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实故事:她养了四个儿子,晚年却无比凄凉,孤独而终

 梦回乡关 2024-06-19 发布于浙江

老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养儿防老,养老靠儿。这句话放别人家还可以,可要放在袁老太家,那可真是行不通了。

袁老太七十岁,虽然大字不识,但是通情达理,年轻时是生产队的干活能手,老了也是手脚勤快,家务收拾得干净利落。和老伴虽是媒妁之言,但是两口子琴瑟和鸣,举案齐眉,形影不离,十分恩爱。

老两口携手走过风风雨雨,经历过酸甜苦辣,共同养育了四个儿子,到了该享福的时候,老头子却死于肺癌。

袁老太痛不欲生,如同万箭穿心,觉着活着也没意思,愣是三天滴米未进。要不是心里放不下她的四儿子,说不准就追随老头子去了。

老两口的前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不用管了。只有老四,因小时候得过脑膜炎,走路歪搭,说话口齿不是很清楚,头脑也不是很灵光,说话做事就是个半吊子,年近四十还一直打着光棍,一直跟着父母一起过。

老头子死了后,就剩袁老太和四儿娘俩过日子了,虽然因为老头子的去世,袁老太消沉了好久,但是想到自己还没完成任务,如果倒下去,小儿子可怎么办啊?为了自己的小儿子,袁老太慢慢地从丧夫之痛中振作了起来,老太太照常在家收拾家务,四儿跟着他包工头大哥在工地上打小工,娘俩日子又恢复如常。

后来村里人给四儿说了房媳妇,这媳妇也不是很聪明,脑子受过伤,只有五六岁孩童的智商,不过在袁老太的悉心教导下,也学会了些简单家务,四儿虽说是个半吊子,但疼起媳妇来可真不含糊,小两口感情也是蜜里调油。

三口人的日子在袁老太的料理下,倒是过得和普通人家一样有滋有味。

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袁老太得了老年痴呆症,开头没觉出异样,可慢慢地不能说话了,记忆力也衰退了,时常丢三落四,不能再帮衬老四家了。

老大跑工程,结交了不少场面人,在外也算个要面儿的,怕别人笑话不孝顺,影响他的生意,就和两个弟弟商量轮流照顾老娘,因为老四家情况特殊就不让他家参与了。

说好了袁老太在一家轮流住半月,这半月除了袁老太看病拿药平摊外,其余吃穿用度都是轮在谁家谁包揽。两个弟弟也都没意见,就一拍即合了。

在老大家时,大儿媳年轻时就强势,因为嫌婆婆看孩子不利索,撒泼打滚地骂大街,一家人没有不怕她的,所以袁老太的日子过得可想而知,别说吃饭上桌了,就连一日三餐都是问题。

大儿子在外人面前人模狗样的,在媳妇面前却大气都不敢出,屁都不敢放一个,任由老娘受气挨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轮到老二家,二儿媳说婆婆年轻时嫌她生了仨闺女,重男轻女没给看过一天孩子,没伺候过一天月子,所以也当起了甩手掌柜,一切都是自己男人管,手都不搭一下的。

袁老太虽说三餐能吃上,可饭菜真是难以下咽,二儿子怕老娘走丢了,就把她关在一个两间屋的闲置小院里,院子很小也没有厕所,门前放着尿桶,任由老人屙尿。老二工作忙收拾不及时,那味道就别提了。

 

老三家媳妇也是有一学一,比她嫂子们强不哪去,偏偏还长着一张巧嘴,逢人就说,自己也养着两儿子,得给孩子做榜样,老太太轮到俺家时那是想吃啥咱就买啥,可背地里对老太太鼻子不是鼻子的。

开始老三还劝过媳妇不要这样表里不一,可老三媳妇却振振有词,我不缺你老娘吃喝,还给她赶集买衣服,年轻时候我得过她一个布丝吗,孩子们吃过她一口馒头吗,我够对得起你老娘了。老三说不过媳妇,索性也不管了。

在这样的照料下,老太太病情越来越严重,一个人也不记得了,可奇怪的是老太太却记得去老四家的路。

因为四个儿子的宅基地不在一起,所以四家离得也不近,老四家住的是老宅基地,老太太一嫁过来就在这里,也许是这里承载了老太太一辈子的记忆,老人不管在哪个儿子家住,抽空就往老四家跑。

老四家里呢,不是没人就是院门紧锁进不去院,老太太就坐在大门旁,静静地望着门前那棵大树一动不动像雕塑。

按理说,属老四跟着老太太的时间最长,老太太对他可是操碎了心,孝顺老娘应该比他哥哥们强,可令人心寒的是,每次到饭点时他都撵他娘,让她回哥哥们家去,老娘说啥就是不走,这憨憨就一脚一脚地踢,他那媳妇也跟个木头样,不知道是不会还是不想,一句话不说地在旁边看着。

就连邻居们都看不下去了,劝说老四,让你娘在这里吃口饭呗,赶上饭点了,就是个要饭的也得给个馒头不是?

谁料这憨憨竟然说,我挣俩钱不容易,只能养得起俺媳妇。俺娘在这吃一次饭,以后还不光来啊,俺可养不起。

真是应了那句话: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

不到一年的时间,袁老太就病逝了,听说死的时候是轮在老二家,老二送饭时老太太身体都已僵硬了,具体什么时间死的都不知道。

真是应了那句老俗语:一母可养十儿,十儿难养一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