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训经典-张廷玉《澄怀园语》全集:原文 译文

 sun918 2024-06-20 发布于北京

图片

张廷玉,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清朝杰出政治家,大学士张英次子。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进士,康熙朝,官至刑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后,历任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拜保和殿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职,完善了军机处制度。乾隆帝即位后,君臣渐生嫌疑,致仕归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于家中,年八十四,谥文和,配享太庙,是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张廷玉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居官50 年,和父亲张英一起作为“父子宰相”,不但在政治上有着杰出的贡献,而且在个人修养、儿子教育等方面也有着卓著的声誉。而从张廷玉所作《澄怀园语》中就能了解他对于修身、齐家、教子和为人处世的观点。

澄怀园是圆明园外的一个花园,是专为南书房和上书房词臣所设的寓所。雍正六年(1728年),张廷玉随雍正皇帝扈从西郊,入住澄怀园,几位侄子和儿子也随同前往。每天值班之余,侄子将张廷玉对子侄们的谈话记录下来。之后,张廷玉仿照张英《聪训斋语》,“凡意念之所及,耳目之所经,与典籍之所载,可以裨益学问扩充识见者,辄取片纸书之,纳敝箧中,而日用纤细之事,亦附及焉,数十年日积月累,遂得二百五十余条,因厘为四卷,不分门类,但就日月之先后以为次序,命曰《澄怀园语》。”“不过藏之家塾,俾子孙辈读之,知我立身行己,处心积虑之大端云尔。”

《澄怀园语》的大部分内容都属于为人处世的经验之谈,尤其看重自我修养。“凡人得一爱重之物,必思置之善地,以保护之。至于心,乃吾心之至宝也,一念善,是即置之安处矣;一念恶,是即置之危地矣。奈何以吾身之至宝使之舍安而就危乎?”对于为人处世,他认为与人交往要坦诚相待,尤其他人是有事相求,更是如此:“人以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彼必怫然不乐,然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若犹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而提高修养,要“以盛满为戒”,其一要静,“吾人进德修业,未有不静而能有成者。”“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其二为忍,“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而由于丰富的阅历,使张廷玉在有些问题的看法上有着独特的观点。如对于做事,“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经历也。待人好为责备之论,由于声在局外人也。恕之一字,圣贤从天性中来,中人以上者则阅历而后得之,资秉庸暗者虽经阅历,而梦梦如初矣。”而对于有些人做事喜欢算计,他认为“世之有心计者,每行一事,必思算无遗策,夫使犹有遗策则多算,何为不过招刻薄之名,致众人怨恨而已。若果算无遗策,则上犯造物之怒,其为不祥莫大焉。”正因为张英、张廷玉父子的学识渊博和见识不凡,培养出的下一代也都非常出色,张廷玉的四个儿子也都在朝为官,身居高位,成为教子有方的榜样。

《澄怀园语》

清·张廷玉

01

凡人得一爱重之物,必思置之善地,以保护之。至于心,乃吾心之至宝也,一念善,是即置之安处矣;一念恶,是即置之危地矣。奈何以吾身之至宝使之舍安而就危乎?亦弗思之甚矣。

【译文】

人们得到了一件喜爱看重的东西,一定想着放到安全的地方,来保护好。至于心念,是自己心里最宝贵的东西,一个善念,就是心念放到了安全地方;一个恶念,就是心念放到了危险地方。为什么自己身上最宝贵的东西要放到危险地方呢?也思虑太不周全了吧。

02

一语而干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生平之福,当时时留心体察,不可于细微处忽之。

【译文】

一句话会影响天地的和谐,一件事会折损终身的福气,要随时留心体会,不能在细小的地方忽略。

03

周易曰:吉人之辞寡,可见多言之人即为不吉,不吉则凶矣。趋吉避凶之道只在矢口间,朱子云:祸从口出。此言与周易相表里,黄山谷曰:万言万当,不如一默。当终身诵之。

【译文】

《周易》说:善良的人言辞少,看见说话多的人就不善良,不善良就是凶事。趋吉避凶就在随口之间,朱熹说:祸从口出。这些话和《周易》的话相表里,黄庭坚说:说一万句话都正确,不如沉默不语。这些要终身牢记。

