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扁嘴海雀:摸黑跳崖、跨越大洋的“小企鹅”|鸟类|海鸟|燕鸥

 momo666 2024-06-20 发布于辽宁

去年《》推出的时候,作为译者之一,编辑周兄邀我提炼一下此书的特点,方便向读者朋友们推荐。根据自己在使用原书和翻译过程中的感受,经与其他译者商讨之后,我选择了这样的一句话:“对分布于东亚地区的海洋鸟类有着精要介绍和描述,是认识本区内海鸟不可多得的参考资料”。

话虽然好说,但惭愧得狠,除开两种潜鸟、长尾鸭、从单筒望远镜里远远瞄过一眼的某海番鸭和一些鸥科鸟类之外,在国内自己真心就再没见过什么“海鸟”了。狭义上的海鸟指企鹅目、鹱形目(也称管鼻目)、鹲形目的全部种类,鲣鸟目除蛇鹈科(Anhingidae)之外,以及鸻形目的贼鸥科(Stercorariidae)、海雀科(Alcidae)、鸥科(Laridae)部分成员和瓣蹼鹬类。它们只在繁殖营巢的时期才会需要利用陆地,其余时间基本全都在海上生活。

既然有狭义的,那对应着就还有广义上的了,常常包括 䴙䴘目 、 潜鸟目 及 雁形目 的部分成员等种类。它们多数时间在海上生活,但是跟陆地和淡水生境依然保持着较为密切的联系。而像、 长尾鸭 这样的种类,在越冬期也时不时会出现在内陆水域。

成都青龙湖的黑嘴潜鸟,2020年1月13日 ©莲蓬

而根据2018年发表的一篇文献,认为我国境内分布有海鸟12科29属81种,当中包括了 鹱形目 (3科15种)、 鹲形目 (1科3种)、 鹈形目 (1科3种)、 鲣鸟目 (3科11种)和 鸻形目 (4科49种)。不难看出这是一个介乎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混合概括,在纳入了3种鹈鹕的同时,又排除了潜鸟和海鸭们。


趋同演化

除了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加岛企鹅(Spheniscus mendiculus)稍稍越过了赤道一点儿之外,其余的企鹅都只生活在南半球。而在北半球,由于占据着相近的生态位,面对类似的选择压力,海雀科的鸟类从形态上与企鹅有着惊人的相似。有趣的是企鹅都不会飞行,而灭绝了的大海雀(Pinguinus impennis)则是已知唯一不会飞的海雀。

最大的企鹅——帝企鹅(Aptenodytes forsteri)身高1.3米,体重可达40千克,但现在体型最大的海雀科成员——海鸦属(Uria)身高不过43厘米,体重最大也就1千克多点儿,比最小的企鹅——小企鹅(Eudyptula minor)都还是要小了那么一些。这点似乎正说明同时兼顾飞行和潜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海雀们的体型大小。


企鹅VS海雀,引自www.ponant.com

海雀在中国

中国境内已知记录有5种海雀科的鸟类,其中崖海鸦(U. aalge)、冠海雀(Synthliboramphus wumizusume)、角嘴海雀(Cerorhinca monocerata)被认为是迷鸟,已知记录甚少。斑海雀(Brachyramphus marmoratus)则是迁徙季过境的旅鸟。仅扁嘴海雀(S. antiquus)在近海岛屿上有繁殖,记录相对稳定。

1920年4月15日,日本学者在辽宁旅顺双岛湾采集到扁嘴海雀的标本,可能是该种在国内的首次记录。20世纪20年代末,德国人Walter Stoltzner在满洲地区北部进行了标本采集,也获得了扁嘴海雀标本。1937年4月6日,静生生物调查所的 唐善康 先生等人则在青岛采集到2号标本,这是该所(或者是中国研究者?)首次获取的扁嘴海雀标本。当年4月底,唐先生一行登临青岛近海的 大公岛 ,并在岛上发现了扁嘴海雀的巢,应是该种在国内的首次繁殖记录。


1937年登陆大公岛时的历史影像,引自Shaw 1938

1938年,我国脊椎动物研究的先驱根据静生所的标本报道了青岛及邻近地区的鸟类调查。20世纪30年代在青岛及周边的这次调查,或许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在1937年六七月间,于沐宫岛和Tsangkow先后采集了21只中华凤头燕鸥(Thalasseus bernsteini),这也是20世纪里关于该种的最后一次确切记录。此后直到2000年,人们才在马祖列岛重新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的身影。

自旅顺和青岛之后,截止目前,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我国沿海的江苏(连云港、苏州、太湖)、浙江(温州)、福建(福州)、广东(阳江)及台湾等地区都曾有过扁嘴海雀的记录。该种也自然成了国内最为“常见”的海雀。


