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醫案|九痛丸⑩

 金坛区 2024-06-20 发布于上海

一、案例三則

1、何慶勇醫案之真心痛

患某,男性,74岁。

初诊日期:2015年1月26日主诉:间断胸痛16年,加重4d。患者于1999年因受寒劳累后出现胸痛,就诊于北京急救中心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予输液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症状缓解出院。

2002年患者因胸痛反复发作,就诊于北京朝阳医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陈旧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提示冠脉3支病变,予冠脉旁路移植术治疗,术后胸痛程度及发作频率较前明显缓解。

同年后,又因心慌,就诊于某医院,诊断为“心律失常、房颤”,曾予口服盐酸胺碘酮片治疗,症状稍有缓解,后未系统治疗。

其后,患者定期就诊于我院门诊,接受口服灯盏生脉胶囊、丹蒌片等中成药治疗,但胸痛、心慌仍间断发作,症状未见明显缓解。

2015年1月22日下午,患者因劳累、受凉后突发心前区疼痛,疼痛放射至左上臂,自行吸氧,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1h后症状缓解。

近4d来,上述症状于饥饿、饱食、受凉后反复加重,今日就诊于本院急诊,考虑急性心肌梗死,予硝酸甘油、丹红注射液等药物静滴治疗,症状未见明显缓解。遂前往我处以求诊治。

刻下症:频繁发作心前区疼痛,疼痛剧烈,严重时不能忍受。每次疼痛持续10~15min,一受寒则诱发,以刺痛为主,偶可放射至左上臂,几乎每天均发作心前区疼痛,今晨2∶00小便后受寒,即发作疼痛,疼痛持续20min,动则气喘,胸前区不适,平素全身怕凉,少量白痰,不稠易咳,时有心慌,双下肢轻度水肿,口干,纳眠差,尿频尿急,尿淋漓不尽,夜尿3次,大便每日2次,成形。舌淡暗,苔白腻,中间部分无苔,脉弦滑

辅助检查: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16.445μg/L。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频发室早,室内传导阻滞,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V1~V6T波低平

西医诊断: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广泛前壁),冠脉旁路移植术后,永久性心房颤动;

中医诊断:真心痛,证属心阳痹阻、沉寒痼冷、血瘀湿停证。

治则:温通心阳,活血利湿。

方用九痛丸合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

黑顺片15g(先煎),党参13g,干姜13g,制吴茱萸13g,桂枝15g,茯苓15g,桃仁15g,白芍15g,牡丹皮15g,当归20g,苦参20g,滑石块10g,浙贝母20g。

急煎1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服用5剂药后胸痛已愈,全身怕冷明显缓解。服用7剂药后尿频尿急尿亦明显减轻,CTNI降至0.254μg/L。随访患者2个月,病情稳定,未见明显不适。

【按语】:

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平素嗜食膏粱厚味,吸烟日久,遂致化运失司,瘀血水湿,诸邪互扰,阻遏阳气,阳气受阻,荣卫相干,阳损阴胜,阴寒蓄结,经脉凝滞,结塞不通,瘀血诸邪,愈发积结,久之以成心阳痹阻、沉寒痼冷、血瘀湿停之证。

患者心阳痹阻,阳损阴胜,遂其症可见“平素畏寒,每因受凉而诱发心痛”,符合“心痛,遇寒诱发或加重”的九痛丸方证。

患者“心前区疼痛,以刺痛为主,舌淡暗”,此为久病成瘀,瘀血痹阻经脉的表现,符合桂枝茯苓丸证。

又患者阳气受损,州都之腑,化气失司,津液难出,小便失约,水湿难行,湿停生热,故可见“双下肢轻度水肿,尿频尿急,淋漓不尽,夜尿3次”,符合当归贝母苦参丸证。

综合本案四诊信息,据方证辨证,遂用九痛丸合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贝母苦参丸,3方叠用,共奏温通心阳、活血利湿之功。