04

一言一动,常思有益于人,惟恐有损于人。不惟积德,亦是福相。

【译文】

说话做事,要想想能对人有益处,只害怕对人有坏处,这不仅是积德,也是有福气的样子。

05

凡人病殁之后,其子孙家人往往以为庸医误投方药之所致,甚至有衔恨终身者。余尝笑曰:何其视我命太轻,而视医者之权太重若此耶。庸医用药差误,不过使病体缠绵,多延时日,不能速痊耳。若病至不起前数已定,虽卢扁岂能为功,乃归咎于庸医用药之不善不亦冤哉?

【译文】

人病死之后,子孙家人往往认为是庸医开错药导致,甚至有怀恨终身的。我曾经笑话说:为什么要轻视自己的生命,而把医生的重要性看得如此重要呢庸医用错了药,不过让久病不愈,拖延时日,不能尽快痊愈。如果疾病无法痊愈已经是命运确定了,就是扁鹊来也无法见效,归咎于庸医没有用对药岂不是很冤枉吗?

06

世之有心计者,每行一事,必思算无遗策,夫使犹有遗策则多算,何为不过招刻薄之名,致众人怨恨而已。若果算无遗策,则上犯造物之怒,其为不祥莫大焉。

【译文】

世上有心计的人,每做一件事,一定要盘算得十分周全,如果不周全就再盘算,不过是招致刻薄的名声,导致大家怨恨罢了。如果盘算周全,就会导致命运的谴责,这非常不祥。

07

凡事当极不好处宜向好处想,当极好处宜向不好处想。

【译文】

凡事在走投无路的时候应该想好的情况,在前途光明的时候应该想不好的情况。

08

制行愈高,品望愈重,则人之伺之益密,而论之亦愈深。防检稍疏则声名俱损。

【译文】

品行越崇高,声望越隆重,旁边盯着的人就越多,议论的就越深入。自我防范约束稍微有疏漏就会声誉全部受损。

09

古人以盛满为戒。尚书曰:世禄之家,鲜克由礼。盖席丰履厚,其心易于放逸,而又无端人正士、严师益友为之督责匡救,无怪乎流而不返也。譬如一器,贮水盈满,虽置于安稳之地,尚虑有倾溢之患,若置之欹侧之地,又从而摇撼之,不但水至倾覆,即器亦不可保矣。处盛满而不知谨慎者,何以异是。

【译文】

古人以兴盛盈满为警戒。《尚书》说:累世享受禄位的家庭,很少能有能遵循礼法的。因为生活富裕,意志容易放纵懒散,却没有正人君子、严师益友督促挽救,难怪会无法挽回。比如拿个罐子,存满了水,放到平稳的地方,还恐怕会倒了溢出水来,如果放到歪斜的地方,又晃动它,不但水会倒出来,就是罐子也保不住了。身处兴盛盈满却不知道谨慎的人,和这种情况有什么区别呢。

10

吾人进德修业,未有不静而能有成者。太极图说曰: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大学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且不独学问之道为然也,历观天下享遐龄膺厚福之人,未有不静者,静之时义大矣哉!

【译文】

我们修养自己让品德进步,没有不沉静而能有所成就的。《太极图说》里写道:圣人以静心的方法来达到中正仁义。《大学》说:静心才能安心,安心才能思考,况且不仅是做学问的方法是这样,看看历史上能长寿也有大福气的人,没有不为人沉静的,静的意义非常大啊!

