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为十字军,为何要前后发动八次东征?一文彻底搞清十字军东征的来龙去脉

 柏拉图和食铁兽 2024-06-18 发布于北京
无论是否熟悉欧洲历史,你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算得上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了,甚至是没有之一。欧美的影视剧中也不乏关于这段历史的作品,但到底什么是十字军,十字军为啥要东征,东征又取得了什么成果,可能大部分人并不是很清楚。
接下来我对十字军东征的来龙去脉做下简单介绍,由于十字军东征次数较多,持续时间较长,脉络繁杂,所以只能挑拣一些重要的事情做下比较粗陋的脉络梳理。

什么是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是由罗马教皇发起的,由西欧基督教国家的封建领主和骑士参与的一场针对地中海东岸伊斯兰世界发动的宗教战争。因为十字架是基督教的标志,所以每一个参与东征的战士都会在身上佩戴“十”字标志,因而有了“十字军”的得名。
十字军东征从109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291年,前前后后一共打了近两百年,无论是给伊斯兰世界还是对西欧的基督教国家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可谓是中世纪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宗教战争。

耶路撒冷失陷

这要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恩怨纠葛说起。公元一世纪,基督教诞生并迅速传遍当时的罗马帝国。到了4世纪末,基督教已经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国教。
395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巴勒斯坦地区一直处于分裂之后的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境内。

然而到了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阿拉伯人在狂热信仰的驱动下,开始了对外武力扩张。他们在很短时间内就消灭了强大的萨珊波斯,随后剑指拜占庭。
拜占庭无力撄其锋芒,接连丢城失地,圣城耶路撒冷也落入了阿拉伯人手中。大家都知道耶路撒冷,不仅是基督教的圣城,同样也是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的圣城。
丢掉了其他地方还好,丢掉了圣城对于基督教国家而言是奇耻大辱。之前耶路撒冷也被萨珊波斯占领过,为此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率军一路打到波斯首都泰西封,最终逼迫波斯从圣城退兵。
然而此时的拜占庭不同往日,新兴的阿拉伯人也非垂垂老矣的波斯可比。拜占庭尝试过几次,始终无法收回圣城,只得作罢以图他计。

穆斯林迫害基督徒

不过幸运的是,早期的穆斯林王朝还比较开明,对圣城的基督徒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政策,允许他们可以建造教堂按照基督教的习俗生活,也允许圣城之外其他地方的基督徒来圣城朝拜,毕竟这会带来不菲的贸易收入。
所以在早期,冲突只局限在拜占庭和阿拉伯人之间,西欧的基督教政权除了在伊比利亚半岛与阿拉伯人有过军事冲突外,基本保持相对和平的状态。
然而到了公元1000左右,来自埃及的法蒂玛王朝国王哈基姆开始统治耶路撒冷。这位哈基姆不仅是个有名的暴君,同时也是狂热的伊斯兰信徒,他开始在耶路撒冷推行强烈的宗教排外政策,不仅禁止外来的异教徒来圣城朝拜,还下令拆除了城内的所有非伊斯兰教堂,甚至开始大肆迫害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
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西欧基督教国家的怒火。但西欧诸国想千里迢迢去收复耶路撒冷也不是件容易事,必须还得到同样信奉基督教的兄弟国家拜占庭帝国的帮忙。

拜占庭皇帝的求援信

到了11世纪,阿拉伯人建立的阿巴斯王朝也开始衰落下去,中亚草原的塞尔柱突厥入主巴格达,架空了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塞尔柱苏丹成为阿拉伯帝国的实际掌控者。
此后,突厥人开始进攻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地区(今天的土耳其一带)。1071年,拜占庭皇帝罗曼努斯四世率大军迎战突厥人,却在曼奇科特战役中遭遇惨败,本人也被突厥人俘虏,这场惨败对拜占庭帝国影响巨大,被誉为“帝国灭亡的第一声丧钟”。
遭遇惨败后的拜占庭帝国内部再次爆发了一系列的政局动荡,最终阿莱克修斯登上皇帝宝座。而此时的突厥人携战胜之威开始剑指君士坦丁堡。
新上位的阿莱克修斯抵挡不住,在近乎绝望之际,于1095年向当时的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写了一封求援信,希望教皇能够组织十字军来共同抵御异教徒。

