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字】“面”与“脸”曾经有着怎样的不同?“丏”字与“面”字是一样的?

 亘心为上 2024-06-20 发布于安徽
。作为。在在

今天在说“丏”字之前,先把昨天讲的收个尾。

昨天我们说到,“面”字甲骨文字形呈现的就是人的脸部,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古人称“面”,今人叫“脸”,这是有所不同的。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讲到汉语词汇的发展时就说:“《说文》没有脸字。《集韵琰韵》:'脸,颊也。’《韵会》:'脸,目下颊上也。’实际上,脸是面上搽胭脂的地方,所以古人称脸限於妇女。大约在第六世纪以后,才有脸字出现(胭脂在汉代已经有了)。……所谓红脸、脸消红、胭脂脸,可见脸是搽胭脂的地方;所谓双脸、两脸,可见当时一个人有两个脸,不像现代人一个人只有一个脸。由颊的意义引申到面的意义,这是词义扩大的典型例子。”(《汉语史稿》第五十九节“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557页。)

我们从王力先生这段话可以知道,“脸”所指的区域,相比“面”来说要小,一般指两颊,后来才扩大到表示整个面部,然后才能和“面”字形成同义词。

今天来说“丏”字,在现代汉语里读miǎn。

“丏”字,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言:“不见也。象壅蔽之形。凡丏之属皆从丏

昨天在说“面”字时,张舜徽先生即指出,“面”、“丏”实际上是一种说法。许慎言“丏”为“不见也”,并讲“象壅蔽之形”。

用后来清末学者饶炯的话来讲,“丏篆次於面下,当是象面壅蔽之形,以示不见之义。与为廱蔽从儿,象左右皆蔽形,意同。上一象额耑(duān),中丨(gǔn)象鼻準(zhǔn),左画右回,右画左转,象壅蔽,故其义得为不见也。”

饶炯这番话很明显是解释了许慎为何说“丏”字为“不见”之意,另一位清末民初学者张舜徽先生也进一步说道:“后世儿童嬉戏,以巾束系额下,蒙蔽两目,相互追逐捉拿,谓之捉迷,当以丏为本字。迷、丏双声,故得通假耳。捉迷者左右壅蔽,不能见物,丏实象之。此俗盖所起甚早,故先民特造丏字以纪其事,今则专用借字迷而丏废矣。”

在张舜徽先生研究来看,“丏”字为“迷”字的本字,“迷”乃借字,这二者之间因为双声,所以能够通假。张先生联系生活实际,捉迷藏的人常常左右遮蔽,不能见物,这与“丏”很相像,但由于后来借字“迷”得到通行才导致了本字“丏”遭到废弃不用。

但麻烦的是,我们查阅了较早文字材料,我们发现“丏”字在金文中的字形如下所示,似乎看不出来像什么。

而且,在许慎的《说文》当中,“丏”字还实际上是一个空部首。我们说它是一个空部首,是由于在该“丏”字之下并没有统属的字。所以,这么一来,我们在探索“丏”字本义方面就显得很难了。

讲到这,你对张舜徽先生所指出的“丏”与“面”“实即一语”这话是怎么看的?

不过,虽然“丏”字本义不明,但许慎所记载的“不见”之义,却也在后世的文献中被继承了下来,以至于今天的《汉语大字典》收录该“丏”字的时候也采纳了这个“遮蔽不见”的义项。

今天关于“丏”字就说到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