11

人生乐事如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服饰之鲜、饮馔之丰洁、声技之靡丽,其为适意者,皆在外者也,而心之乐不乐不与也。惟有安分循理,不愧不怍,梦魂恬适,神气安闲,斯为吾心之真乐。彼富贵之人,穷施极欲,而心常戚戚,日夕忧虞者,吾不知其乐果何在也。

【译文】

人生中愉悦的事情,像华美的宫室、妻妾的照顾、漂亮的服侍、丰富精美的饮食、柔媚的歌声,这些令人舒适的享受,都是外在的,和内心的愉悦与否没有关系。

只有安于身份遵循道理,没有愧疚之心,睡眠恬静,神思安闲,这才是内心真正的愉悦。那些富贵人,穷奢极欲,可是内心却惶惶不安,早晚忧心忡忡,我不知道他们哪里有开心的地方。

12

凡人耳目听睹大率相同,若能神闲气静,则觉有异人处。

【译文】

人看见听见的大致都一样,如果还能气定神闲,就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同于普通人。

13

大聪明人当困心衡虑之后,自然识见倍增,谨之又谨,慎之又慎,与其于放言高论中求乐境,何如于谨言慎行中求乐境耶?

【译文】

有智慧的人费尽心力之后,自然见识不凡,就会谨慎再谨慎,与其在高谈阔论中追求愉悦的境界,不如在谨言慎行中追求愉悦的境界。

14

人臣奉职惟以公正自守,毁誉在所不计,盖毁誉皆出于私心,我不肯徇人之私,则宁受人毁,不可受人誉也。

【译文】

作为臣子只能坚持公正,不关心对自己的诋毁赞誉,因为诋毁赞誉都是出于私心,自己不肯徇私情,所以宁肯被人诋毁,也不能妄求别人赞誉。

15

人以不可行之事来求我,我直指其不可而谢绝之。彼必怫然不乐,然早断其妄念,亦一大阴德也。若犹豫含糊,使彼妄生觊觎,或更以此得罪,此最造孽。人之精神力量,必使有余于事,而后不为事所苦,如饮酒者,能饮十杯,只饮八杯,则其量宽,然后有余,若饮十五杯则不能胜矣。

【译文】

别人为了做不到的事情来求自己,我就直接指出做不到谢绝了。对方一定生气不高兴,但早一点断了对方的妄念,也是一大阴德。如果犹豫含糊,让对方感觉有希望,也许会更得罪他,这才是最造孽的事。人的精神,一定要处理事务留有余力,才不会觉得有负担,就好像饮酒,能饮十杯,而只喝了八杯,酒量就有宽裕,如果喝十五杯就不胜酒力了。

16

为官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尝记姚和修之言曰:有钱用钱,无钱用命。人能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则于为官之道思过半矣。

【译文】

做官首先要廉洁,坚守廉洁的方法就是能忍。曾经记得姚和修说:有钱就花钱解决问题,没钱就拼命解决问题。人能拼命去忍受,不接受非分的钱财,对于为官之道就明白一半了。

17

人家子弟承父祖之余荫,不能克家,而每好声伎,好古玩。好声伎者及身必败,好古玩者未有传及两世者,余见此多矣,故深以为戒。

【译文】

别人家的子弟继承祖先留下的恩泽,却不能持守家业,只爱寻欢作乐,喜欢古玩。寻欢作乐一定会家业败光,喜欢古玩没有能传承两辈人的,我见到这样的家庭很多,所以要深为警惕。

18

宋太宗言: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西林相国曰:大事不可糊涂,小事不可不糊涂。若小事不糊涂,则大事必至糊涂矣。斯言最有味,宜静思之。

【译文】

宋太宗曾经说: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鄂尔泰说:大事不能糊涂,小事不能不糊涂。如果小事不糊涂,大事一定会糊涂。这句话很有味道,应该好好想一想。

