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都在与流氓软件厮杀的中国青年血泪史,被一款游戏记录了下来

 情报姬 2024-06-18 发布于广东

文丨Jynx 审核丨菜包

排版丨鹿九

前言:我相信绝大部分在那个年代就能玩上电脑的朋友,人生经历都和我是类似的。

在90年代末00年代初的东北小县城,配一台“大屁股”电脑不是个容易事,对工人家庭来说,往往要搭上近半年甚至一整年的工资。

直到债还完,我断奶,磨断了我老娘耳根子的老爹,总算拥有了一台属于自己的电脑。

那老破电脑岁数都快赶上我了,却结结实实的陪伴了我整个童年。还记得7岁那会,我爹刚教会我怎么用鼠标键盘,就开始像棋桌边的老大爷似的指挥我打CS1.6,笑看我被电脑AI薄纱成了他每周末的固定娱乐,而我对电脑的接触就是从这开始的。

父母离异后我跟了爹,电脑成了唯一的玩伴,我爹虽然放任我随便打游戏,却不给我交网费。

当时我很不理解。

现在,我可太理解了,我相信你也会理解的。当年那四处地雷的网络环境,要是让小白上去乱走一通,不得把我爹的辛苦电脑直接送回废品厂?

可安装的几个游戏早就玩腻了,我总不能天天扫雷吧?

我爹还是有点主意,他每年夏天都会找时间带我去他朋友家,那里有网,我有一天的时间下载我想玩的游戏,然后用U盘拷回去,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每年的那一天更像是过年。

也因此,我学会了用盗版游戏平台下载单机游戏,也学会了怎么用U盘去拷贝文件。

后来实在熬不过我,家里还是接了网线,我逐渐开始玩起了赛尔号,洛克王国之类的网页游戏,盗版平台也使得也更顺溜了。但是这个时候老电脑已经很难绷得住了,玩玩暴力摩托还凑合,可赛尔号的战斗场景对于我来说就是纯纯的ppt,我根本看不见任何技能动画,好像在玩文字冒险游戏,一切反馈信息都得靠对话栏。

到了这个时候,我爹已经懒得教我什么了,放任我自己胡搞,没办法,我又被逼着学会了用盗版光盘重做系统,用杀毒软件清理垃圾,尽一切可能让这个岁数跟我差不多的老登运行起来能顺畅点,不过也意外导致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磁盘分区,里面明明什么都没有,但空间却是满的。

我对这个磁盘的疑惑一直维持到了一次偶然的意外,那次我偶然在播放器的浏览记录中看到了掺杂着汉字的神秘语言命名的影片,然后顺藤摸瓜满满找到了十几个g的……

有一说一我觉得我还是很有求知精神的,年少的我最好奇的不是马赛克后面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我在磁盘里看不见这些文件。其实是求知未果,因为我找不到不带马赛克的

这下我知道了,原来我爹还有这么一番小天地。

于是我又学会了怎么在文件夹隐藏某些文件,只可惜徒弟打不过师傅,我根本瞒不住我爹,不过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又因为,重做系统之后要自己装杀毒软件,我开始发现这些杀毒软件装之前电脑都还挺干净的,装完了就开始库库弹窗发广告……自此这个老登就越来越干净了,我删除了所有的绑定软件,规避了一切能规避的全家桶,至于36X和234X这种爬脚背的癞蛤蟆我搞不明白就直接卸了,换一个杀毒软件。

至少在个人电脑的使用上,我是幸运的,我对电脑的使用知识就来自于这一次次的卡顿,一次次的疑惑,一次次的被逼无奈,我有充足的时间去一点点探索,一点点学习,没人教就自己上网查,这招没用就换一招,我总能解决问题。

但好像不是每个同龄人都能像我一样,意识到这个事实要等到我大一的时候,我曾以为规避流氓软件的文字陷阱是Z世代必备的技能,毕竟我觉得没几个人能忍受屏幕上时不时弹出的两性广告,总会有压力逼迫着人去学习,去改进。

直到我看到同年级室友桌面上的2345全家桶,说实在的,我很诧异,不过他好像对我的诧异更诧异。

“电脑桌面这样子不是很正常吗?”

