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的养生第三法

 cshts 2024-06-20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图片


首先,我还是想说,养生这个事关键是顺应自然。

如果一个人一听说养生或者一打算养生,第一点想的是吃什么补品、营养品,学什么静坐、瑜珈,做什么运动、健美,打什么太极、五禽戏,那么他已经没有把握住养生的关键。不可否认,这些做法都是养生的范畴,但不是养生的关键

养生的关键是顺应自然,那么什么是人体最大的自然?

两千多年前,孟子说过:“食色,性也。”这句话只有四个字,却是一语道破人间万事的重点。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需求,这是人体最大的自然。因此养生的关键首先是学会正确的饮食,其次是学会正确对待性。

之前分享的第一养生法和第二养生法,我都是围绕着饮食来说,这才是养生之本。


图片

常说“肾为先天之本”,然后中医界有很多人就一直抓住这个补肾在那里大作文章,大动手脚,整天想着补肾。其实,“先天之本”就说明这个东西已经是定数,你补也是这样了,不补也是这样了。先天的东西,谁都动不了。

我们真正能用力去补救的只有后天。那么“后天之本”是什么?胃!

整本《伤寒论》,被清代经方大师陈修园总结为六个字:“存胃气,保津液。”不愧为大师,一语中的。凡夫养生最重要就是养胃,胃气好则身体好,胃气差则身体差。

我在以往的文章中无论是说养生,还是说治病,细心的读者都不难发现,始终如一地围绕着养胃来做。


图片

怎样养胃?

如果一听说养胃,马上就联想到吃什么药来补胃,做什么操来振奋胃气,那么又已经落入第二层次了。无可否认,吃药补胃、做操健胃都是养胃的做法,但是第一层次。

第一层次一定是顺应自然。胃的自然是什么?那就是一天的饮食。补胃的药不会常吃,健胃的操不会常做,但一日三餐,谁也离不开。

道在哪里?道在日常,道在一日三餐,道在穿衣,道在睡觉,道在拉尿拉屎。

凡是见道的人就见到了日常的重要性,凡是离道之人都看不到日常,熟视无睹。

我在第一养生法中说了饭水分离法,在第二养生法中说了细嚼慢咽,这些都是很日常的事,有人会笑我小题大做。殊不知,正是这些日常的事一点点地影响着我们的身体,进而影响着我们的财富和人际关系。

因此,今天我要分享的第三个养生法也是很平常的事,说出来难免又会遭到不少人的笑话。


图片

第三个养生法很简单,八个字:饿了才吃,吃七分饱。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愿正在看到这八个字的你,不会笑出声来。

现实中有很多人是上一顿还没有消化掉,还没有产生饥饿感,下一顿又开始吃了,一直没有让胃好好地休息一下。胃在长期的工作中,当然会劳碌过度而变弱。

我的养生就是一定要有饥饿感才吃下一顿。如果到了饭点还没有饥饿感,那么就不吃。

如果到了饭点要陪同家人或者亲友吃饭,我不会不近人情地离席,但我坐下来跟大家一起吃的时候,只是意思一下,绝对不会多吃。

当我有了饥饿感开始吃东西的时候,我会以吃到七分饱为上限,不会吃到十分饱。

七分饱,胃消化起来没有压力,胃气通畅;超过七分饱的时候,就会对胃造成一定压力了,常常这样,胃不出事才怪。


图片

道理就这么简单,大道至简就是这样。我相信很多人会认同我的说法,但是很少人能做到。

是什么让我们无法做到?还是孟子那句话:“食色,性也。”食欲和性欲是人的本性。

为什么做不到饿了才吃?为什么做不到吃到七分饱就收手?因为欲望!强烈的食欲让我们根本停不下来,必须要不断去满足这个欲望,直到填饱。

佛经中说:“爱欲如大海,终无止足时。”引用这句话的样式,那么也可以说“食欲如大海,终无止足时”。

只要稍微用心观察,不难发现,所谓的修行,其实修来修去往往都是在跟欲望斗争。

不吃会死人,吃多会伤人,能够控制住自己的食欲,吃到恰如其分,适可而止,这样的人已经是真的修行人了。

当一个人能坚持做到饿了才吃,吃七分饱,那么他会慢慢变得神清气爽,很多病痛都可能因此而减轻。这样的人就是真正把握住了养生的关键。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