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学四年级(下册)必背古诗词文,李白《独坐敬亭山》知识点(收藏)

 笔荷 2024-06-20 发布于天津

在中国南方有一座不起眼的小山,名叫敬亭山。虽然这座海拔只有317米的小山并不显眼,但它却屡次吸引了众多名人前来光顾,如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等。那么,为什么这座山如此著名呢?原来,它是诗仙李白生前最钟爱的地方。

公元753年,春风得意的李白在众人的簇拥下首次来到敬亭山。他被青翠的山峰和阵阵松涛所吸引,陶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然而,从这年开始,李白的人生发生了转折。安史之乱爆发,他最要好的朋友杜甫在这场叛乱中被抓,另一个好朋友王昌龄则在叛乱中丢掉了性命。李白自己也被迫四处奔波,贫困和疾病接踵而至。备受折磨的李白孤身一人再次来到敬亭山,回想起多年前得意的生活,再看看现在疲惫的自己,只能写首诗来抒发孤独的心情。这首诗名为《独坐敬亭山》,其中的“坐”字在这里是停留的意思,即独自停留在敬亭山。

这是小学四年级(下册)需要背诵的内容。

我们来从几个方面了解一下这个内容。
第一,原文。



第二,这个内容的意思。

全篇意思如下。

群鸟高高飞翔而去,无影无踪,

孤单云彩飘来飘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

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

字词意思如下。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

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

厌,满足。

第三,拓展内容。

诗中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曾经每次来敬亭山游览时总是前呼后应的李白,现在却只是孤身一人。不仅如此,连山上的鸟儿也好像嫌弃李白一样,一看见他就飞得越来越高,直到消失不见。而天上还飘荡着一朵孤独的云彩,在看了看李白之后也离他而去了。这里的“闲”可不是悠闲,而是空虚的意思。唉,走吧都走吧!这些年来,朋友离开他,亲人离开他,现在连鸟儿和云彩也都离他而去了。谁还会对李白不离不弃呢?

孤寂的李白放眼望去,天地间仍旧陪伴他的只剩下一座敬亭山了。而敬亭山也张开怀抱接纳了这位年迈的游子。李白和敬亭山就这样紧紧依偎在一起,不禁发出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感慨。这里的“厌”可不是讨厌,而是满足。李白和敬亭山互相对望,谁也看不够谁。能够欣赏敬亭山的只剩下了李白,而能够欣赏李白的也只剩下这座敬亭山而已了。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孤寂。曾经的李白畅游山水,来到庐山看见瀑布便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语;游览天门山看到长江冲破山口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波澜壮阔。但年迈的李白看见美丽的敬亭山却没有了往日的豪情,反而颓唐地躺倒在敬亭山的身边。这种临终前的孤寂就油然生发出来了。《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李白政途失意后浪迹江湖中的某一年。

人物介绍如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