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建坤:关于“执微者,必失其著”的思考

 行为逻辑 2024-06-20 发布于天津
在《学经》中有言:“执微者,必失其著。”意思是说,若太过于注重局部的细节,必然会失去对主体的把控。
这时有人或许会提出疑问:不是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吗?难道我们不应该更多地去注重细节吗?
实则,“执微者,必失其著”这句话只是客观陈述了“执微”与“失著”之间的关系,其中并不存在好坏、优劣的评判。
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是一体二相的,不存在完全有利或者完全不利的事物。
比如在创业过程中,有些创业者过于聚焦产品的某一个细微功能,不断地打磨完善,力求做到极致。就像某个做手机应用的团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优化应用的某一个操作按钮的设计上,虽然这个按钮的用户体验确实变得极佳,但是却忽略了整个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商业模式的构建。结果,尽管这个按钮设计得无可挑剔,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推广和盈利模式,产品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成功。这就是因为“执微”而“失著”。
先以做事为例,来谈谈“执微”。比如“聚焦”,当我们做一件事时,越是聚焦,越是盯准一个点将其打透,就越容易取得大的成果。然而,当你选择聚焦时,就必然会忽略更大范围的情况。就如同一个人使用狙击枪的瞄准镜去观察目标,透过瞄准镜,固然能够更加精准、清晰地看到目标,但与此同时,你也失去了对更大范围环境的观察。
再比如一位科研工作者,专注于某个实验的具体数据收集和分析,却没有关注到整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当他完成实验时,却发现自己的研究方向已经过时,其他团队已经在更前沿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接下来再说说情绪方面。为什么一个人陷入某种情绪会难以自拔?原因就在于他过度聚焦于这个情绪,相当于将其放大了。而且,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做事越是聚焦,就越容易深陷于一种情绪之中,换句话说,这个人受情绪的影响会比较大,这是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使然。
比如,一位学生在准备重要考试时,给自己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过度专注于可能的失败后果,陷入极度的焦虑情绪中。这种焦虑不仅影响了他的学习效率,还损害了他的身心健康,最终导致考试发挥失常。
那么,陷入一种情绪比较深,这样到底好不好呢?有人会说,如果是正面情绪就好,负面情绪就不好。但实际上,对于聚焦的人而言,无论是正面情绪还是负面情绪,都容易深陷其中。
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在于:人们将情绪简单地分为了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两种。这是典型的一元对立思维。情绪何分正负?有人会说,情绪所对应的能量等级不同。即便如此,不同的情绪代表着不同的能量等级,这难道不好吗?这种全面的、包含各种能量等级的全情绪,才构成了多彩的人生啊。换句话说,所有的情绪都是重要的。
就像一位演员,为了塑造好一个悲伤的角色,完全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以至于在拍摄结束后,仍然难以走出这种情绪,影响了自己的正常生活。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正是这种深度的情绪体验,让他的表演更加真实动人。
所以,当我们产生任何情绪时,用心去感受就好,然后根据自身的需求去引导,让这种情绪“消”或者“长”。这里面有一个标准,那就是能够保持内心的清静。
要做到保持内心清静,一个方法就是不要陷入到某一种情绪中无法自拔,也就是不要太“执微”了。要跳出这种情绪,以更广阔的视角和更良好的思维去看待它,如此才能“得著”。不要仅仅聚焦于某一局部、某一个点。这叫做“不执”,“不穷究”。
世间之事,不要穷究事物的道理,如此方能减少内心的烦扰困顿。太注重每一个细节,一定会失去对主体的把控。所以,明白事理的人不会穷究事物的表象,不会执着于事物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
无论是“执微者,必失其著”,还是“执著者,必失其微”,其实都是客观存在的关系,并无对错之分。其关键在于你需要哪个方面,你看重哪个方面。倘若都想要,那便是过于贪心了,有得必有失。
故而有言道:“大成者,必有所失,与其善舍,方有善得之成。”意思是,要取得大的成就,必然会有所失去,正因为善于舍弃,才能够取得大的成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