有一说一这不正常,但是我有点搞不清到底是谁不正常了。

当我有意识地观察周围人的成长环境后,发现好像很多人都是这样的,他们从小活在严格的管制中,高考之前根本没有多长时间接触电脑,每周能有一两个小时的游玩时间都算家长开恩了,一周就这一会能玩,谁还有心思去管桌面上有没有弹窗呢?

家庭的压力远远盖过了弹窗广告带来的压力,便也就不在乎了。

我懒得从头教他,只能帮他找找教学视频,视频最终没教会他,估计他根本没看,但却刷新了我的认知。

这些视频的播放量给了我当头一棒,敢情不正常的好像是我啊。

这并没有什么嘲讽的意思,而是客观情况如此。

我最终不仅没能让他熟练地使用PC,甚至还用Alt+F4坑过他一回,倒不是我不想教,而是我根本不知道从何教起,我对PC使用的一切技巧来自于十余年不间断的经验积累,很难系统性的教他什么,更何况我也不是学计算机的,只是会用,远谈不上精通。

所以也就不了了之了,我觉得他只能靠时间,用的多了自然也就会了,急不得。

但最近一款游戏,让我有了些不一样的看法。

前不久,Steam上推出了一个国内游戏作者制作的游戏Demo,名字言简意赅,就叫《流氓软件》。

作者用window95的系统UI和outlook的界面,构筑起了一个以99年为背景的复古小游戏。

因为时空紊乱,“捆绑安装”占据了那个曾经属于互联网的田园牧歌时代,而你则是一名时空旅行者,要靠帮助手足无措的单纯网民们,破解流氓软件的文字游戏来赚取回家的费用。简单来说,你得看破那些混蛋setup.exe里各种用中文双重否定等语法玩弄人的小勾,一一准确选择到底是勾还是不勾,从而摆脱流氓软件入驻电脑。而你甚至还能遇到1999年在互联网叱咤风云的某些历史名人。

游戏满有创意,不过玩起来挺让人火大的,想必这游戏早出个几年,我那室友也就不会在电脑桌面和C盘里养蛊了吧,一边这么想着,我一边陷入了一些陈旧的回忆里。

与其说是游戏,《流氓软件》看起来感觉更像是一款电子扫盲教育软件。虽然后面几关多少有些夸张,乐子属性远大于教育意义,但这种形式,确确实实让我感觉似曾相识。

虽然说我对个人电脑的使用技巧大部分来自于经验积累,但有一项技能是在学校里学会的,而且还是学校统一组织的课程——微机课。

关于这门课的记忆,我脑海中重复次数最多的名词来自一个软件——《金山打字通》,里面内置着各种打字游戏,像是警察抓小偷、青蛙过河以及接苹果,这种将电脑使用技能杂糅进游戏中的形式,不免跟《流氓软件》有些许重合。

得益于这些锻炼键盘操作熟练度的软件,认真负责的老师,还有宽松的家庭环境,在微机课上我大部分时间是真的在玩这些打字游戏,也渐渐因此培养出了下图这种标准的打字习惯,并一直维持到现在。

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有宽松的家庭环境,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微机课接触电脑的时间都要远大于他们在家接触的时间了,面对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们大多数是不会老老实实玩打字游戏的,就算是在网页查找同学名字这样幼稚的游戏,也要比枯燥重复的打字练习有趣得多,所以微机课上的学生普遍学到的,往往是……

学生们在想尽办法脱离控制,享受自由的游戏时间。而老师们呢?

