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果点评||李伟健:培育积极心理品质 赋能学生健康成长

 听月思雨001 2024-06-19 发布于安徽

成果点评

点评专家:

李伟健,浙江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

图片

长期以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受传统心理学的影响,关注人的弱点和心理问题,着力克服不足、消除障碍。消极心理学在整个20世纪占据了心理学发展的主导地位,成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这种以消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尽管早有专家学者倡导发展性辅导,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但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等传统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影响至深,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快速摆脱其理论束缚。

21世纪以来,西方心理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研究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以研究人的幸福为中心,强调以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为基点,以增强学生积极体验为主要途径,培养人的积极人格和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学的诞生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曙光。然而,怎样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发展性辅导有机结合,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摆在我国教育界的一个重大课题。

庞红卫带领的浙江省教科院研究团队经过15年富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指导,将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建构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该成果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

一是提出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本土化融合模式。团队在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积极心理学为价值导向,把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目标,主张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增加积极心理品质。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积极心理品质三维度框架,把积极认知、积极应对、积极复原作为积极心理品质的组成部分,确立了三维度相互影响、协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过程中,该成果强调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要注重各品质的同频共振,需与学校教育融合,既注重优势赋能,又强调困境锤炼。该成果充分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理念,建构了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在结构及其作用机制,是提升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成果,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一次有意义的探索实践。二是建构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化内容体系。该成果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新时代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三级指标体系,创新性地编制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标准、配套教材及融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的积极心理品质内容细目表,率先建立了省级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程资源库,形成了省域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融合化内容体系。该成果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具体内容和措施,对地方和学校高质量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三是首创了全员教师S-ABC心理健康教育四级培训与认证体系。该成果在实践中建立了国内首个心理“督导-辅导-教学”三合一工作机制,制定心理督导师、专职心理教师、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与学科教师四级培训与认证标准,开发积极心理学导向的系列化培训教材,打造了全员化、融合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体,在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培训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全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提供了省域样本。四是率先建立了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监测智慧平台。该成果依托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在多年实践中逐步搭建完成省、市、县、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打造了省级智能化心理健康动态管理平台,有效助力了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文章来源:《中国基础教育》2024年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