扁嘴海雀在国内的分布示意图,引自王岐山等 2005

跳崖小勇士

扁嘴海雀属 (Synthliboramphus)共有5种,都生活在北太平洋,除了上面提到的扁嘴海雀和冠海雀之外,在北美的太平洋沿岸还生活着另外的3种: 白腹海雀 (S. hypoleucus)、 斯氏海雀 (S. scrippsi)和 克氏海雀 (S. craveri)。其中,克氏海雀是整个海雀科分布最靠南的现生种类。


扁嘴海雀属群像,从左至右依次是斯氏海雀白腹海雀克氏海雀扁嘴海雀冠海雀,截图引自

这个属的繁殖非常有特点,一来雌鸟产的卵很大,约占自身体重的1/5,这样的比例在现生鸟类当中都名列前茅。其次,它们的雏鸟是典型的早成鸟,在孵出后1-3天内就会趁着夜色离巢,跟随亲鸟进入海中活动。换句话说,扁嘴海雀属的亲鸟都是在海上完成的育雏。这一点在现生所有的海鸟里面仅此一属,绝无分号(其余种类都在巢内育雏)。

此时的雏鸟浑身披被黑白相间的绒羽,体重不过30克左右,稚嫩的翅膀尚未开始发育飞羽。如此看似弱不禁风的小家伙,就会在黑夜中跟着爸妈,有时得跳下百米高的悬崖才能进入大海。这么小小的年纪,就要经历波折坎坷,迎接惊涛骇浪的洗礼。光是想想,都觉着热血而又励志得不行,令人肃然起敬!瑞思拜~


扁嘴海雀雏鸟,引自Shaw 1938

跨越太平洋

过去,人们对于扁嘴海雀在离开繁殖地之后的移动情况不甚了解。在日本海域获取的标本,其身体量度跟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近似,而在不列颠哥伦比亚近海冬季采集到的有些标本,又比当地繁殖的个体要大一些。或许,这些发现提示着某种不同寻常的繁殖后迁徙模式?

技术的进步,为解决曾经让人迷惑不解的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2015年,加拿大海鸟研究大 牛 安东尼·加斯顿 (Anthony J. Gaston)与同事一起报道了利用光敏定位仪( geolocator )对扁嘴海雀进行的追踪研究。2013年5月,他们给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夏洛特皇后群岛繁殖的50只海雀佩戴上了光敏定位仪,并在次年4月末5月初进行了回收。从收回的4个定位仪上获取的数据,他们首次得到了扁嘴海雀横跨北太平洋往复迁徙的确切证据。


扁嘴海雀跨北太平洋迁徙示意图,引自Gaston et al. 2015

这项研究发现,夏洛特皇后群岛繁殖的个体会向西迁移至朝鲜半岛、日本和中国一带的黄海海域越冬,第二年再返回繁殖地。单程就要跨越近8000公里的距离,是海雀科成员当中已知最长的迁徙距离。据估计,扁嘴海雀需要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样的旅程。

传统的环志回收证据同样也支持扁嘴海雀具有跨洋的迁徙行为。2003年5月24日在夏洛特皇后群岛环志的一只雏鸟,于2011年2月10日被发现溺死在了日本青森县海域作业的一条渔船拖网内...

扁嘴海雀在近海岛屿上繁殖,这为研究它们提供了相对便利的条件。 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学者对该种进行了较为持续的繁殖生态和环志研究。 其中,1987年4月28日由青岛市鸟类保护环志站工作人员在潮连岛环放的一只扁嘴海雀,于当年秋天在千岛群岛由原苏联研究者回收,两地之间相距超过了2000公里。或许,这也意味着在青岛繁殖的种群,会向东移动到尚不明确的越冬地?


青岛大公岛附近的扁嘴海雀,摄于2021年3月20日

人类世的阴影

尽管,海鸟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很陌生,但是它们却实实在在是受到人为活动影响最为严重的生物类群之一。在过去几十年间,近半数种类的海鸟种群数量呈现了快速的衰退。而商业捕渔业(commercial fishing)导致的食物资源短缺渔具造成的死亡,是它们在海上遇到的最主要威胁。在陆地上则会面临如外来入侵捕食者栖息地质量下降人为干扰的危险。

扁嘴海雀也不例外。早年间的研究记载,使今天的我们有了可以进行比较的基础。寿公当年就曾写道:“当地人每年上岛收集腌制数以千计的鸟蛋作为受欢迎的食物”(Thousands of eggs had been collected and salted every year by the natives of Tsingtao who esteemed these eggs as an article of food)。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大公岛及周边还能见到上千只的扁嘴海雀。1986至1987年间,仅在大公岛就环志了51只成鸟。现如今,青岛市观鸟协会近几年的调查发现该岛附近的扁嘴海雀已不多见,上岛繁殖的个体也是屈指可数了。

