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颠覆水向高处流伪史明辨华夏文明之源

 新用户0586XYIv 2024-06-20 发布于山东

华夏自古有完备的史官建制。《周礼·春官宗伯·叙官》记载周朝初期就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五类史官;《周礼·春官宗伯·司巫/神仕》记载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国左史倚相:“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完备的史官建制和不畏死卓越史官,秉笔直书并诂释传承了华夏五千年不断代、不失真的浩瀚历史文献,记载着三皇五帝和夏商客观真实历史。

但形成传世文献的3000年间,帝都有2000多年在西部,封建帝王为彰显统治正当性,将三皇五帝和大禹文明西移至各自发祥地或帝都附近。但由于人类文明都发源于大河冲积平原,华夏则有大洪水与丘墟文明特性,都发生于较低的广袤平原,西移文明则是高原山地,就出现水向高处流的荒唐伪史。

《尚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黄河北沇水和沁河的水面海拔高度不足100米,黄河南岸荥阳平地海拔高度120米左右,且有百公里的邙山阻隔,济水不可能穿黄河、越邙山、爬高20米“溢为荥”!且沇济水对岸的邙山仅有两个豁口,那是今伊洛水与汜水入黄河处,又岂能逆入黄河之水反向溢出!显而易见,这是将济水文明转移到今河洛地区。

转移济水不止这一处,还有《风俗通》“济出常山房子县赞皇山”。沇济水孕育的弇州改兖州之后,更转移20次之多!

其实伊洛水也被转移:《竹书纪年》以泰山震、伊洛竭昭示夏亡,且洛水在黄河之北,这只能是济南黄河洛口之北的洛水,“伊洛竭”与“泰山震”不能相距太远;《淮南子·览冥训》以“峣山崩,薄落之水涸”昭示商朝灭亡,这薄落水在安阳附近,即《史记·赵世家》赵武灵王“吾国东有河、薄洛之水”;西周有陕西洛水,有伊水所在的有莘国。《说文解字》和《说文解字注》都主张豫雒非洛,段玉裁更讲曹丕改雒为洛,“自魏至今皆受其欺”。可见洛阳之洛水自古就争执不休。而伊水改的就更不成功,只将古鸾水下游改成了伊水,但上游仍是鸾水即今栾水。伊水名易改,但伊尹耕于有莘之野与山区实难匹配。

臆造水向高处流的历史,为不断代的华夏五千年文明造成极大混乱。司马迁理不清这谜案,就将矛盾说辞记录下来留待后人评说。《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至秦称帝,都咸阳,则五岳、四渎皆并在东方。”其中“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与“四渎咸在山东”是根本性矛盾。司马迁写《史记》要“整齐百家杂语”,显然“三代之居皆在河洛”就是百家杂语,“四渎咸在山东”才是认定的事实。

《史记·殷本纪》引《汤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汉书·沟洫志》中国川源:“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司马迁引《汤浩》为《尚书·汤浩》丢失内容,保留了古四渎“东为江”的史实,东江只能是炎帝都曲阜所在泗水,即《国语·晋语》“炎帝以姜水成”之姜水。“泗滨浮磬”、泗水捞鼎、泗水郡、泗州、泗县、泗阳、泗水县、子在川上曰等遗迹,彰显泗水底蕴厚重。且江为泗,河才为宗。

可见,司马迁也认为夏商文明应在泗、济、河、淮古四渎之间,是在黄河的下游区域,但又不得不“整齐百家杂语”,留下千古不解的矛盾。

其实,这矛盾在今天太容易解决了,因为各地都标注海拔高度,只需遵循小学生都懂得水向低处流常识,轻易可发现《禹贡》沇济水向高处流伪史,确认沇济水只能向低处流向黄河冲积扇北坡下,经濮阳流至聊城及南部一带。