至少当年,我碰到的微机课老师是根本不想管的,只要完成了基本的教学任务,剩下的任由学生自己搞,哪怕是在屏幕共享教学时面对学生自主脱离的出格行为,也大多默不作声。

这一方面是因为微机课对于中小学生教学来说,根本“不重要”。另一方面,老师们也是孩子过来的,只要你别搞得太过分,他们也愿意偶尔放纵放纵,更别提这门课程往往会被其他任课老师霸占,孩子们偶尔上一次也是挺不容易的,想玩就玩玩吧。

但这带来的结果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严重缺失以及学生与PC使用上的脱节。

不过锅可不能扔给老师。

这些现象伴随着时代的更迭似乎越来越严重,我曾有意观察过小我三届的室友打字,到了他这里,连标准的打字姿势都不会,只会经典“二指禅”。甚至他还是某平台签约网文作者,我都不敢想他码起字来有多痛苦,但这实在也怪不得他们。

除了教育和成长中的缺失,还有智能手机、平板等设备对电脑的功能性取代,至少在大学之前,除了应付部分信息技术考察课程,中小学生确实没什么必要的理由去接触电脑。为了高考,一切都要靠边站,每周让你玩两小时手机已经是大恩大德了,更何况很多地方的高中都是住宿制,手机都没得用。

他们从小生活在管制中,高考前后面对的完全是两个世界,没人关心他们以后上大学会不会需要操作个人电脑,就像没人关心青春期被压抑的躁动是否会让他们产生性格上的缺陷。

难以灵活使用PC的他们成了互联网上的笑话(虽然确实很好笑),缺失青春期恋爱经验的他们最终也成为了互联网上自嘲的癞皮狗小丑和哥布林。

癞皮狗哥布林缺的是成长中本应有的恋爱经验,而不会解压缩的笨比大学生缺少的则是信息教育,但归根结底,好像又是一回事。

高考一结束,没怎么摸过电脑的大学生,入学后立马就要用毕业论文的标准格式写上3000字的实践报告,哪怕他之前可能连Word是什么都不知道;上个月还在被灌输早恋危害的高中毕业生,下个月父母就有可能催他在大学抓紧找个对象,哪怕他这辈子都没摸过异性的手。

逝去的青春是补不回来了,但电脑知识或许还可以补救补救。

回到《流氓软件》,它的风格看上去是那么怀旧,形式上却更让我感到怀旧。因为上一个有这种电脑知识普及意义并产生影响的游戏类软件,似乎已经要追溯到21年前了。

当然,若只是论起实际的教育意义,《流氓软件》目前远远比不上《金山打字通》,毕竟跟无良软件商玩文字游戏只是计算机使用中的冰山一角,打字技巧自然比这重要点,而且作者奇数游戏一开始只是想借着创意做一个“简单的”指向点击解谜游戏。

但大伙对其的期盼在视频评论区下已经可见一斑了。

面对当下屡见不鲜的电子文盲和赛博巨婴,除了《流氓软件》,解压缩和正版Steam好像也可以搞一手。

既能好好降降庄不纯的血压,还能让我在点开不知名链接时的心脏跳慢点,不至于每次都像在开盲盒。而且在Steam上下载一个教你如何正确安装Steam,规避盗版平台的文字解谜游戏感觉好像也挺有趣,不如就扮演前些天疯传的淘宝店客服。

入职一个售卖正版Steam的网店,扮演丰川祥子的同时邂逅各种各样的赛博巨婴,或者扩展一下业务,同时售卖手把手解压缩的服务,并在这个过程中保护自己的父母……

有点扯远了,但《流氓软件》目前8分钟的demo看上去还是很有潜力,受到了很多关注,IGN中国对其进行了收录和试玩,也有更多的玩家在建议作者重视其潜在的教育意义,《流氓软件》和奇数游戏的未来,相信远不止如此。

就像上图中那位玩家说的一样,计算机教室的学习软件需要与时俱进,日新月异的互联网环境和操作系统需要孩子们在不间断的接触和学习中慢慢适应,在陈旧的设备和教育理念更新之前,先把教学软件更下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不过让一个小独立游戏制作者扛起中国信息教育的大旗还是有点离谱了,但愿这仅仅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束。

最后望未来的中国互联网不再有电子文盲,结束高考的青年们也能真正的走出桎梏,不再有阵痛和迷茫。(至少别成为赛博巨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