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分组研讨汇报发言复盘(内附发言稿):在比较正式、专门设有发言席的场合,照着稿子念是最合适也最稳妥的。

 快乐者生存 2024-06-19 发布于北京

抓住“四要素”   当好“发言人”

——如何做好分组研讨的汇报发言

成    文


Image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第一次进入省委党校参加培训,并在培训结束前,被所在的学员小组推选为代表,在总结会上作了个发言,汇报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得到同学们普遍好评。之后,我以这篇发言稿为例,专门开发了一堂写作课(《有备者成,用心者胜》,“三好公文课”第581讲)。

无独有偶。上一周,我再次到党校参加了为期5天的培训,同样被推选为小组代表作了汇报发言。但与上次发言侧重于汇报学习收获和体会有所不同,这次发言要求着重汇报分组研讨的成果。准备发言稿的时候,我既遵循学员代表发言的一般规律,与上次发言采用了大体相同的路数,又注意根据发言内容的不同,在具体写法上运用了明显不同的招数,体现了“适变”之法的灵活运用。这次发言的效果同样还不错,结业式过后,走回宿舍的路上,以及在食堂吃“散伙饭”的时候,不少连名字都叫不上的同学纷纷走到我面前,说你的发言讲得好。

这类具有总结汇报性质的发言,在重要会议和干部教育培训中是常有常见的事情。对会议和培训来说,这是一个预设的重要环节;对与会人员和培训对象来说,是一次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分享交流的难得机会;对发言者来说,是锻炼和展示自我的机会,也是能力素质的比拼。

有一句话说得好:

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就是专家;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

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对我来说,成不成“家”倒无所谓,重要的是能够做到前半句,让自己掌握做事情的有效方法、养成做事情的良好习惯。无论开会还是培训,我珍惜每一次发言的机会,事前都会用心思考、精心准备;事后都会及时总结、认真复盘,并注重与他人的发言进行比较,以利今后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真正做到打一仗、进一步。

这次发言,“有心人”不止我一个,每位发言的同志都做了精心准备。比如,有的精心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一边发言一边播放;有的发言时做到了完全脱稿。这样的准备,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不好,但在我看来,任何发言都是“内容为王”,尤其是这样的短期培训(学制较长的培训班另当别论),准备发言的时间非常有限,应当把精力和心思集中在琢磨内容上。制作PPT,把稿子背下来,态度固然是认真的,但势必会分散精力,影响内容上的准备,甚至有可能舍本逐末,造成形式大于内容,这就属于把力气用错了地方。在这类场合,打个腹稿就即兴发言是不合适的,完全脱稿给人的感觉也未必就好——稿子背得“溜熟”,会有作秀、炫技之嫌,显得不够稳重;如果出现卡壳、忘词、词不达意等现象,既影响发言的效果,又显得不够重视、准备不够充分。我认为,在比较正式、专门设有发言席的场合,照着稿子念是最合适也最稳妥的。正式的程度越高,脱稿的程度就应越低。

对于这次发言,我的考虑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从发言的性质来看:这次发言是学习交流、研讨交流,不是工作交流、会议交流,语言风格可以活泼一些;学员的成分比较复杂,来自不同领域,具体内容不宜囿于一个领域(除非有明确要求),也无需讲得太深,应当努力做到“众口能调”,让大家都感兴趣、听得懂。

第二,从发言的定位来看:我是代表全组发言,应尽可能反映小组讨论的全貌,展示本组学员有思想、有见地的观点,不能自说自话、过于突出自己。同时,每个小组都是独一无二的,要注意把构成上的特点、讨论中的亮点呈现出来。尤为重要的是,整个班分为12个学员小组,大家参加的是同一个班、听的是同样的课,每个组都有一名学员代表作发言,我的发言夹在中间,必须同中求异,这样才能与众不同;同时又要异中求同,这样才能产生共鸣。考虑到不少学员是“老同学”,去年就和我同过学、听过我的发言,这次发言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不能都是“老一套”。

第三,从发言的内容来看:培训班的明确要求是分享学习收获、交流研讨成果,必须紧扣这两个方面来谈。两方面内容有可能交叉重叠,最好不要分成两块来谈,可以采用“拉条子”的方式,把两方面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在具体内容上,既要呈现主要的收获,又要展示突出的成果,不能顾了这头、丢了那头,也不能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既要说出观点,又要举出例子,不能只有干巴巴的几条筋;既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又要敢于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不能一味说好话,“你好我好大家好”。

第四,从发言的技巧来看:发言时间是8分钟以内,发言稿属于“小稿子”,结构应尽可能简明,最好只有一级标题,不要大点套小点、叠床架屋、层次繁冗;主要观点应尽可能鲜明,让人一听就记得住。

基于这样的考虑,发言的前一晚,我认真撰写了发言稿。一开头这样写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去年,大致也是这个时候,在这个地方,我在第6期××专题研讨班暨读书班上,代表本组学员作了个分享发言。这一次,为了“人不同”,我力推本组其他同学发言,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推荐“发言人”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推单位排名靠前的;二推说话管用的;三推年纪最轻的;实在不行,就由组长来兜底。但是,胳膊拧不过大腿,好汉架不住人多,大家非要把我这张老面孔推出来,我一推再推、推无可推,只能被赶鸭子上架。

这次总结交流,发言的顺序与各组的排序一致。我是第十组的学员代表,在我发言之前,大家已经听了9位同学的发言。“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我的发言开头“平平过”,与前面发言的同学如出一辙,就难以调动大家的“听兴”。为此,我别出心裁,想出了这么个开头,是实话实说,却有让人耳目一新之感。发言结束后,好几位同学都说,你总结的那“三推一兜底”,我们都记住了,以后就这么干!