2、楊兆林醫案之頭痛胸痛

孙某,女, 60岁  初诊日期:2022--05--14

主诉:胸闷活动后胸痛七年头痛两天。

现病史:患者七年前无明显诱因地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不够用,两天前出现头痛,自发病以来未规律服药,经常怕冷,体倦,两天前于医院输液七天,自认为头痛和输液有关,家庭经济困难,遂诊。

刻下症:胸闷,胸痛,活动后加重,气短气不够用,头痛,怕冷,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方证辨证: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本案患者症见胸痛胸闷,活动后气短,气不够用,头痛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

诊断:胸痹,头痛。

治疗:九痛丸。

【處方】:

干姜10,党参10,附子10,吴茱萸10。

煎服法:上方中药免煎颗粒剂七剂200毫升沸水煎两分钟,温服日两次。

二诊:22--05-21患者诉服上方一剂头痛即止,五剂胸痛胸闷消失。为巩固疗效再服七剂。

三诊:22--05--28电话随访,未复发。

【按语】: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狼牙、巴豆难得,因此现在多仅用附子,人参,干姜,吴茱萸四药,效果亦佳。

笔者临床体会到九痛丸的方证是:胸闷或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全身怕冷。

本案患者症见:胸闷胸痛,活动后加重,气不够用,头痛,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弦。得此佳效再次感谢师父不传之秘,本想再加其他止痛药,想起师父用药思想尽量不加药或不合方,遂选之!笔者受益匪浅,谢谢大家指点!

張慶軍總結了應用巴豆的三个处方:

①桔梗白散治疗冷积在胸部,在上焦。

②九痛丸治疗冷积在胃、心,在中焦。

③走马汤治疗冷积在腹部,在下焦。

共同点是都用了巴豆霜。

3、 何慶勇醫案之胸悶氣短乏力

石某,男,55岁。初诊时间:2015年4月17日。

主诉:胸闷、全身乏力、双膝以下发沉1年,加重半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胸闷、全身乏力、双膝以下发沉,自诉于某大医院查冠脉造影示:冠脉某分支狭窄近100%,曾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CCU(心脏重症监护病房)住院2天,仍胸闷、全身乏力如旧。

近半年出现胸闷加重,上四层楼即感到严重胸闷,必须停下来休息,伴全身乏力、怕冷,双膝以下发沉。现为求救治,求诊于我处。

刻下症:反复胸闷,上四层楼即感到严重胸闷,必须停下来休息,伴全身乏力、双膝以下发沉,全身怕冷(4-5年),双手冷,平时需比别人多穿1-2层衣服;口干(1年),午睡时常因口干而醒,喜热饮;夜间可平卧,无心悸;大便日1次,大便溏稀(10年);夜尿2次,无尿频尿急。  

既往史:2014年9月6日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医院于冠脉回旋支植入支架1枚

辅助检查:冠脉CTA:左冠脉回旋支中段重度狭窄80%,前降支狭窄22%,右冠脉中段中远段重度狭窄99%。

查体:体型微胖,舌淡,苔中间黄厚腻,脉弦滑。

辨證: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九痛丸的方证是:胸闷或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本案患者症见:胸闷,全身怕冷,平时需比别人多穿1-2层衣服。符合九痛丸方证,故方证辨证为九痛丸证。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说:“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中说:“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第十二》:“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四逆汤的方证为下利清谷,或大便溏稀,腹部胀满,怕冷,四肢厥逆,凉过肘膝关节,身体疼痛,舌淡胖而滑,脉沉细。四逆汤的主要方证为:手足厥冷(过肘、膝关节),下利清谷,脉沉迟。本案中患者大便溏稀10年,全身怕冷,双手冷,双膝关节以下发沉。符合四逆汤方证,故方证辨证为四逆汤证。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说:“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瓜蒌牡蛎散的方证为:口干、口渴。本案患者口干1年,午睡时常因口干而醒,符合瓜蒌牡蛎散方证,故方证辨证为瓜蒌牡蛎散证。