除人捡拾鸟蛋之外,扁嘴海雀们还会遭遇哪些威胁呢?1971年1月24日,在日本新潟市一处280公里长的海滨地带,估计有14000只身染油污的扁嘴海雀尸体被冲上了岸。经尸检发现,最严重的个体,所沾染油污的重量竟达到了体重的一半!渔业捕捞作业的影响也绝对不容忽视。2018年2月28日,江苏连云港某水产市场上一次就发现400余只死亡的扁嘴海雀。后经警方调查取证,确定这些海雀是因渔船拖网误捕致死。


1971年死于溢油污染的扁嘴海雀,引自Kazama 1971

除此之外,在繁殖岛屿上的其他人类活动,哪怕是不经意间的无心之举,往往也会给扁嘴海雀带来灾祸。人为有意无意引入海岛的鼠类、家猫等哺乳动物,是繁殖海鸟完全没有抵抗能力的天敌。岛上的一些人工建筑或设施,也很有可能成为海雀们的死亡陷阱。

沧海桑田

上周六出海的时候,对于能不能见到扁嘴海雀,并没抱有太大的期望。这个时节的它们,已经四散开去筑巢繁殖了。没想到的是,在大公岛和一旁的小屿之间的海面居然真就遇见了一只。随着船的靠近,看起来它起初是有些害怕吧,潜水躲了几次。但它很快也就适应了欣喜若狂的我们在一边的观望,开始在船边随着海浪起伏,时不时梳理自己的羽毛。

望远镜里的它,眼后方有着标志性的白色眉纹,喉部也已经全黑,这是典型繁殖季的羽饰了。不知道,它今年是否已经如愿找到了心仪的伴侣?会不会在大公岛上构筑起自己的爱巢?

古地质方面的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1.2万年前这一时期,包括黄海在内的世界大部分陆架海都发生过强烈的海退事件。至1.2万年前末次冰期开始结束,气温回暖,冰川消融,海平面又开始上升。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在大公岛见到的扁嘴海雀,应是过去一万年间伴随着海侵而来的遗族。

扁嘴海雀属已经存在了近2000万年,在日益拥挤嘈杂暖化的地球上,我们与它们共处的时间,还会有多久呢?


最后来仔细看看扁嘴海雀长什么样吧,©薛会长

致谢:感谢青岛观鸟会薛会长、@海东青、@涛哥等朋友的热心帮助,黄瀚晨博士惠赠相关宝贵文献,在此一并致以最为诚挚的谢意!

参考资料

陈东东,等. 2018. 中国海鸟多样性及其保护. 生物学通报, 53 (3): 3-9.

陈水华. 2010. 中国海域繁殖海鸟的现状与保护. 生物学通报, 45 (3): 1-5.

崔志军. 1993. 扁嘴海雀繁殖及迁徙的研究. 动物学杂志, 28 (4): 27-30.

崔志军. 1994. 国外首次回收到中国环志的扁嘴海雀. 动物学杂志, 29 (4): 55.

韩京, 等. 2020. 青岛无人岛的海鸟. 森林与人类, (2): 100-113.

梁伟,等. 2006. 海南省12种鸟类新记录.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 (3): 267-268.

刘岱基,等. 1991. 扁嘴海雀繁殖生态初报. 四川动物, 10 (1): 14-15.

刘岱基,等. 1995. 山东潮连岛鸟类考察报告. 四川动物, 15 (2): 75-76.

马金生. 1990. 中国扁嘴海雀繁殖生态的一些资料. 四川动物, 9 (4): 36.

马金生. 1991. 中国扁嘴海雀第二繁殖地的发现. 动物学研究, 12 (3): 248, 276.

徐家声,等. 1981. 最末一次冰期的黄海——黄海古地理若干新资料的获得及研究. 中国科学, (5): 605-613.

赵肯堂,等. 1990. 苏州——无锡地区鸟类调查. 铁道师院学报, 7 (1): 46-61.

郑作新. 1955. 中国鸟类分布目录. Ⅰ 非雀形目. 北京:科学出版社.

Davis, L. S. et al. 2003. Penguins. T & AD Poyser, London.

Kazama, T. 1971. Mass destruction of 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by oil pollution of Japan Sea. Journal of the Yamashina Institute for Ornithology, 6 (4): 389-398. (in Japa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Gaston, A. J. 1994. Ancient Murrelet (Synthliboramphus antiquus). In The Birds of North America, No. 132 (A. Poole and F. Gill, Eds.).

Gaston, A. J. et al. 2015. First evidence of east–west migration across the North Pacific in a marine bird. Ibis, 157: 877-882.

Shaw, T. H. 1938. The avifauna of Tsingtao and neighbouring districts. Bull. Fan Mem. Inst. Biol., Zool. Ser. 8: 133-222.

Smith, N. A. et al. 2015.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 of the Pan-Alcidae (Aves, Charadriiformes). Journal of Avian Biology, 46 (2): 125-140.

欢迎关注鸦雀有生,这里有关于鸟兽、自然、保育、图书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