19

君子可欺以其方,若终身不被人欺,此必无之事。倘自谓人不能欺我,此至愚之见,即受欺之本也。

【译文】

君子会因为为人方正而受欺侮,如果想要一辈子不被人欺侮,这做不到。假如自己对别人说没人能欺负我,这是愚蠢的认识,也是受欺侮的根源所在。

20

天下有学问、有识见、有福泽之人未有不静者。

【译文】

天下有学问、有见识、有福气的人,没有不为人沉静的。

21

天下矜才使气之人,一遇挫折,倍觉人所难堪,细思之,未必非福。

【译文】

世上依仗才能颐指气使的人,一旦遇到挫折,会比别人更加难堪,细细想来,未必不是好事。

22

凡人好为翻案之论、好为翻案之文,是其胸襟褊浅处,即其学问偏僻处。孔子曰:中庸,不可能也。请看一部论语,何曾有一句新奇之语。

【译文】

凡是喜欢提出翻案的观点、写翻案文章的人,既是器量狭小,也是学识不广。孔子说: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不容易做到。请看一部《论语》,哪里有一句标新立异的话。

23

居官清廉乃分内之事,每见清官多刻且盛气凌人,盖其心以清为异人之能,是犹未忘乎货贿之见也。

【译文】

做官清廉是分内的事,可是却看见清官大多刻薄并且盛气凌人,大概他们心里认为清廉是和别人不同的才能,这是还没有忘记贿赂的看法。

24

孝昌程封翁汉舒笔记曰:人看得自己重,方能有耻。又曰:人世得意事,我觉得可耻,亦非易事。此有道之言也。

【译文】

孝昌的程大纯在《笔记》中说:人要看重自己,才能有羞耻心。又说:人世间的得意事情,自己却觉得可耻,不是容易的事。这是有德之人说的话。

25

程封翁汉舒曰:一家之中,老幼男女无一个规矩礼法,虽眼前兴旺,既此便是衰败景象。又曰:小小智巧,用惯了便入于下流而不觉。此二语乃治家训子弟之药石也。

【译文】

程大纯说:家庭之中,老少男女没有规矩不守礼法,虽然眼前兴旺,但这就是衰败的景象。又说:小聪明,耍习惯了就会沦落到下流而自己不觉得。这两句话是治家教子的药石之言。

26

凡人看得天下事太容易,由于未曾经历也。待人好为责备之论,由于身在局外人也。恕之一字,圣贤从天性中来,中人以上者则阅历而后得之,资秉庸暗者虽经阅历,而梦梦如初矣。

【译文】

凡是一个人看什么时候都很容易,是因为没有经历过。对待别人喜欢责备的,是由于自己是局外人。恕这个字,圣贤身上的是从天性而来,普通人是因为有阅历才能明白,资质不好的,虽然有阅历,但每次的经历,都好像做梦一样。

27

忧患皆从富贵中来,阅历久而后知之。

【译文】

忧患之心都是从富贵中得到的,阅历多了才能明白。

28

不虞之誉少,而求全之毁多,此人心厚薄所由分也。

【译文】

预料不到的赞誉少,而追求完美的责备多,这就是判断人心是不是忠厚的标准。

29

孔子曰: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是圣人之心宁偏于厚,其异乎常人者正在此。

【译文】

孔子说:如果对谁有所赞誉,一定对他有所考察。这就是圣人的心意宁肯忠厚,和普通人不一样的地方正是这里。

30

盖天下之乐,莫乐于闲且静,果能领会此二字,不但有自适之趣,即治事读书必志气清明,精神完足,无障碍亏缺处。若日事笙歌,喧哗杂处,神志渐就昏惰,事务必至废弛,多费又其余事也。至于蓄优人于家,则更不可,此等轻儇佻达之辈,日与子弟家人相处,渐染仿效,默夺潜移,日流于匪僻,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余居京师久,见富贵家之蓄优人者,或数年或数十年,或一再传,而后必至家规荡弃,生计衰微,百不爽一。呜呼!人情孰不为子孙计,而乃图一时之娱乐,则后人无穷之患,不亦重可叹哉!

