑山庄里蓄养过300多只梅花鹿。

鹿柴

而大多数私园中没有那么大的地儿,鹿就变成了鹿纹铺地、鹿形雕刻装饰在建筑和地面上了。

留园铺地

醉白池中的十鹿九回头石碑。

           

鱼也许是横跨古今的园林生物了,它的文化也是多层次的。鱼与“余”谐音,寓意着年年有余、富贵吉祥。古人常用鱼的形象来寄托对多子多孙、荣华富贵的美好祝福。

《花镜·金鱼》说:“畜之池中,任其游泳渍波,尽堪赏玩。”

鱼还是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讨论的主角,鱼在水中看上去碌碌无为,但这是人的主观看法,难道只有跨过龙门的鱼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吗?水中的鱼不也是顺应自然吗?

濠濮间想便成为了园林中关于鱼的浪漫表达,比如留园中的濠濮亭、艺圃中的乳鱼亭、谐趣园中的知鱼桥和鱼藻轩。

留园濠濮亭

西湖十景中也有以观鱼为主题的“花港观鱼”;

济南五龙潭的特色就是“龙潭观鱼”。

鱼在花街铺地中也经常出现。

留园铺地

           

狮子虽然不是本土生物,但自从东汉被伊朗国王萨息斯一世作为礼物献给了汉章帝之后,狮子便融入了中华文化之中。

最早狮子是皇帝的“宠物”,所以狮子自然就成为了皇权的象征,被大量放置在皇宫和陵墓的门前。由于狮子形象威武,也被人赋予了守护和辟邪的作用。在清代,一品官员门前狮子用13个发旋,二品12个,依次递减,七品以下官员门口不得使用狮子。

狮子在佛教中被视为护法者,与文殊菩萨紧密相连,作为其坐骑出现,象征着勇猛和威严。佛陀也被称作“释狮子”。

骑狮文殊图·日本

所以在佛教园林狮子林中,狮子就变成了造园的主题,只不过狮子林中的狮子是形态各异的假山,为佛门弟子的顿悟的一种抽象表达。

狮子林

到了清朝以狮子为假山命名成了一股风潮,扬州小盘谷的九狮图山、寄畅园的九狮台、可园的狮子上楼台、清晖园的狮山、天一阁的九狮石等。

小盘谷九狮图山

           

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所以特别重视节气和跟节气相关的生物,青蛙就是谷雨到来的表现,更有“农事蛙声里,归程草色中”的说法。

青蛙具有极强的繁殖力,其多子的特性在封建社会中被视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寄托了人们祈求多子多孙、繁衍子嗣的美好愿望。蛙”和“娃”同音,与“莲”结合,形成“青蛙莲子”的图案,寓意“连生贵子”、“富贵临门”、“连跳三级”等美好愿望。

在古典园林中青蛙多在花街铺地中出现,在拥翠山庄的二层就有一处。

      鸳鸯      

鸳鸯成双成对,自古以来就是爱情的象征,园林中也是多见。

《花境·鸳鸯》中记载:“旧则相偶浮游水上, 雄左雌右, 并翅而飞。夜则同栖, 交颈而卧:雄翼 右掩左, 雌翼左掩右。其交不再, 失偶不配, 故人多比之为夫妇。”

古典园林中,鸳鸯的形象常常出现在水池、湖泊等水景之中,其优雅的身姿和亲密的姿态,不仅增添了园林的生机与美感,也寄托了人们对爱情与婚姻的美好祝愿。

园林中不仅有真鸳鸯,还有一些和鸳鸯有关的设计。比如在园林建筑中,常见一种鸳鸯厅,室内以屏风落地罩分割为南北大小相同的两个空间,南面宜冬,北面宜夏。

两面除了装修不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房梁,南厅方柱北厅圆柱,南厅用来接客,北厅是自家的起居室。南北两厅,如鸳鸯相依相伴,又雌雄有别,在分与合之间,组成了一个“一体两面”的复合空间。

