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薛元明|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放大临摹琐谈

 攸州刀郎 2024-06-19 发布于湖南
图片图片为了不错过每篇推送,请将“牛墨王说书”设为星标  


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放大临摹琐谈






文|薛元明

当下书家所面临的碑帖范本选择的现实情形是:一方面,因为印刷出版技术的高速发展,各种碑帖奔赴书家的眼前,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甚至滥竽充数的状况。各种粗制滥造的碑帖,不管是翻刻还是翻印,势必会造成一种误读。如果说流毒匪浅,也绝非危言耸听,极大地影响了书家临创水准的发挥和提高。“法乎上者得其中,法乎中者得其下”,如何最有效地在难以计数的历代碑帖中撷取经典,供广大书法爱好者直接有效选用,是一个迫切亦长远的目标,涉及到太多的人,而且并非只是眼前之需,需要坚守。代代相传的碑帖,始终是书家关注的核心。在时下,太多的经典碑帖不断重复出版,如何在“好拓本”的基础上进一步精选——你无我有,你有我精,最大程度上再现经典原貌,做到尽善尽美,从而有利于取法者产生新的灵感和兴趣,无疑是重中之重。再者,碑帖出版作为传统文化传播和传承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承担着极其重要的功能,堪称一种文化使命。在时下的字帖出版中,几乎穷尽了各种方式,有整拓出版的,可以窥原貌,极其震撼,也有直接影印出版,精气神一览无余。这其中,放大出版无疑是一种常见而又的方法。

图片▲峄山碑-原碑

但要注意,并非所有的碑帖都适合放大。比如小楷,会因为放大而变得面目全非。小楷的“小”,早已从几何尺寸的约定演化为字体方面的规矩和法度。晋唐人的一些行草书乃至各种刻帖,其中的字形本身不大。放大来临摹,难度会增大,需要个人具备一定创造力,同样也需要谨慎进行。然而,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恩惠,目前针对放大本可以有很多的尝试和探索,使得书家在读帖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个人的潜质和能力。 

因为字形的放大,改变了书家的审美角度,最典型的就是汉简。当仅有厘米之内字迹的简书放大至数厘米,甚至十数厘米,便会产生一种“奇迹”,秀气之极的字迹变得雄阔率意,令人耳目一新。书家的审美意识被激活,一瞬间产生强烈的取法学习的欲望和冲动,进而影响了一个时代甚至几个时代的书风。除了汉简之外,金文也常被放大。原大字迹通常只有厘米见方甚至不足厘米,像《墙盘》一张整拓片,不过盈尺左右,《散氏盘》不超过两平尺,通过放大,显露出极强的气势,产生强烈的震撼力。甲骨文放大之后,可以看到更多的行刀痕迹,现在出版古印,也特别注重放大印痕,使细节高清呈现。但真正的启示作用,还有待书家的挖掘。不管如何,书家的视野可以随着放大本看到更多原本不为关注的细节,思路愈加宽广,拓展了取法层面和创造层面。

图片▲祭侄文稿

随着时间的推移,魏碑、行书、楷书等也逐步地有了各类放大本。这是古人未曾有过的福祉,可以在一种“高清”的情境下去了解古人的用笔细节,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发现了褚遂良《大雁塔圣教序》的修改痕迹,那些原本无法一探究竟的笔法真谛也因此真相大白,一览无余,使得今人能够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继续前进。如果说,刻帖是古人法帖流传和传播的主要方式,甚至是唯一的方式,“放大本”无疑是可以媲美古人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得见更多的笔法细节,使得书家在临摹过程中有“无师自通”的效果,从而增加了自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不仅如此,因为字形放大,最终产生了一种新的创作方式。其实“放大”并非今人专利,更非今人之独门创造。书写无疑与社会生活方式分不开,晋宋人的手札,唐人的刻碑,明清时期的高堂大轴,乃是不同时代的产物。这当中,得益于“放大”而能自成一家的典范便是王铎。王铎一生吃着“二王”法帖,将二王手札拓而为大,加上“涨墨法”的充分运用,开创了自我风标。当代书法愈加侧重艺术化,书写成为一种自觉,放大无疑也是扩展艺术表现力的途径之一,在酣畅淋漓的挥写中一抒胸臆。有鉴于此,书家要明确一点,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优势,关键是能把握时代的潮流。

图片▲祭侄文稿

当然,书法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不能单纯地追求视觉效应,应该具备足够的文化含金量。所以说,“放大”的意义绝不是仅仅是单纯的字形之大。如前所述,“放大”的结果,一是改变了审美角度,带来了全新的艺术感受,二是可以看到更逼真、更细致的笔法效果,两方面相互支撑。“放大”必须以审美拓展为前提,注重将适合放大者放大。因为书体差异,所谓的“放大”并非整齐划一。唐碑的字较之魏碑要大,颜柳的碑字尤其大,一开始可以稍微放大一些临写。魏碑就更需要放大。隶书、行草书和楷书,注重适可而止。