【译文】

世上的开心事,莫过于闲和静,真的能领会这两个字,不但有自得其乐的趣味,就是做事读书也会神清气爽,精神百倍,没有阻碍欠缺的地方。如果日日笙歌,环境喧闹杂乱,神志渐渐就会昏乱散漫,事情也会荒废,花费多而且事情多。至于在家里蓄养唱戏艺人,更不可以,这些轻佻放荡之辈,每天和家里子弟家人们相处,渐渐产生影响,潜移默化,沦落于歪门邪道,害处数不胜数。我在京师住的时间长,看见富贵人家蓄养唱戏艺人,有些是几年,有些是几十年,一代传一代,之后一定发展到败坏家规,生计衰败,没有例外。可叹啊!人的感情都是为了子孙而谋划,却贪图一时的娱乐,给后人留下无穷的后患,不应该深深的叹息吗!

31

邵康节尝诵希夷之语曰:得便宜事不可再作,得便宜处不可再去。又曰:落便宜处是得便宜。故康节诗云:珍重至人常有语,落便宜事得便宜。元遗山诗曰:得便宜处落便宜,木石痴儿自不知。此语常人皆能言之,而实能领会其意者,非见道最深之人,不足以语此也,余不敏,愿终身诵之。

【译文】

邵雍曾经诵读陈抟的话说:占便宜的事情不能第二次干,占便宜的地方不能第二次去。还说:吃亏就是占便宜。所以邵雍的诗写道:要珍惜有德之人说的话,吃亏的事就是占了便宜。元好问的诗写道:占了便宜就是吃亏,榆木脑袋的人却不知道。这些话大家都会说,但真正能领会其中意味的人,除非是对道理有最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不足以说这些话,我虽然不聪明,但愿意终身奉行。

32

余幼年见妇有七出之条,而恶疾与无子亦在应出之列。窃疑焉,以疾无子乃生人之不幸,非失德也,以此被出,殊非情理,只以载在礼经,不敢轻议,蓄之于心久矣。昨读刘诚意所著郁离子,有曰:或问于郁离子曰,在律,妇有七出,圣人之言欤?曰:是后世薄夫之所云,非圣人意也。夫妇人,从夫者也,淫也、妒也、不孝也、多言也、盗也,五者天下之恶德也,妇而有焉,出之宜也;恶疾之与无子,岂人之所欲哉?非所欲而得之,其不幸也大矣,而出之,忍矣哉?夫妇,人伦之一也,妇以夫为天,不矜其不幸而遂弃之,岂天理哉!而以是为典训,是教不仁以贼人道也。仲尼没而邪辞作,惧人之不信,而驾圣人以逞其说,呜呼!圣人之不幸而受诬也甚矣哉!诚意此论仁至义尽,实获我心,览之为一大快,特命儿辈录出识之。

【译文】

我幼年看到妻子有“七出”的规条,而恶疾和没有儿子也在休弃之列。心里很疑惑,生病和没有儿子是人生的不幸,并非失德,因为这个原因被休弃,不合情理,只因为记载在《礼经》里,不敢随便议论,藏在心里很久了。昨天读刘基所著《郁离子》,写道:有人问郁离子说,在法条里,妇女有“七出”的条文,是圣人说的话吗?回答说:是后世刻薄人所说的,不是圣人的意思。妇女,是跟从丈夫的,有淫荡、嫉妒、不孝、多话、偷盗等行为,这五项是世上的坏品的,妇女有这样的行为,休弃是合适的;而恶疾和没有儿子,难道是自己原意的吗?不愿意却不能避免,是很大的不幸,却要休弃她,能人心吗?夫妇,是人伦的一种,妻子以丈夫为天,不怜惜她的不幸而要抛弃他,还有天理吗!而以这个为经典训示,是教导不仁爱而破坏为人之道。孔子离世而歪理邪说兴起,害怕别人不相信,假冒圣人的名义宣扬自己的说法,可叹啊!圣人不幸遭受的污蔑也太厉害了!刘基的观点可谓仁至义尽,说到我心里去了,看后心里很畅快,特别让儿子摘录后记下来。