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在这里,我们还要岔开再讲讲东西方教会分裂这件事。现在广义上的基督教可以分为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新教是16世纪宗教改革之后的事。而天主教和东正教之别就源于东西方教会大分裂这件事。
在人们印象中,罗马教皇一言九鼎是欧洲的太上皇。但早期教皇还必须依附于罗马帝国的皇权。但随着罗马帝国的分裂以及拜占庭帝国的衰落,罗马教皇开始想要摆脱拜占庭皇帝的控制。
8世纪,拜占庭皇帝利奥四世发起了破坏圣象运动,严禁帝国内臣民绘制、雕刻和耶稣基督相关的作品,这一事件成了罗马教会摆脱拜占庭皇帝的契机。
从此之后,罗马教皇开始寻找新的庇护者,新崛起的法兰克人成了教皇新的合作伙伴。800年,教皇加冕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重塑东西罗马并存对立的格局,也掀开了东西方教会分裂的序幕。

除了政治因素外,罗马教会所在的拉丁世界和拜占庭帝国统治的希腊世界,在基督教教义上也有很多分歧之处。所以到了1054年,东西方教会分别将对方开除教籍,两兄弟彻底反目成仇,从此分裂成天主教和东正教两派。

罗马教皇的号召

讲完了这个背景,可能有人就要问了,都已经分家了,罗马教会还会管拜占庭皇帝的求援吗?
当然会!当时教皇乌尔班二世收到阿莱克修斯的求援信应该是非常高兴的。
一方面,这时候东西方教会分裂不久,双方藕断丝连还有感情,罗马教会也想帮助难兄难弟来抵抗不断西进的突厥人,并将圣城耶路撒冷从异教徒手中解放出来。
另一方面,这时候的罗马教皇和西欧各国的君主也在进行主教叙任权之争,争夺对主教和修道院长等高级神职人员的任免权。组织十字军就能掌握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同各国的世俗君主相抗衡。如果能够打败异教徒,解放圣城,就能更进一步提升教皇在基督教世界的声望和权威。
由此来看,教皇发动十字军实在是一石二鸟,一箭双雕的妙计。于是在1095年,乌尔班二世在意大利的皮亚琴察召开宗教会议,号召人们发起十字军东征,但是收效不大。

于是他又来到了自己的故乡,在法国的克莱芒做了一次激情澎湃的演讲,他历数了异教徒在圣城的暴行和基督徒遭遇的苦难,号召民众拿起武器去东方将圣地从异教徒手中解救出来。
法国民众的宗教热情瞬间被点燃,有的是抱着崇高的宗教理想,有的纯粹被教皇口中“留着奶和蜜的土地”所吸引。
同时教皇进一步承诺:参加远征杀死异教徒并不触犯基督教的戒律,反而能够赦免其犯下的所有罪过,死后直接升入天堂。

欧洲各阶层的想法

我们不能以现在人的眼光去看待中世纪的人,那时候欧洲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上帝是人们心中唯一的精神寄托,死后升入天国是信徒毕生追求的目标。尤其是那些贫苦大众,他们受贵族老爷压榨过得很煎熬,活着唯一的动力就是死后能进天国。而现在一个大好机会就摆在面前,岂能错过。
而对于落魄骑士而言,去东方则多了几分世俗的目的。到了中世纪中期的时候,欧洲各国都开始施行长子继承的制度,国王和领主其他的儿子没有领地继承逐渐走向破产,成为落魄的骑士阶层。西欧已经无地可分,所以这些落魄贵族和骑士就想着去东方闯荡一番,通过武力和战争攫取土地和财富。