沇济水在黄河冲积扇北坡下,先流经被转移20处的兖州之中,较早的滑县兖州、濮阳兖州;《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唐高宗李治驻濮阳见济水,是文献记载最确切的济水,误传为太宗李世民在定陶等地见济水。

濮阳是最初的商丘,颛顼在鲁北冀州穷桑打败共工氏,沿济水迁至冀州与共工氏辉县之间的濮阳商丘。《国语·周语》:“颛顼之所建也,帝喾受之。”帝喾与帝挚都于濮阳西北25公里内黄亳,此地大戊墓证明:《竹书纪年》、《殷本纪》记载成汤至大戊九世商王居亳就在此地。《史记·河渠书》引《夏书》讲大禹在大伾撕二渠北引黄河,就经过东北32公里的内黄亳。

沇济水孕育的原始弇州,在濮阳沇济水下游78公里今莘县,莘县有莘氏出了夏商周三代国母,是帝喾、帝挚、夏启之子支子封地,又是帝相之师伊尹和计然子家乡。莘县古八景“弇山藏秀”,弇字为此地专用字。《大荒西经》:“有弇州之国”,《穆天子传》周穆王“乃纪丌迹于弇山之石”,都在此。

《明一统志·卷二十四》东昌府山川:“弇山,在莘县北四十五里,旧有泉涌出,底有碎石,号弇山泉。上有显仁庙。……《左传》齐闾丘婴出奔于弇中即此。”显仁庙是专门祭祀女娲、西王母之庙,与“弇山藏秀”相符

文献一致记载《河图》九州正西为弇州,弇州为沇济水孕育无异议。懂得水向低处流常识,即可知弇州只能处于济源以东、黄河冲积扇北坡下,所以弇州在此具有无可替代性。而其他八州,只能在莘县以东。

《通典·州郡十》济州:“战国初,齐、卫之境。……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元和郡县志·第十》济州碻磝城:“本秦东郡之茌平县也,其城西臨黄河,晋末为河水所毁。”古济州在原茌平县韩集镇高桓墙村敲嚣城遗址。《汉书·地理志》临邑“有济水祠”《汉书·郊祀志》讲汉宣帝祀“济于临邑界中”,临邑县即古济州南偏东8公里今东阿县县治所在铜城镇,古济水在两地中间,此济水祠远早于隋朝所建济源济渎庙

正北济州又称玄州,玄州敲嚣城应为黄帝长子玄嚣封地;济水即清河,济阳玄嚣另一个名字清阳。《竹书记年》商王仲丁“迁于嚣”《殷本记》“仲丁迁于隞”,本为一地即敲嚣城之嚣碻磝城之磝。玄州敲嚣城是商祖帝喾祖父玄嚣封地,商王仲丁迁都嚣是回归先祖故地

《海外北经》聂耳国悬居海水中:“博父国在聂耳东,……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楚居》讲楚祖穴酓徙京宗,在聂耳涉水迎亲。聂耳即聂国、聊摄今聊城;博父国即夸父国就是聂耳聊城东古博州,因与夸父同为炎帝后裔的逄伯陵又曾为博陵郡、逢陵城;《说文解字》京人所为绝高丘尊祖庙京宗即聊城外环路西北角外聊古庙颛顼墓,穴酓至此是为祭祀先祖颛顼。

《通典·州郡十》:“聊城汉旧县,有台城。”此台城就是颛顼墓东邻聊城传说中的凤凰台,即《河图》九州西北台州,处于济州遗址西北约25公里。“博父国在聂耳东”的古博州即《河图》九州东北薄州,在济州东北19公里。

只是遵循水往低处流真理,轻而易举就找到真实的沇济水流域,正是四渎中的北渎济水,孕育了《河图》九州中西、北四州,文献与实地完整相符。

可见,只要真正秉持客观求实原则,探明华夏文明源头历史并不难,因为老祖宗诂释传承五千年不断代不失真的浩瀚文献,记载的太清楚了。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