诊断:胸痹 下利 九痛丸证,四逆汤证,瓜蒌牡蛎散证。

治疗:方用九痛丸合四逆汤合瓜蒌牡蛎散

党参15g,干姜15g,吴茱萸15g,黑顺片20g(先煎),炙甘草15g,天花粉18g,煅牡蛎18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早、中、晚3次,饭后半小时服用。

复诊(4月24日):

患者诉胸闷、全身乏力、双膝以下发沉均痊愈,爬长城后无胸闷、全身乏力、双膝以下发沉。患者自述服中药汤药3剂后明显好转:原先全身乏力、双下肢发沉,走1-2公里必须坐下休息,现在走4-5公里无全身乏力或双膝以下发沉。全身怕冷好转50%-60%。大便溏稀10年,服药3剂后大便即成形。口干好转90%,近1周仅发作1次口干,程度、时间均较前减轻。

【按语】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说:“九痛丸,治九种心痛。附子三两(炮),生狼牙一两(炙香),巴豆一两(去皮心,熬,研如脂),人参、干姜、吴茱萸各一两。上六味,末之,炼蜜丸,如梧子大,酒下,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因现今药房无生狼牙、巴豆,故取余四味药为方。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按此方:“九痛者,一虫、二注、三风、四悸、五食、六饮、七冷、八热、九去来痛是也。而并以一药治之者,岂痛虽有九,其因于积冷结气所致者多耶。”

清·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亦说:“痛虽有九,而心痛不离于寒,故以姜附为主,而降浊去风逐滞补虚次之。”

清·程林《金匮要略直解》中论:“心痛虽分九种,不外积聚、痰饮、结血、虫注、寒冷而成。附子、巴豆,散寒冷而破坚积;狼牙、茱萸,杀虫注而除痰饮;干姜、人参,理中气而和胃脘,相将治九种之心痛;巴豆除邪杀鬼,故治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冷气上冲,皆宜于辛热,辛热能行血破血,落马坠车,血凝血积者,故并宜之。”

笔者临床体会到九痛丸的方证是:胸闷或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

本案患者症见胸闷,全身怕冷,平时需比别人多穿1-2层衣服。符合九痛丸方证,故用之以温阳散寒,宣痹止痛。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中说:“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四逆汤方,附子一枚(生用),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炙)。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又《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中说:“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四逆汤主之。”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治第十二》:“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下利腹胀满,里有寒也,身体疼痛,表有邪也。然必先温其里而后攻其表,所以然者,里气不充则外攻无力,阳气外泄则里寒转增,自然之势也。而四逆用生附,则寓发散于温补之中。”

清·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总结:“四逆、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治宜下焦。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中焦。余药皆相同,而功用迥别。”

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中说:“内拘急四肢疼者,亡津液,而骨属不利也。下利厥逆而恶寒者,亡阳而阴寒内盛也。四逆汤渐以散寒回阳而敛津液者也。”

清·唐容川《伤寒论笺注补正》:“大汗出,为表阳虚,热不去,为阳气外越。内拘急,为阴气内盛。四肢疼,为阳虚不能四达。又下利,为下焦之生阳下泄。厥逆而恶寒者,表阳脱于外,生阳泄于下也。以四逆汤主之,回表阳之外脱,救生阳之下陷。”

笔者临床体会到四逆汤的方证为下利清谷,或大便溏稀,腹部胀满,怕冷,四肢厥逆凉过腕、踝关节,身体疼痛,舌淡胖而滑,脉沉细或沉迟。

四逆汤的主要方证是:手足厥冷(过肘、膝关节),下利清谷,脉沉迟。

本案中患者大便溏稀10年,全身怕冷,双手冷,双膝关节以下发沉。符合四逆汤方证,故用之以温阳止泻,温经散寒。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说:“百合病渴不差者,栝楼牡蛎散主之。栝楼根,牡蛎(熬)等分。上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病变成渴,与百合洗方而不瘥者,热盛而津伤也。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