狮子林中的燕誉堂、留园的林泉耆硕之馆、拙政园的卅六鸳鸯馆都是标准的鸳鸯厅。

其中卅六鸳鸯馆的馆名还和鸳鸯有关。卅六就是三十六的意思,据说是园主曾在前面的池子中养过三十六只鸳鸯。

      孔雀      

孔雀在古代文化中常被赋予高尚的品德。例如,孔雀有九德美誉,即“忠、信、敬、刚、柔、和、固、贞、顺”,被称赞为“行则有仪,飞则有次,动不失法”,是大贤大德的象征。孔雀被誉为“百鸟之王”,其鲜艳的羽毛被称为“天下文明”。

在明代官服的补子纹饰中作为文官三品的标志出现。清代官员则以孔雀花翎为冠饰,以示权势和地位。

其实在最初,人们在园林中狩猎,养殖奇珍异兽就是为了猎奇。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孔雀虽然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大多园主还是为了猎奇。

比如清朝末期,杭州郭庄的前身宋庄为了吸引游客前来,不仅平时不封闭,还在园内饲养孔雀,以便和旁边的高庄的鹤抗衡。当年大多慕名而来的也都是为了一睹孔雀开屏的景象。

在今天的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中还有一只孔雀,构成了余荫山房“八景”中的“孔雀尽开屏”。

      蝙蝠      

蝙蝠的“蝠”字与“福”字谐音,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常被视为福气和吉祥的象征。这种寓意使得蝙蝠图案在古典园林中大量出现,无论是门窗上的镶嵌,还是地面的铺设,甚至是山花浮雕和家具雕刻,都可以看到蝙蝠的身影。

蝙蝠与寿字、祥云等图案的组合,如“五福捧寿”、“福从天降”等,都表达了人们对幸福、长寿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趣的是蝙蝠在很多国家都是不祥之物,它们的外形和习性都让人望而生畏。但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就展现出来了,晋·崔豹《古今注·鱼虫》中提到:“蝙蝠,一名仙鼠,一名飞鼠。五百岁则色白脑重,集则头垂,故谓之倒折,食之神仙。”你瞧,说蝙蝠是成了仙的老鼠,一下子地位就不一样了。

故宫御花园西南处就有一块长两米,宽一米的蝙蝠图案。

恭王府的建筑模式以蝙蝠造型贯穿始终。例如,有一个被称为蝠厅的蝙蝠状厅堂,以及形似蝙蝠的水池,名为蝠池。这种设计巧妙地将“福”字融入了建筑的布局之中。

留园也有五福同寿的铺地。

      老虎      

老虎自古被视为“百兽之王”,其威猛的形象和强大的力量使其成为权力和威严的象征。在古代帝王及贵族、官僚的陵墓前,常见有石雕老虎作为镇邪物,比如霍去病墓前就有老虎的石雕。

但老虎毕竟是猛兽,很少有文人把其养在自家的园林之中,但少不代表没有,张善子和张大千在网师园居住期间就养了一只名叫“虎儿”的老虎,作为自己画虎时的模特。

虎儿平时就在园子里走来走去,还会随主人迎来送往,很喜欢吃宵夜,据说一次要吃一二十个生鸡蛋,后来虎儿病死,葬于园中。

      总结      

总体而言,园林中的动物分为了四大类:飞禽、走兽、游鱼、鸣虫。如果不限于现实的动物,那么龙凤、麒麟、龙生九子等一大批神级生物也经常出现在园林建筑的装饰之中。

小蚂哥个人很喜欢留园中的活泼泼地。

这里取自于殷迈自励诗“窗外鸢鱼活泼,床头经典交加”。意思是鸢飞鱼跃,天机活泼。在这里已经一派自然风光,鸟飞,鱼游,好不活泼。自然本就是动静交织的,少了动物的活泼,园林也就少了很多生机与朝气。

这也就是为啥很多没去过园林的人,看图片觉得园林死气沉沉,而真的来到园林一下子就爱上园林的理由吧。

那么,你还知道有哪些园林中的动物呢,评论区一起聊聊吧~

点赞在看,干货不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