就这样抱着不同的想法和目的,欧洲各地的贫苦大众和落魄骑士纷纷响应教皇的号召,组成十字军,浩浩荡荡向着耶路撒冷进发。

第一次十字军东征

1096年,第一批十字军开始远征,这一次远征分成了两队。第一队是由隐士彼得率领的农民十字军。这支队伍大多数都是出身底层的贫苦百姓,人数大概有两万多人,装备简陋,纪律涣散,他们一路烧杀劫掠,最终历经磨难终于来到了君士坦丁堡。
拜占庭皇帝害怕这些乌合之众在帝国内搞破坏,就把它们送到了海峡对岸的小亚细亚。毫无疑问这些毫无战斗经验的十字军很快就被塞尔柱突厥人消灭殆尽。
除了这支不伦不类的农民十字军外,还有一支西欧贵族组织的正规十字军,他们都是由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骑士和正规军组成。
这支十字军来到君士坦丁堡后,向拜占庭皇帝宣誓效忠,得到了拜占庭的军事援助,随后进入小亚细亚。这时候的塞尔柱突厥也早已经过了黄金时期,实力远不如前,关键是之前没有和西欧这些重装骑士交过手,所以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经过三年的作战,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取得了辉煌战果,建立了埃德萨伯国、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和耶路撒冷王国这四个十字军国家。
无论从过程还是结果来看,第一次十字军东征还是比较成功的,十字军国家的建立缓解了塞尔柱人对拜占庭的压力,拜占庭也在十字军的帮助下收复了部分小亚细亚的土地,而十字军也成功地收复了被异教徒占领的圣城。

第二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从大老远跑过来在自己眼皮底下建立了四个基督教政权,还把圣城抢了过去,塞尔柱人肯定也不甘心啊。于是在1144年,塞尔柱人攻陷了埃德萨伯国,随后兵锋直指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王国同样独木难支,于是再度向教皇发起请求。此时的教皇是尤金三世,这一次他说服了法国国王路易七世和德国国王康拉德三世(没有加冕神圣罗马皇帝),组成了比第一次规模更庞大的十字军队伍,向着东方进发。
突厥人已经对西欧这些十字军的打法有了一定认识,所以这次十字军并没有取得第一次那种出其不意的胜利。
一方面是突厥人有了对付十字军的战术,依靠地利优势埋伏,采用轻骑兵不断骚扰;另一方面十字军内部也不团结,拜占庭、德国十字军、法国十字军和十字军国家之间也是相互提防,互相掣肘,早出发的德国十字军很快就被突厥人打败了。

法军虽然人数更多,装备更精良,但由于法王和王后之间出现嫌隙,并且同安条克、拜占庭的矛盾加剧,所以法国十字军在东方也是步履维艰,一年后的1149年法国十字军也铩羽而归返回西欧。第二次十字军就这样草草收场。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

1171年,萨拉丁发动政变解散法蒂玛王朝建立阿尤布王朝,随后开始向叙利亚扩张,就不可避免和十字军国家发生冲突。
这时候我们可以参考下电影《天国王朝》中的剧情。此时的耶路撒冷国王就是那位著名的麻风病国王鲍德温四世,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多次击败萨拉丁。但是孤立无援的耶路撒冷在强敌环伺的环境下又能坚持多久呢。
1185年,鲍德温四世去世,耶路撒冷王国内部发生动乱,萨拉丁趁势发动猛攻。1187年,萨拉丁攻陷被十字军收复一个世纪的圣城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陷落的消息传到西欧,引发巨大震动,教皇乌尔班三世听闻噩耗,急愤交加而亡。新继任教皇格里高利八世遂发布组建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的敕令。
这一次的阵容更加豪华,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法国国王腓力二世、神圣罗马皇帝红胡子腓特烈均响应教皇敕令,加入十字军中。
但这次十字军实在有些虎头蛇尾。腓特烈一世还没有到达圣城,就在半途中掉到河中淹死了,年过七旬的老皇帝出师未捷身先死。
英法两国国王因为英王和法王妹妹的婚姻问题也闹得非常不快,很快两军不欢而散。到达东方不久后,腓力一世就称病返回了法国。就这样浩浩荡荡的三国联军只剩下英军一支。
然而英王理查不愧为“骑士之花”“骑士中的骑士”,即使孤军作战,理查带领英军仍然多次大败萨拉丁,收复阿卡等重要城市,在伊斯兰世界中打出了赫赫威名。最后,理查和萨拉丁两人惺惺相惜,在战场之外,建立了超越种族和信仰的友谊。