一般说来,临摹时必然要面临写大或写小的问题。但通常只有原大临摹和放大临摹,没有缩小临摹。碑帖临习习惯遵从原大的宗旨,籍以吸收结体和章法的精华。与此同时,有意识地适当放大,有利于锻炼个人眼力。也就是说,放大不仅仅是一种审美,一种技法,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临摹方法。放大临摹适用于大多数情况,真草篆隶行都有必须放大临写之时。《笔阵图》有言:“初学先大书,不得从小”。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样做的道理很简单,此时对于毛笔的驾驭和把控能力尚有限,放大之后,字形中的特点更明显,更容易把握。另外,在书写时,一笔之中有更多喘气的机会。到了一定的时候,则需要写小的功夫。高度熟练以后,随意缩放,游刃有余,相得益彰。

图片▲兰亭序

写大字或小字,是检验书写者水平的一个标尺。字形大小不仅仅只是数字单位,而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汉代师宜官能够做到“大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毫无疑问,放大之后更有利于细致地审读,从大到小,从小到大,如此反复,熟练掌握,从而具备必要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难以计数的历代碑帖中,总有很多经典范本令人难以忘怀,百观不厌,历久弥新。“经典”二字拆开来看,“经”就是经纬脉络,呈现一种方向感,“典”就是典范、典型、个案等。作为范本,魅力不可小觑。经典可以粗分为两类,一是世所公认的经典,是临摹某一类书体时必然要经过的,如《散氏盘》《毛公鼎》《石门颂》《西峡颂》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家。另一种是个人心目中的经典,或者从现实需要出发必须要涉猎的,有的甚至成为一辈子的依靠,这部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终有一种几种不同碑帖被大多数人选择,就可以成为新的经典。但必须要知道,经典是历代书家不断选择的结果。从某个角度来说,书家必须能够胜任“选家”的角色,选老师、选范本、选毛笔、选纸张等等。如是,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去了解经典和体会经典,直至再现经典和创造经典。与此同时,经典与书家之间也存在相互选择。书家选碑帖,碑帖也选书家。很多人遇到某种碑帖,往往有遭遇知音之感,甚至觉得是为自己而生,相见恨晚,一发而不可收,从而激发个人的创造力。这种艺术感觉殊为珍贵,可以在短时间内寻找到突破口,建立自己的风格。有鉴于此,书家要确立自我审美意识和自我经典意识,前者是一种标准,需要具备一种广度,后者则是一种发现能力,决定了选择的高度。二者兼备,从而可以在琳琅满目的碑帖世界中寻获自己所想要的。

图片▲兰亭序

优秀的版本无疑是一个前提,然解读也很重要。“放大”无疑是解读的角度之一。通过放大本,可以看出视觉效果的改变:《散氏盘》变得愈加雄浑博大,《毛公鼎》呈现凌厉一切的气势,《三坟记》变得疏宕宽阔,《石门颂》纵横开张,罕有其匹,《泰山经石峪金刚经》更加大气,摄人心魄。凡此种种,带来全新的感受和体验。对于经典的理解需要更加深入,挖掘更多的细节。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关键不单纯地在于广度,更在于敏锐度和深度。毫无疑问,放大本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思维角度。

如果说,“放大”是对经典本身的内在解读,此次所搜集的近世书家的诸多临摹之作,则是从不同角度来对经典进行外在解读。前贤的化裁演绎,乃是极为重要的参照,或实临,或意临,或节临,或通临,尽情发挥,不一而足,呈现出多元化的理解。这些临本在可资借鉴之时,也成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每一种经典碑帖,前人反复咀嚼,使得后人的探索变得愈加艰难。

图片▲兰亭序

如前所述,“放大”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是所有的碑帖都适合放大,更不是一经放大,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放大”只是一种审视和理解角度的改变,可以视为一种“特殊手段”。原大还是放大来临,需要看处于何种学习阶段,而且要看具体情况。毕竟大字有大字的规律,小字有小字的要求。大小变化所引发的,不仅仅只是几何尺寸的问题。在临习的过程中,通常会强调观摩原拓和原石,注重的是原迹原大,原汁原味,对于整体感加以把握。放大本恰恰关注的是局部,是单个字,甚至是某几个笔画。存在的问题是,容易字字独立,全篇之中的字与字之间关系不强烈,尤其是讲究连绵的行草书,加上需要一定的书写速度,字太大而行笔过程变长,很难贯气。书法毕竟需要整体感,不是某一笔、某一字过关,而是整个布局谋篇。过度关注局部难免会变得支离琐碎。所以,放大可以更好地观察细节,审视局部,最终要回到整体,书家才能胸有成竹,实现“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图片▲蜀素帖

放大是对原大技法分解籍以强化理解的过程,但无法替代原大临摹。在原大临摹过程中,整个运笔过程与书写心境更为接近原帖状态。相对而言,古典法帖中小字居多,尤其是晋、唐、宋时期,明、清开始大字渐多。从原理上来说,大、中、小字的写法不同、要求不同。如果临帖过程中一味强调放大,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合乎笔法原理的状况,损失最大的是原帖韵味。坚持原大临摹练习,获取有效的临写经验,可以提高用笔的精确细腻程度。再辅之以“放大”手段,适度分解笔法关键点,综合体会经典范本的技巧精华。

图片▲蜀素帖

总之,记住一句话,不是为了放大而放大,明白何时该放大,领悟对自己有益的放大步骤,实现最佳程度的放大。

图片

薛元明, 艺术批评家,专栏作家。 

提倡原创,转发即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