清·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洗之而渴不瘥,是中焦之营阴涣散,不能上供喉舌,而阳独亢之应。牡蛎静藏水底,有收摄真壬之象。栝蒌滋阴清热,且根性上蔓,是又升其清润于廉泉舌本者。加之服以米饮,则引入胃中,而胃液立起。”

笔者临床体会到瓜蒌牡蛎散的方证是:口干、口渴。

本案患者口干1年,午睡时常因口干而醒,符合瓜蒌牡蛎散方证,故用之以滋阴清热,生津止渴。

方證總結:

九痛丸的方证是:胸闷或胸痛,遇寒诱发或加重。

四逆汤的主要方证是:手足厥冷(过肘、膝关节),下利清谷,脉沉迟。

瓜蒌牡蛎散的方证是:口干、口渴。

二、學一味中藥-狼牙

(一)來源

1、狼牙,出自《金匮要略》九痛丸、狼牙汤。

狼牙又名狼牙草。味苦,性寒,入足厥阴肝经。清乙木之郁热,疗女子之阴疮。

清代吴谦《医宗金鉴》中的狼牙汤下有注释:“狼牙”非狼之牙,乃狼牙草也,如不得以狼毒代之亦可。

昔狼牙草近世所无,陈修园等提出用狼毒代之,或合用苦参外洗。

狼牙草苦寒清利,专洗一切恶疮。其诸主治,止便血,住下痢,疗疮疡蚀烂,治疥癣瘙痒,女子阴痒,理虫疮发痒,杀寸白诸虫。

2、狼牙,味苦、涩,性平;有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煎服适量,亦可外用

3、《神农本草经》下品载有“牙子”:“味苦,寒。主邪气热气,疥瘙恶疡疮痔,去白虫。一名狼牙。生川谷。”

牙子为蔷薇科植物狼牙的根,也称狼牙。一般8月采根,去除根须及泥土,晒干收存。以色白者为佳。

牙子有降泄、清热的作用,可用于凉血燥湿、解毒杀虫。所以《神农本草经》用其治疗邪热之气导致的疥疮瘙痒、恶性疮疡、痔疮等证。古人认为,此药气味苦寒,禀性纯阴,所以能治少阳之火引起的热疮溃烂;将其煎汁外洗,对恶疮、浮风瘙痒有很好的疗效。因此,古代医家还主张用牙子煎汤外洗,治疗女子外阴炎及阴道炎。

4、明代《卫生易简方》卷四则载有“用金粟狼牙草焙干”配伍为末入药以疗便血方。清《本草纲目拾遗》石打穿条下引《百草镜》:“龙芽草生山土,......,寒露时开花成穗,色黄而细小,根有白芽,尖圆似龙芽,顶开黄花,故名金顶龙芽。”此“石打穿”即为今仙鹤草,亦为定论。

近代《增订伪药条辨》讲:“因仙鹤草开黄花,故曰金顶龙芽。”至此,“金粟狼牙草”与“金顶龙芽”巧妙吻合为一物,故可知“狼牙草”即为“龙牙草”,而“龙牙草”即今之仙鹤草,古本草中的“龙牙”既来自药用仙鹤草这一基质。追根溯源,《神农本草经》所言“牙子”即来自仙鹤草这一基质。张仲景先生之“狼牙汤”所用狼牙,依陶弘景所注,当为根芽,即“鹤草芽”。鹤草芽为仙鹤草的冬芽,于冬、春季新株萌发前挖取根茎,去老根及棕褐色绒毛,留取幼芽,晒干,备用。

现代研究鹤草芽提取物制成的中药阴道栓剂,具有杀滴虫、消炎止痒功效,用于治疗滴虫性阴道炎有一定疗效,也可用于宫颈炎、盆腔炎,恰如仲景临证所治。因本品有效成分几乎不溶于水,故而用时不宜入煎剂,切如仲景外洗用法。