法王腓力二世回到西欧后,就挑唆理查的弟弟约翰发动叛乱,理查不得已离开东方返回英格兰平叛,最终也没能实现光复耶路撒冷的理想。就这样第三次十字军草草收场。
理查回去之后,还被新德皇俘虏,坑了英国人一大笔赔偿金,进而促成英国《大宪章》的签订,这可以算是一个有趣的插曲了。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第四次十字军应该是最讽刺的一次了,因为这次攻打的不是异教徒,而是拜占庭。
1202年,史上最强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本来十字军是要攻打埃及的阿尤布王朝,但由于没有足够钱付给威尼斯的船队,于是就在威尼斯总督丹德罗的要求下,攻向了天主教城市扎拉。
教皇闻讯后,勃然大怒,将整个十字军队伍全部处以绝罚。而恰在此时,拜占庭帝国被废皇帝的王子阿莱克修斯(后来的阿莱克修斯四世)请求十字军帮助他攻打拜占庭,夺回原本属于他父亲的皇位。
十字军早就对君士坦丁堡的财富垂涎三尺,此刻有人相邀,也顾不得同为基督教兄弟和教皇的绝罚敕令了,痛痛快快答应了阿莱克修斯的请求,开始向着君士坦丁堡进发。

君士坦丁堡历来以防御著称,无论是波斯人、阿拉伯人、保加尔人还是斯拉夫人都在君士坦丁堡高大的城墙下铩羽而归。但是十字军有了阿莱克修斯的“带路”,君士坦丁堡第一次陷落,陷落于同样信奉基督教的十字军手中,这一年是1204年。
阿莱克修斯四世登上皇位,但不久后就被愤怒的臣民推翻。十字军索性自己以君士坦丁堡为首都建立拉丁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国祚就此中断。
但拜占庭人并未就此放弃,而是在拉丁帝国周围建立了几个拜占庭反抗势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斗争,拜占庭反抗势力于1261年重新收复君士坦丁堡,复辟成功。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也就此覆灭。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

1217年末,教皇英诺森三世又组织了第五次十字军。这次十字军既没有像狮心王和红胡子那样的风云人物,也没有取得收复耶路撒冷或者攻占君士坦丁堡这样的战果,所以算是所有东征中最默默无闻的一次了。这支十字军和第四次一样也是计划进攻埃及,但同样遭遇了惨败。这是最后一支由教皇主导的东征,之后的十字军东征基本上都是由西欧各国君主发起的了。

第六次十字军东征

第六次十字军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发起的,他是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的孙子。腓特烈二世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人,他虽然信奉基督教,但很少考虑基督教的那些戒律,作出过很多惊世骇俗的举动,所以时人称其为“世界的奇迹”。
1227年,教皇命令腓特烈二世组建第六次十字军东征,但腓特烈以发生瘟疫为由,延迟了出征。
教皇认为腓特烈故意找借口不东征,便将其革除了教籍,然而腓特烈二世丝毫不在意。在经过一年的休整后,腓特烈踏上了东征的旅途。

这下教皇更恼火了,因为腓特烈已经被革除了教籍,没有权力组织十字军,所以再一次将腓特烈二世革除了教籍。
腓特烈再次选择了无视,同年底腓特烈率领的第六支十字军队伍到达了地中海东岸。
腓特烈不止性格特立独行,他所率领的十字军东征也与众不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腓特烈不费一兵一卒就光复了耶路撒冷。
因为当时占领耶路撒冷的阿尤布王朝内部也发生了内乱,埃及苏丹不愿开罪神圣罗马帝国,同时也想借助十字军的力量制衡他的竞争对手。所以在1229年,埃及苏丹就和腓特烈签订合约,把耶路撒冷到雅法的一带领土归还给了腓特烈。
而此前腓特烈就和耶路撒冷王国的公主结婚,所以在收复耶路撒冷后,腓特烈顺势兼任了耶路撒冷的国王。这样看来,第六次十字军东征是除了第一次之外最成功的一次了。
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都是法王路易九世发起的,这为路易九世赢得了“圣路易”的美誉。

