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森科||朝秦暮楚漫川关

 乡土蓝田 2024-06-18 发布于陕西

文学爱好者的创作平台
散文 / 诗词 / 小说 / 情感 

“朝秦暮楚”漫川关

杨森科

早在春秋时期,现在的漫川关,有个更大气的名字——蛮子国。无史料可查,是否就是一个诸侯国呢?现在无从知悉。只知道久而久之,蛮被漫所替代,而国就不知去向了。有一种说法,是因为此地除了关口狭窄以外,从整体地形来,山区里有金钱河与靳家河交汇形成较宽阔的水域与河漫地带,形成一个大川,“漫川”就由此而得,而且,还有一个重山中的隘口,其地里位置相当重要,它是秦楚古国交界的重要关口,也许因为南北朝时期,有过在此设置漫川县的经历,所以,后来就有了“漫川关”诗画般的美名。
漫川关向南8公里,有一个关隘,那就是秦楚交界的地方,突兀的山梁顶着对面的山凹,山梁与山凹之间,弯弯的金钱河湍湍流过,作为军事要塞,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陕鄂的出入境牌楼对峙而立,古时的征途障碍如今被隧道贯通,成为了“天堑变通途”,不过两省各自建设的边界景点之间只有G242公路与金钱河水道相通。

秦楚边关实景
战国时期的漫川关,可是秦楚必争之地。作为当时两个势力强大的诸侯国,都力求成为霸主,导致战争频发,特别是边界要塞的重镇,更是寸土必争,拉锯式的争夺战,时常上演,作为边塞商贸重镇的漫川关,战事频发司空见惯,早上还是秦国领土,下午则就成为楚地,睡前还是楚地,一夜之间又被秦国收复,以至于当地百姓都习惯了隶属的变更,在秦说秦话,在楚言楚语,为了不被误伤,连服饰也随来军的交替而更换,因此,便有了“朝秦暮楚”的“桂冠”。漫川关向南相距15公里的楚国的边境重镇——上津镇,命运也同漫川关一样,所辖关系交替也是常态,“朝秦暮楚”的“桂冠”也照戴不误。事实上,漫川关所在的山阳县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过多次的易属,曾隶属河南上洛郡,也曾隶属过荆州上庸郡,还归属过汉中道,但隶属关系的更替并非无奈的频仍战争中的“朝秦暮楚”了。
作为两国边界重镇,加之金钱河、靳家河交汇于此地,拥有水旱码头。水道与陆路连接了秦晋豫与楚川湘大地,自然也就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了。它不仅是秦楚两国交通要塞,既是关中通江汉平原的要道,也是中原通川渝的交通要塞,因此,必承接与中转南来北往,东去西来的商品。漫川关作为南北货物交流的商贸重镇,不只是来往物流的交易转运,在那个农耕时代,当地盛产的稻米、桐油、柑桔、芝麻、茶叶、薯芋以及名目繁多的中草药等农林产品,也足以支撑商贸重镇的经营。作为商贸集散地,陕、鄂、晋、豫、湘、川各地商客来往频繁,水道上的商船随着纤夫的船工号子,商品可南下汉江,北至漫川。陆路马骡驮队自然成为唯一的运输形式,骡帮会会馆随之应运而生,为适应商队长途运输安全的需要,武馆兴起就事出必然,现在还留存的武馆与骡帮会馆、北会馆,就是当年商贸兴隆的历史见证。

帮会馆
南北商贸交流,客来客往,自然就促进了南北的文化交流。豫剧、汉剧、曲剧、汉二簧、漫川大调成为当地的主要戏曲剧种,现存完好的南北“鸳鸯双戏楼”,也是少有的舞台布局形式,你方唱罢我登场,南腔对北调,互学互竞,热闹非常,满足各路商客的审美需求,也为商客以解乡愁。


鸳鸯双戏楼
商客云集之地,自然是南北风味美食并聚了。地处秦岭深处的秦巴山区,在久远的历史时期,大多是由南方迁徙而来的“下湖人”,南方习俗的味道则更浓。对于肉食的风俗便是以腌肉与熏肉为主,由于金钱河与靳家河水系的发达,水产品的制作犹如华东、华南一带,风干后的数十斤一劈两半的大鱼比比皆是,恰似到了上海的朱家角、枫泾镇,家家门口一个木架,一边挂着整条的腌肉、熏肉,一边是大片的风干鱼。豆豉、泡菜、干土豆片、干豇豆条、干竹笋、干蘑菇、干萝卜等干菜配腊肉是日常的主打菜,十足的南方风味。漫川八大件与玉米锅巴更是漫川人有酒席必上之菜,独具风味。虽也有关中一带民俗食品,可做工上就有了明显的差别,风靡蓝田的“神仙粉”,在这里一眼就看出不一样的外观。
漫川关作为诸侯国边关重镇,有着深厚的的历史渊源,在现代历史上也有着红色基因,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4个师2万余人,从湖北北上,路径此地,受到了陕军8万余人的重重包围,在漫川关打了一场阻击与反阻击的战役,牺牲将士达2000多人,后被许世友将军评价为“漫川关战役,是红四方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朝秦暮楚”是纷繁的战争给漫川关人带来的一种无奈,也早已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现在的漫川关成为人们向往的山清水秀的天然氧吧之地,漫川关人享受着来自不同地域的多元化的民风习俗,人们也乐在其中,其乐融融。鄂陕交界的边关重镇,交通已经拥有了现代的高速公路与国道,漫川关在新时代弘扬其经商传统,传承古镇基因,保护了古香古色的民宿与明清风格的古旧建筑,在原建筑基础之上,又增添了徽派建筑风格,使古镇逢春展新颜,让秦风楚韵放异彩,把古镇建设成了鄂陕交汇之地的旅游重镇。相信正在建设的西十高铁通车后,漫川关将插上飞腾的双翼,再创昔日的辉煌。

2024年6月16日

杨森科,出生于1953年8月,蓝田县普化镇楸树庙村人,毕业于原西北建筑工程学院。从事过教学、冶金建设、水厂技术、燃气设计与生产管理等工作,退休后又返回教学岗位。喜欢旅游并有写游记的习惯,偶尔也写点小诗,以消遣退休生活。


投稿文责自负,要求300字以上,【投稿前请仔细完善作品段落,字词引用,并附上作者简介及照片】作品原创首发请注明作品如有抄袭永不录取作品一周内没有发表请另投别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