现代研究证实鹤草芽主要鹤草酚主要作用于绦虫头节,对颈节、体节亦有作用故而鹤草芽善驱绦虫,对阴道滴虫、血吸虫、疟原虫、囊虫等亦有抑杀作用。

5、總結,兩種解釋:一認為是狼牙草,可用狼毒代替。一認為是仙鶴草的牙根。

图片
图片

(二)現代其他解釋

1、狼牙草,又叫仙鹤草、龙芽草,叶子香,花儿更香!而中医上把狼牙草幼苗叫做龙芽草,是专门杀虫的。而把盛花期,长到有一米多高的植株入药,才叫仙鹤草,又叫脱力草,能止血,益气补虚。不同时期的植株在功效上也是有所差别的!

2、仙鹤草是蔷薇科龙牙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草坡、溪边、荒地、田坎、路旁、屋角、灌木丛及林缘边。在中国的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河北、陕西、江苏、浙江、湖北等地均有分布。

3、仙鹤草,别名地仙草、九龙牙、脱力草、狼牙草。瓜香草、老鹤嘴、毛脚茵、施州龙芽草、石打穿、金顶龙芽、地仙草等。广西部分地区叫它“鸭儿飞”;广东部分地区则称它为“屈头鸡”

仙鶴草,味苦,涩,性平。有收敛止血、补虚、截疟、止痢、解毒的功能。常应用于咳血、吐血、便血、崩漏下血、疟疾、血痢、痈肿疮毒,劳伤脱力、跌打损伤,创血出血等。“凡出血,无论寒、热、虚、实,皆适用,并可以治疗久泻久痢、疟痢、疮肿、阴痒带下,以及脱力劳伤”。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仙鹤草具有收敛止血、截疟、止痢、解毒、补虚、抗炎、抗菌、抗病毒等功效,它所含的酚类、内酯等成分,还具有抗肿瘤,降血糖等药理作用。可用于治疗咳血、吐血、外伤出血、崩漏带下、疟疾、血痢、阴痒、脱力劳伤、跌打损伤、痈肿疮毒及多种出血症等。

除了入药,仙鹤草还可以作野菜食用。每到春季的时候,采摘新长出的嫩茎叶,清洗后焯水凉拌或者炒食均可。也可以直接用嫩芽煲汤饮用。

图片
图片

仙鹤草还有“强心作用”,尤其对心动过速者,其效甚著。施今墨老每遇心动过速者,急用仙鹤草、地锦草,龙眼肉合冰糖服之,少时即安。邓铁涛教授亦善用仙鹤草降糖、止血、疗虚。自拟“治血小板减少症方”即用补中益气汤去当归,加黄精、制何首乌益气养血,加仙鹤草一则有强壮补虚之功,可补益脱劳虚损,二则有收敛止血之功,专为血小板减少而设。

(三)、狼毒

狼毒,中药材名,为瑞香科植物瑞香狼毒或大戟科植物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的根。春、秋采挖,去茎叶、泥沙,晒干。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具有逐水祛痰,破积杀虫之功效。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经原文】味辛,平,有大毒。治咳逆上气,破积聚,饮食寒热,水气,恶疮,鼠瘰,疽蚀,鬼精,蛊毒,杀飞鸟走兽。生山谷。一名续毒。

【产地】产我国山西陕西等地,叶似商陆及大黄,茎叶上有毛,其根皮黄肉白。

【性味】味辛,性平,有大毒。

【主治】逐水祛痰,破积杀虫。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慢性气管炎,咳嗽,气喘,淋巴结、皮肤、骨、副睾等结核,疥癣,痔瘘。狼毒主破积聚,治九种心痛。

【别录】除胸下积癖。

【大明】治痰饮症瘕,亦杀鼠。

【括要】经年癣疮生痂,搔之有黄水出,每阴雨痒甚,为末敷之效。

【用量】普通三分至钱许。

【禁忌】狼毒有毒,用之宜慎,畏密陀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