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东征

1248年,路易九世组织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东征的目标还是埃及。此时统治埃及的阿尤布王朝已经奄奄一息,掌握实权的是突厥奴隶军马穆鲁克。
马穆鲁克骑兵作战骁勇,加上此时十字军内部发生了瘟疫,所以很快十字军就遭遇了惨败,路易九世本人也成了俘虏。第七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再说个插曲,当时蒙古人已经西征到了近东,路易九世还谴使和蒙古人达成了同盟,共同对抗穆斯林。然而十年后,战无不胜的蒙古人也在阿因扎鲁克战役中惨败于马穆鲁克人手中。
1254年,路易九世被赎回法国。对于前一次东征失败,路易九世一直耿耿于怀。在卧薪尝胆十几年后,1270年路易九世再度发动了第八次十字军东征。

战争初期,法军士气如虹,连连获胜,甚至占领了北非重镇迦太基,但不久后十字军中又爆发了瘟疫,这一次路易本人也未能幸免,最终客死异乡。第八次东征也草草了事,无果而终。
1271年,听闻路易九世东征失利的消息后,英国王子爱德华(后来的爱德华一世)率军驰援北非。但路易九世很快染病去世,爱德华王子的意图就此落空,所以后来很多人并没有把爱德华王子这次东征单独计算,而是算到路易九世组建的第八次十字军之中。
从此之后,西欧再也没有组织过大规模的东征。1291年,十字军在地中海东岸的最后一个据点阿卡沦陷,耶路撒冷王国覆灭,至此持续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落下帷幕。
不过除了这几次公认的十字军东征之外,还有几次非常规的十字军东征。

其他非常规的十字军东征

一个是在13世纪初由法国和德国儿童组成的儿童十字军。当时人们认为前几次十字军失败就是因为成年人犯有各种罪恶,不能得到上帝的庇佑,儿童更纯洁善良,东征能取得更好的战果。结果这些儿童还没有达到圣地,就大部分在风暴中葬身海底了,幸存的儿童则被人贩子卖身为奴了。
还有一个是由德意志的大领主“狮子”亨利发起的针对易北河东岸斯拉夫人的十字军东征。当时的德王是参加第二次十字军的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在第二次东征中遭遇惨败,而“狮子”亨利却征服了大片斯拉夫人的土地,建立了吕贝克、布伦瑞克等著名城市。
到了十四世纪末,奥斯曼土耳其开始大举西进,西欧诸国再度感受到了来自异教徒的威胁,同时也是为了挽救濒临灭亡的拜占庭帝国,教皇时隔一个多世纪后,再度发起组建十字军的号召。
1396年,由匈牙利、法国、医院骑士团等组成的多国联军发动针对奥斯曼的十字军东征,双方在尼科波利斯爆发激战,最后十字军惨败,这场尼科波利斯战役成了中世纪最后一次发动的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有啥影响?

从宏观历史的角度来看,这场持续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最大的影响,并不是对拜占庭帝国、穆斯林国家等地中海东岸的局势造成了多大的影响,而是通过这场战争促进了西欧和东方文明的碰撞交流,让封闭落后的西欧接触到了东方更先进的文明,开始睁眼看世界。也就是从十字军东征之后不久,欧洲便开始从中世纪黑暗愚昧中走出来,揭开了文艺复兴这场精神层面的革命序幕。
相关推荐:
· 欧洲为什么没有像中国一样形成大一统国家?全网回答没有一个靠谱的

· 意大利到底什么人种?为什么和英法德等欧洲其他国家差异这么大?

· 从法老重臣到整个民族沦为“巴比伦之囚”,犹太人犯了哪些错?

· 一文读懂欧洲历史上五次民族大迁徙,搞清欧洲各民族的起源和扩张
· 瓦兰吉卫队:一群来自北欧的维京冒险者,怎么就成了罗马皇帝的锦衣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