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懂了刘邦的慷慨,你就脱离了社会底层

 nysd2012 2024-06-19 发布于北京

刘邦,原本只是个小小亭长,但最后却摇身一变,成了大汉的开国皇帝。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除了他的战略眼光,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慷慨”。

别小看这两个字,这里面可大有文章。

何为慷慨?

简而言之,就是心胸开阔,感情丰富。

《辞海》中解释为“心胸宽广而感情深沉”。

而刘邦的慷慨,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01

对自己慷慨

在刘邦还是亭长的时候,遭遇过一次生死抉择。

当时,他被委派押送一批犯人去骊山修墓,这是一项艰巨到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犯人们知道,此行凶多吉少,所以纷纷选择逃跑。

路途艰险,人心惶惶。

当队伍行至芒砀山时,刘邦意识到,如果再继续前行,恐怕所有的犯人都会逃走,而他将无法向朝廷交差,自己的性命也难保。

那么,是继续前行,还是选择另一条路?

刘邦的选择很果断。

他停下脚步,对犯人们说:“你们都是我的老乡兄弟,我怎能忍心看着你们去送死呢?今天,我就放你们自由!”

说完,他打开了牢车和镣铐。

犯人们惊愕之余,无不感激涕零。

送去修墓基本是十死无生,那么放了他们的刘邦,自然就是自己的再生父母。

很多人感恩,表示愿意跟随刘邦,为他效命。

刘邦做的很到位,他把选择权给到了大家,表示:“你们去留自愿,我绝不强求。但请记住,如果未来有机会再相见,我们就是亲如兄弟的一家人。”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帮助犯人们整理行囊,并分发了一些钱财和食物给他们作为路上的盘缠。

如此行为,确实是仗义。

但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必定会成为刘邦的忠实部下。

这些人在未来,成为了他起兵反秦、争夺天下的重要力量。

这正是刘邦的慷慨之处,他从不拘泥于眼前的得失,而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未来。

他明白,真正的力量,并非仅仅来自于权力和地位,更来自于人心。

这种对自己、对他人都极其慷慨的态度,正是他日后能够成就霸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02

对朋友慷慨

刘邦能成事,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用人。

他豁达,善于结交各种人才,并给予他们充分的利益。

这种不攀高踩低、不嫉妒恶毒的性格,使得他能够知人善任,最大化地发挥部下的潜能。

说起刘邦的用人智慧,就不得不提韩信。

韩信原本只是楚国的一个小兵,曾向项羽多次提出军事建议却未被采纳,转而投奔了刘邦。

起初,刘邦并未重用韩信,只是让他担任了一个小官职。

但在萧何的强烈推荐下,刘邦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被埋没的人才,并委以重任。

然而,当韩信觉得自己的才能仍未得到充分发挥时,他选择了离开。

幸运的是,萧何深知韩信的价值,于是就有了“月下追韩信”。

最终,刘邦意识到了韩信的重要性,直接将他提拔为大将军。

而韩信也不负众望,首战便大获全胜,还贡献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除了韩信之外,陈平也是刘邦用人之道的另一个典型例子。

陈平原先是项羽的部下,在平定殷王司马卬的叛乱中立下大功,被项羽封官赏赐。

然而,当刘邦打败司马卬后,项羽因受不了失败的刺激而要诛杀之前平叛的将领。

陈平见状,惊恐之下投奔了刘邦。

刘邦得知陈平的来历后,当天就任命他为都尉,这一举动引起了其他将领的不满和质疑。

但刘邦却不为所动,反而更加厚待陈平。

这背后的深意有3层:

一是让陈平安心为自己效力;

刘邦很清楚,陈平出身底层,道德上还有瑕疵(跟嫂子有不正当关系)。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身处乱世,能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呢。

你道德水平再高,可办事能力太差,那也不能用。

毕竟,招你进来是干活的,不是花瓶。

因此,尽管周围充斥着关于陈平的流言蜚语,刘邦却越发地器重他。

目的之一就是打消陈平的顾虑,使他能够全心全意地为自己筹谋划策。

第二层深意,是通过陈平的选择,来提升汉军的信心。

在对项羽的战争中,刘邦基本就没赢过。甚至还创下了56万对3万,结果惨败的记录。

但现在大家看,项羽麾下的重要谋士陈平都跳槽了,说明项羽已经走下坡路了。

这样一宣传,汉军的信心必然会有提振。

第三层深意,是借此诱惑更多楚军将领投奔自己。

这一层的作用,是最重要的。

一个陈平不够,刘邦还需要更多的人才。

他这个举动,就是向那些还在犹豫的楚军将士发出邀请,仿佛在说:

“你们看,连陈平这样有道德争议的人,都能得到我的重用,只要你们有能力,不论过去有何过错,我刘邦都会敞开大门欢迎你们。

而且,我保证你们会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

这样的姿态,对楚军那些还在观望的人才,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由此看来,刘邦的这种用人策略,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项羽残暴善妒,对待有功之人常怀嫉妒之心,甚至随意诛杀。

而刘邦则宽厚待人、尊崇礼遇有功之士。

大家都不傻,领导牛是好事,可牛到一毛不拔,还经常责备部下,谁会愿意跟他呢?

出来打工,无非是为了工资。

那么,为啥不投奔好说话,工资又给的高的刘老板?

03

对敌人慷慨

刘邦不仅对自己人出手大方,就是对敌人也同样豪爽。

这种性格,在西汉建国后的一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一天,张良神色凝重地来找刘邦,透露出一个惊人的消息:

“陛下,我听到风声,说有人正密谋反叛。”

刘邦听后惊愕不已:“如今天下太平,怎么还会有人想反呢?”

张良深吸了一口气,缓缓道来:

“陛下,您当初从平民起家,全靠众人的支持才得以取得天下。

可现在,您贵为天子,封赏的多是亲眷故友,处罚的却往往是过去的仇家。

这让许多在朝为官的将领们心生惶恐,他们担心自己的功劳得不到应有的封赏,更怕陛下您秋后算账,因为过去的小过失而遭到重罚。”

军心不稳,密谋反叛的传闻愈演愈烈。

刘邦听得忧心忡忡:“这可如何是好?”

张良沉吟片刻:“陛下,您平生最痛恨、最厌恶的人是谁,而且这个人还得是大家都知道的。”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雍齿!他屡次与我为敌,我对他恨之入骨,但念在他有功于国,一直未曾动他。”

张良闻言,微微一笑:“那陛下何不先封雍齿为侯,以此安抚其他将领的心?”

刘邦听后,当即设宴,宣布封雍齿为什方侯。

随后,命令宰相和监察官,迅速对将领们的功劳进行评估,以作为分封的依据。

宴席之后,将领们的心情都变得轻松愉悦,私下里议论纷纷:

“连雍齿这样的旧敌都能封侯,我们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这样,军心一下子就稳了。

这就是刘邦的高明之处,他懂得用慷慨来化解仇恨,稳定人心。

04

结语

对刘邦,伟人曾评论道:“他是封建社会皇帝里面,最厉害的一个!”

的确不是假话,回顾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布衣之身成为天子的人,除了朱元璋,也就是刘邦了。

而且相较朱元璋来说,刘邦的敌人项羽,实力确实强的可怕。

所以刘邦的本领,确实值得我们去学习。

他不仅给功臣们分封土地和爵位,更难得的是,他能做到“与天下同其利”。

就像《史记》里郦食其赞叹的那样,刘邦每攻下一城,就会封赏将领;每得到财物,就会与士兵们分享。

这种与众人共享利益的做法,让各路英雄豪杰都愿意为他效力。

慷慨,让刘邦最终赢得了天下人的心。

他的这种风度,不仅仅是对自己的战友,甚至对曾经的敌人也同样展现出了大度和宽容。

所以,得到了无数人的拥护和敬仰。

我们或许,可以从刘邦的慷慨中学到些什么。

虽然我们可能没有他那样的机遇和条件,成为一代君王,但他的心态和品格,却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学习和培养的。

想想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像刘邦那样对待朋友,保持真诚和宽容,不因为小事和私利而斤斤计较;如果我们在有权利的时候,能够学会放下仇恨,给曾经的对手或敌人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这样的我们,是不是也能在社会中,做成自己的事业呢?

所以,刘邦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更是一种启示:慷慨和大度,或许就是改变我们命运的那把钥匙。

当然,凡事都有个度。

不能不区分对象的过分慷慨,要会识人。

有些人,是喂不熟的,你给他再多的好处,他也会背叛你。

所以,知人是慷慨的前提。

关于如何识人,我之前有文章进行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多赘述。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