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学习贯彻××××重大方略要求”。对此,省委提出了“学方略、谋创新、抓落实”的明确要求,我的发言紧扣这三句话展开,小标题采用统一包装的“套装”样式和相对活泼的句式,以求增强整体效果。进入正题之前,我先是介绍了本组学员的构成情况,着重用事实说话,表明了我们讨论的认真,这在所有发言中是“独一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带有一点儿“俏皮”色彩的开头之后,我是这样说的:

古语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们第十组一共有14名学员,9名来自省直单位,5名来自设区市。省直单位的同学,多数在机关单位工作,也有来自党校、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各1名。这样的学员结构,让我们的研讨涉猎广泛、角度各异、互通有无,效果特别好。两次分组研讨,我们都讨论得特别热烈,不仅每个同学都发了言,而且第一次研讨中间完全没有休息,第二次研讨超过规定的下课时间35分钟。大家一致认为,这个班时间不长,但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纪律严明、服务周到,特别是老师的讲课水平普遍比较高,让我们听得认真、学得进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学方略”上既吃了“盛宴大餐”,又开了“特色小灶”。××、×××、×××、×××、×××同志的5堂专题讲座,既有关于××××重大方略要求的系统梳理,又有对理解把握的深入解读、贯彻落实的精准点拨,给我们带来了“学方略”的“G系全席”。×××去年12月视察GX,到了NN、LB两地,本组中恰好有来自这两个地方的学员,有的还直接参与了相关调研服务,在研讨中结合亲身经历讲做法、结合亲眼所见谈感受,让本组学员吃到了“小灶”提供的“NN餐”、“LB菜”,从细节中更加深刻领略到×××的人格魅力和为民情怀。通过这样的“大餐”和“小灶”,我们在“学方略”上做到了温故知新与学新知新紧密结合,学得更深入,营养更全面,消化更充分。

第二,在“谋创新”上既开了“谋”的脑洞,又有了“新”的启发。大家一致认为,谋创新固然要着眼发展、放眼未来,也要像×××教授所强调的那样,以史为鉴、学史增智。研讨中,有同学提出,……(具体内容略)在解放思想上下更大功夫。也有同学指出,后发展地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因地制宜,不能把着力点都放在新制造上,要更加注重培育和发展与地方实际相符合、与新质生产力要求相适应的新服务、新业态。还有同学就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更好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作用介绍了自己所做的工作,表示将不忘初心、继续努力。所有这些,都让本组学员深受启发,纷纷表示将以创新思维谋划和推动本职工作,依靠创新抢占发展新赛道、打开事业新天地,切实把“创新变量”转化为“工作质量”和“发展增量”。

第三,在“抓落实”上既增了内生动力,又强了政治自觉。有同学认为,从一定意义上看,GX的发展不缺政策,也不缺战略谋划,缺的是抓学习运用、抓贯彻落实的力度、实招和效果也有同学指出,抓落实,抓而不紧会落伍,抓而不实会落空,必须着眼落地找点位、着眼落细出实招、着眼落成看效果。还有同学指出,党校教师存在经历和阅历不如学员的“倒挂”现象,地方领导尤其是主要领导同样存在“懂一行”与“管全面”的“倒挂”现象,必须在以学增智、以干强能上下更大功夫。大家纷纷表示,贯彻落实××××重大方略要求,既是试金石,也是磨刀石,是对我们政治能力、斗争本领、工作作风等的严格检验和最好磨练;作为领导干部,要在“抓”上下功夫、在“落”上快行动、在“实”上见成效,切实做到“水下推舟靠情怀,担责尽责显担当,明纪守纪再力行”。

本组同学普遍感到,当前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发展任务非常重,把这么多省管干部集中起来,分批进行为期一周的全覆盖轮训,非常不容易,省委下了大决心,理应办出高质量、好效果。研讨中,同学们也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具体内容略)。二是今后举办这类专题班,课程设置可以更科学一些。不能老师备什么课就讲什么课、遇上什么课就听什么课,而应充分体现主办方的主导意见。比如,这次的课程安排,党史方面的内容分量偏重,如果能采用“1+4+1”的架构会更好——“1”是总论,系统解读××××重大方略要求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4”和“1”是分论,也就是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把×××部署的四个方面重点任务和一个根本保证各作为一个专题。可以围绕整体的教学设计,组织授课教师集体备课,使他们所讲的内容既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尽可能减少交叉重叠、各自为政的现象,让学员在有限的时间里取得更大收益。

我就汇报这些。讲得对的,是本组学员的贡献;讲得不对的,是我个人水平所限(注:原稿只有后半句,进行课程开发时,借用了另一组发言代表的“好句”,不敢贪功,特此说明),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我这篇发言稿,主体部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不说“我”而说“我们”,但也没有完全把自己“摘出去”,而是用自己的话把本组学员的话有机串接起来,其中既有大家“一致认为”“普遍感到”“纷纷表示”这样的共识,也有“有同学认为”“有同学提出”“有同学指出”这样的列举,还有“水下推舟靠情怀,担责尽责显担当,明纪守纪再力行”这样的直接引用。这样去说,才能反映集体的智慧、浓缩研讨的成果,让每个同学都有贡献,让大家都有参与感、获得感、成就感。

回过头来看,我这次发言之所以能够取得不错的效果,主要得益于三点:一是预先了深入思考,准确把握发言的性质、定位、内容和技巧,这是最根本也最重要的。把准把牢这四个要素,发言时才能较好地做到执简驭繁、以变应变。二是对本组学员的研讨发言做了认真记录,从中挑出比较有思想性、代表性的观点,作为素材用了进去。三是兼顾了正反两方面,既从总体上对本次培训给予肯定,又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合理化建议,体现了一分为二的证思维、实事求是的严谨态度。

转载自三好公文课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