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玫瑰的故事》:从“娇妻”内核和媚男属性,刘亦菲的万人迷为什么越看越疯癫?

 昵称3cnM8 2024-06-18 发布于河南
《玫瑰的故事》开播即登上热搜,
刘亦菲这边最受争议的依然是演技,她的演技被睿评是“多动症患者”,喜欢到处抠抠,抬一下头再说话,小动作很多,演戏入不了戏,很多镜头感觉她都是在演自己,太刻意了,和《梦华录》里面的“赵盼儿”如出一辙,粉丝美名其曰这是“生活化演技”,不过真仔细分析的话,她部分戏份挺尬挺油腻的,像是女版杨洋。
然后就是和剧情几乎一样的,又被扒了一波她的美国国籍和出道史。
剧情方面,说白了还是“高级玛丽苏”那一套,披着大女主的皮,玩男凝视角、迎合男人,以得到男人的爱为人生至高殊荣那一套。原著是女主最后是嫁给了一个60岁老头的,电视剧版有改编,可这也注定了《玫瑰的故事》的“娇妻”内核和媚男属性。
尤其现在剧方和刘亦菲的营销团队也是疯狂撒钱营销,各种炒作“娇妻”词条、颜值通稿,踩着所有人出风头。
还有诸如,刘亦菲拍《玫瑰的故事》是逐帧p脸的,剧方为此多掏了近七位数的p图经费,但还是有漏洞,穿裙子的镜头给到后背时,会发现刘亦菲的裙子又拉不上了。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一边立健康美,一边又要让别人使劲往白幼瘦方面P。简直就是又当又立的典型。
同样被扒皮的还有,《玫瑰的故事》制作成本很高,大头在演员的片酬这块,男主演里片酬最高的是霍建华,最低的林一都有900w。
《玫瑰的故事》里,如果一味地代入女主角刘亦菲的人生经历,那多半就无法直视娱乐圈的男男女女,可是如果又总喜欢代入作者亦舒或是同时期有名的琼瑶爱情小说的设定,单单看女主角,男性视角下,总觉得女性是物化的,尤其是太漂亮的女人,如果没有脑子,那就是天生的尤物;男性视角下,女性又是时时处处要和同时代的男性享有同样的自尊、自爱以及马斯洛层次论中更高层次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讨论《玫瑰的故事》,从两个角度来看,如果跟着原著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就很容易被作者亦舒代入她设定的女性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和世界里,所以剧中黄亦玫才会说出,“谁说只有男的能占女的便宜啊,是我占的他便宜,而且还没占够呢。”
所以,当你绕过了这些男性视角的叙事轨迹,才会发现亦舒在《玫瑰的故事》里,不是要写一个不接地气的玛丽苏万人迷故事,而是要用辛辣的笔触戳穿男人的真面目。
现实的世界里,美女半老徐娘,若没点脑子,生活一样凄凄惨惨戚戚。
曾经的70后80后如今长大后,回头再看,已经不适合看亦舒和琼瑶写的爱情小说,甚至放在现代都是落伍的,所以《我的前半生》改编成电视剧后才会被诟病骂得狗血淋头,而《玫瑰的故事》也可以改成《爱情中的男女谁更占便宜》了。
当爱情在当代变成奢侈品的时候,再看亦舒笔下相信爱情以及为美丽容貌吸引而为爱痴狂的男人们,就会觉得很搞笑,甚至荒唐。
现代观众之所以讨厌玛丽苏,不是因为玛丽苏无脑,而是因为爱情已经变得太廉价了,又变得太奢侈了。
张爱玲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其实爱情也是。
为什么刘亦菲的万人迷越看越觉得疯癫?
其实,没有人想看女人是因为被男人伤害过,方才觉醒为大女人,搞事业搞钱的。更没有人想看到《不够善良的我们》中的简庆芬因爱最后回归家庭。
如果所以如黄亦玫一样的漂亮女子的经历和结局都归为原生家庭的话,那多半都有一个支离破碎的单亲家庭,小时候缺失的爱与温暖,就需要长大后用一个又一个稍微给她一点爱与温暖就可以捕获她芳心,甚至和她同床异梦的男人走过一段恋情,所以才会有一个接一个“玫瑰的故事”。
很多网友看过《玫瑰的故事》后急呼,放过薅亦舒羊毛,搞点真正的女性职场剧吧。一个女人,她的归宿不是家庭和爱情,是健康与才能,一个人终究可以信赖的,是她自己,她的身体是港湾,她的才能是帆船,她,就是她自己的码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