33

凡人于极得意极失意时,能检点言语无过当之辞,其人之学问气量必有大过人处。

【译文】

人在很得意很失意的时候,能检查自己说话有没有过分的言辞,这样的人学问气度一定有远超别人的地方。

34

乐道人之善,恶称人之恶,皆出论语,可作书室对联,触目警心也。

【译文】

原意说别人的好处,讨厌说别人的不好,这两句话都出自《论语》,能作为书房的对联,起到警示自己的作用。

35

明儒吕叔简先生坤曰:家人之害,莫大于卑幼各恣其无厌之情,而上之人阿其意,而不之禁;尤莫大于婢子造言,而妇人悦之;妇人附会,而丈夫信之。禁此二害,而家不和睦者,鲜矣。又曰:今人骨肉之好不终,只为看得尔我二字太分晓。此二叚语虽浅近,实居家之药石也。

【译文】

明代大儒吕坤先生说:家人的问题,最大的是孩子们肆意妄为贪得无厌,而长辈却迎合他们,不知道禁止;尤其严重的是婢女编造谣言,媳妇们却喜欢听;媳妇牵强附会,丈夫还相信。禁绝这两方面的问题,家庭不和睦的情况,就很少了。又说:现在兄弟之情往往不能走到最后,只因为把彼此分得太清。这两段话虽然浅近,但却是家庭生活的良药。

36

董华亭宗伯曰:结千百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余曰此长厚之言也。凡人居官理事,旌别淑慝,乃其本职。人不能有善而无恶,则我不能有赏而无罚,即不能有感而无怨矣。乡愿之事,势不能为。如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齿无怨言;诸葛武侯废廖立为民,徙之汶山,武侯薨,立泣曰:吾终为左衽矣。如伯氏廖立者,皆公平居心之贤人也,彼世俗之人,小不如己意,则衔之终身矣。若欲释怨,非枉道废法,其何以哉。

【译文】

董其昌说:结交千百人的欢心,不如解开一个人的怨气。我认为这是长者的厚道话。做官的处理事务,区别好人坏人,这是本职工作。人不能有好人没有坏人,那自己就不能有奖励没有惩罚,也就不能只有感动没有抱怨。伪君子的事情,绝不能做。比如管仲剥夺了伯氏在骈邑的三百户封地,伯氏到死都没有怨言;诸葛亮将廖立贬为庶民,流放到汶山郡,诸葛亮去世,廖立哭着说:我终将要成为异族人啊!像伯氏廖立这些人,都是为人公正的贤人,那些世俗的人,有一点小小的不如意,就忌恨终身。如果想要解除他们的怨恨,除了违背正道废弃法律,还有什么办法呢?

37

山东曹县吕道人不知其年,问之亦不以实告,大约在百龄内外,善养生修炼之术,鹤发童颜,步履矍铄,终日不食亦不饥,顶心出香气,如麝檀硫磺。然此子亲见者以针砭为人疗病辄效,赠以财物不受,曰:天下之物哪一件是我的?人曰:聊以表吾心耳。答曰:天下之物哪一件是你的?此二语予最爱之,可以警觉天下之贪取妄求而不知止足者。凡人度量广大、不嫉妒、不猜疑,乃己身享福之相,于人无所损益也。纵生性不能如此,亦当勉强而行之。彼幸灾乐祸之人,不过自成其薄福之相耳,于人又何损乎?不可不发深省。

【译文】

山东曹县的吕道人,不知道多大年纪,问他也不说实话,大约在百岁以上,懂得养生修道的方法,鹤发童颜,脚步轻快,整天不吃饭也不饿,头顶中间散发香气,好像麝香檀香硫磺的味道。但有亲眼看见他以针灸砭石为人治病,很快就好了,赠送财物却不收,说:天下的东西哪一件是属于我的?对方说:聊表一下心意而已。回答说:天下的东西哪一件是属于你的?这两句话我最喜欢,可以警示天下贪婪妄求不知满足的人。凡是度量宽广、没有嫉妒之心、没有猜忌之心的人,就是享有福气的样子,对别人没有什么好坏之分。纵然生性不是这样,也要努力做到。那些幸灾乐祸的人,不过自己导致自己福气浅薄的样子,对别人又有什么损害呢?不能不发人深省。

