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汗血同源,出汗过多易伤“心”

 为什么73 2024-06-19 发布于北京

北京平心堂中医门诊部 2024-06-19 17:01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增多是一种正常现象。

但有些人认为,趁着夏季多出一些汗有助于身体健康,甚至刻意追求“大汗淋漓”、“出汗排毒”……这可就大错特错啦!这是因为你流的不是汗、不是水,而是血,是津液,是心液。

图片
汗为心之液

中医认为泪、汗、涎、涕、唾五种分泌物称之为五液。五液由五脏所化生,即:肝在液为泪、心在液为汗、脾在液为涎、肺在液为涕、肾在液为唾“汗为心之液”,高度概括了“汗”对人体的重要程度。

夏季本就阳气炽盛,易灼阴液,人体水液津精均容易耗散,易损伤心气。如果在此时一味地追求“大汗”,造成汗出过度,则更易伤津耗气,导致心气不足等情况出现,人也会感觉疲惫倦怠、口渴多饮、心悸气短,甚至出现大汗亡阳。(比如:有的人在大量运动后猝死)

出汗过多易导致:

1.人体之气会随汗外泄。临床常见喘促气短、少气懒言、周身乏力、心悸等症。

2.人体内的血液随出汗减少,临床常见身体疼痛、麻木、手足抽搐、心悸目眩昏花等症。

3.损伤阳气,临床常见恶风畏寒、手脚冰凉、心悸等症。

4.伤津伤血,损及阴精,表现为头晕目眩、腰酸膝软、五心烦热、抽搐等症。

5.邪气容易乘虚而入。许多人容易外感热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汗后正气虚弱。

图片
汗血同源,出汗过多易耗伤气血

中医还有汗血同源之说,治病遵循“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汗血同源
从血液与汗液的形成来看,汗是体中的津液,津液是由水谷化成的精微物质,在脾的气化作用下上输于肺,再经过肺的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成。
血源于营,营行脉中赤化而为血,营出于中焦,水谷入于胃经过胃的腐熟,脾的气化而成营气,上输于肺,入肺脉而成血。因此血与汗同源于水谷,即所谓“血汗同源”。
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夺汗可以理解为夺津液,如大量的出汗,剧烈的呕吐、腹泻,容易出现心悸头晕、乏力手足麻木等血虚表现;第二层意思从治疗原则上来讲,汗吐下的患者在治疗上,不可用活血化瘀之品(破血之品同时可破气),或者是不可再用放血疗法。比如,产后女性的出汗,一般以补虚为主,尤以养血为重。多用四物汤加参、芪、浮小麦益气固表。
同理“夺血者无汗“,就是说严重失血的人,已经伤了津液,就不能再发汗了,若再发汗就会使津液更伤。

因此,我们在夏季运动应该讲究“微汗出”。微汗出,指的是身体经过运动,周身肌肉筋骨得以舒展,微微出汗,而不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特别是平日久坐少动,或者体力较差的朋友,更不适合突然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起身体损伤。推荐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等比较温和的运动。

图片
适当食酸、益气

夏天避免大汗,需要做的是补津液——可适当食酸味食物。

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

出汗特别多的时候,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扩散了。这时候,可以吃点生脉饮。

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

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麦冬清肺气,起到了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夏天多喝点生脉饮就不会感到很疲劳。

图片
异常出汗需要及时调理

汗出得多不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而是与每个人的体质有关,看个人的承受能力和感受,主要看是否有疲劳等不适感觉。

比如体质虚弱的人,头上有汗珠也许就过度了;而身体素质好的中青年人,大汗淋漓也不一定觉得累,就不是过度。人运动出汗,如果感觉乏力、想睡觉,就是过度了。

如果白天没怎么运动,也容易出汗,可能是气虚或阳虚。因阳气亏虚,不能固护肌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汗出,动则耗伤阳气,故活动后汗出尤甚。若晚上睡着出汗,可能为阴虚了。因阴虚阳亢,虚热内生,入睡则卫阳由表入里,肌表不固,内热加重,蒸津外泄而汗出。自汗和盗汗,以及当汗出而无汗,不当汗出而多汗,或仅见身体的某一局部汗出,均属病理现象,需要及时调理。

人划线

,
选择留言身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