38

明朱忠庄公之冯字乐三,大兴人,官至宣府巡抚。李自成陷大同,以身殉国。其所著在疚记一卷,语多精义。新城王公采数条载池北偶谈中,余见而服膺,因手录于左:

实变气质,方是修身。

【译文】

明朝朱之冯,字乐三,大兴人,官至宣府巡抚。李自成攻陷大同,朱之冯以身殉国。他所著《在疚记》一卷,有很多精深的道理。新城王士禛采录了数条记载在《池北偶谈》里,我看到了很信服,于是抄录在这里:

能真实的改变气质,才是修养自己。

39

士憎兹多口,则何以故?曰持介行者,不周世缘;务独立者,不协众志;小人相仇,同类相忌,一人扇谤,百人吠声。予尝身试其苦者数矣。故君子观人,则众恶必察,自修惟正己,而不求于人。

【译文】

孟子说:读书人都憎恨别人的议论,什么原因?因为为人清高的人,不会完全适应俗世;特立独行的人,不会和众人一样随波逐流;小人相互仇恨,同类相互猜忌,一人煽动诽谤,大家就随声附和。我曾经深受其害好多次。所以君子观察别人,要能明察所有的罪恶,对自己只有端正自己的修养,而不向外别人。

40

待小人尤宜宽,乃君子之有容。不然,反欲小人容我哉。

【译文】

对待小人尤其要宽容,这才是君子的容人之量。否则,难道要小人宽容自己吗?

41

中者不落一物,庸者不遗一物。

【译文】

中的意思是每种情况都考虑周全,庸的意思是每个物品都能物尽其用。

42

平时操持,非实试之,当境决难自信。

【译文】

平时有操守的人,没有实际体验过,在身临其境时绝不会如平时那么自信。

43

隐恶扬善,圣人也;好善恶恶,贤人也;分别善恶无当者,庸人也;颠倒善恶以快其谗谤者,小人也。

【译文】

隐去恶行弘扬善行,是圣人;喜欢行善厌恶作恶,是贤人;不能清晰的分辩善恶行为的,是庸人;善恶颠倒而以谗言诽谤别人为快的,是小人。

44

赴大机者速断,成大功者善藏,同是中庸,而君子小人之别微矣哉!

【译文】

遇到大机遇的要迅速决断,有大成就的要善于隐藏,同样都是中庸,君子和小人的区分很微妙。

45

陈眉公曰:颐卦,慎言语,节饮食。然口之所入,其祸小;口之所出,其罪多。故鬼谷子云:口可以饮,不可以言。又曰:圣人之言简,贤人之言明,众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译文】

陈继儒说:颐卦,说的是言语谨慎,节制饮食。但从口里进取的,带来的祸患小;从口里出来的,却有很多罪恶。所以鬼谷子说:嘴可以饮酒,不能说话。又说:圣人说话简练,贤人说话明白,普通人说话多,小人说话随便。

46

吕叔简先生曰:余行年五十,悟得五不争之味。人问之,曰:不与居积人争富,不与进取人争贵,不与矜节人争名,不与简傲人争礼,不与盛气人争是非。

【译文】

吕坤先生说:我五十岁的年纪,悟出五不争的意思。有人问内容,他说:不和攒钱的人争富有,不和进步向上的人争高贵,不和坚守节操的人争名誉,不和傲慢的人争礼节,不和盛气凌人的人争是非。

47

古人云:教子之道有五,静其性,广其志,养其材,鼓其气,攻其病,废一不可。

【译文】

古人说:教子之道有五条:沉静其性情,扩大其志向,培养其才干,鼓舞其志气,改正其毛病,缺一不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