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渭春:廉化边民,教振仙漳

 夏天杂志 2024-06-20 发布于福建

  潘渭春(1796-1868年),字德,号璜浦,仙游县香田里三十坵(今郊尾镇长安村)厝尾人。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举人,二十四年(1844年)进士,历官印江、荔波、铜仁县知县,遂以母老归养致仕。复起时,担任漳州府学教授,卒于任所。潘渭春所在皆有善政,且有廉声,因其掌金石书院(今仙游一中)十年,领漳州府学三年,育才极多,名振八闽。

一、师事怀佩,跻身郡庠

  明末清初,仙游善化里(即今大济镇)有潘氏三兄弟到香田里谋生,其中有一人购地三十坵,遂在此开枝散叶,并改地名为三十坵。后来,三十坵潘氏中有人迁至厝尾,仍以耕田为生,饱受文盲之苦。嘉庆元年(1796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时,潘渭春悄然诞于潘舜扬家,这便掀开了厝尾潘氏族人读书的新篇章。因为潘舜扬只是农民,但他能将长子培育为武生,极为不易。再说潘渭春一进学,就师从仙邑名师王捷南,深受王先生器重,竟成高徒。

  嘉庆十九年(1814年),潘渭春以仙游籍童生身份参与院试,名列前茅,遂被拨入兴化府学进读。其时,距乾隆十八年(1753年)敲定莆仙泮额分拨人数的时间已有60多年,而潘渭春能在那样严苛的生员分配份额中脱颖而出,极不简单。因此,王捷南见潘渭春学有所成,酝蕴深沉,就叫他在学习之余,可以尝试教导子侄,培育自家人才。道光六年(1826年),由潘渭春悉心栽培的侄儿潘经文成功拔贡,这进一步提高了潘渭春的名气。道光十一年(1831年)秋天,潘渭春中举,当即成为仙游境内名士。

二、专名进士,初仕贵州

  潘渭春中举之后,虽然也多次参加会试,但皆落榜。按照清代科举制度,起初举人亦能出任知县,到了乾隆年间,随着举人数量的不断增长,朝廷实行了“大挑”制度,即每六年在全国的举人中遴选优秀者,大部分也是以知县用。不过,大挑制度是有前提限制,必须是三科不中(后改为五科不中)的举人,且大挑制度被人诟为“选美”,就是那些长相好的举人,更有机会入选。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潘渭春再次赴京参加会试,顺利跻身孙毓溎榜进士,并一举成名,竟为“文献名邦”兴化府地区惟一一名登第的进士,遂有“专名进士”之称,荣耀乡里。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五月,朝廷在给新科进士安排工作时,先有消息称要安排到东河县担任县令,后来实际分发时,则改知贵州印江县。相传,当时潘渭春家中清贫,仅挑着一床棉被到印江上任,传为美谈。到任后,潘渭春“外和内严,不避权势,不受私谒,养廉外,丝毫无取,尤善屈人以理,谕人以情,故虽边疆民庶,无不输服”。于是,贵州长官就奏请朝廷,先后调派潘渭春去署理荔波、铜仁县,皆有廉声,备受好评。其间,潘渭春考虑到自己母亲年老,乃以此为由,申请致仕归养。

三、归养老母,执教金石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潘渭春亲蔡氏年逾八旬为由,请求致仕孝养,意外获得朝廷批准。其时,蔡氏(1760-1853年)已经89岁了,又恰好五世同堂,因此,潘渭春就将此情实向福建有关部门汇报,后得朝廷旌赏锻数匹,并颁给潘家一块“七叶衍祥”匾。所谓“七叶”者,就是蔡氏祖、父两代,自己亲见五世同堂,累计七世,雅称“七叶”。咸丰三年(1853年),蔡氏以94岁高龄谢世,潘渭春悲痛不已,足见其孝心。

  不料,自从潘渭春料理好母亲蔡氏的葬礼后,因永春林俊起义军浩浩荡荡劫掠仙游,潘渭春只好携带家眷外出逃难。同年八月,林俊攻打仙游县城,杀知县黄曾惠及乡绅王捷南。都司陈光标,游击周兆麟进击仙游。林俊义军撤离仙游枫亭,林俊部属陈湖率众攻占仙游城。二十四日,林俊在仙游建立政权,发布文告,改仙游为兴明县,委潘宗达(南安人)任知县。在此期间,潘渭春家被乡中贼人洗劫一空,惨不忍睹。因此,林俊起义失败后,仙游县城乡绅见潘县令家中新遭劫难,就联名向仙游县令建议,聘请潘渭春出任金石书院院长,主持金石书院事务。由是,潘渭春再次开启了讲学生涯,计有11年之久,培育出许多优秀人才,尤以刘章天(咸丰九年举人、同治十年进士)为著。

四、复起漳州,声播闽南

  同治三年(1864年),时潘渭春已经69岁了,年届古稀,但有人见他把金石书院办得红红火火,就向朝廷举荐,从而使其复出为官,再发挥余热。不料,同年1014日,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率军由赣取道福建,东征闽南。农历九月,侍王挥师连克汀州、永定、龙岩、平和、南靖。十四日,从西门占领漳州府城,随后又扩大战果,连克云霄、长泰、漳浦、诏安等县城。翌年五月十五日,李世贤被迫撤出漳州,于是潘渭春从容赴任,并着手重建漳州府学明伦堂及左右斋等建筑。

  潘渭春在漳州府学任上,掌校内授课考试等事。他大力奖励后辈,并崇尚真才实学,曾告诫学子说:当官必须先有度量和见识,然后才是文学写作能力,如果本来品行不存在,而只会修饰文采,并非可贵。他以朱程之说为宗,以经史为纽传授门人,亹亹不倦,为漳州培养出了大量的人才。后来,潘渭春身染重病,坚持抱病教学,与学生谈至深夜,第二天便去世了。临终之前,他将衣冠穿戴得整整齐齐,以儒家之礼了其一生。他去世以后,潘家子弟打开他的箱子,里面只有书籍,委实是“一尘不染,两袖清风”。

  天降霞光赤凤山,渭水东流春满园。纵观潘渭春一生,其年少怀志,勤奋好学,得名师点拨,跻身郡庠,以笃行之风,遂学业之成;后以专名进士仕贵,声播闽中大域,廉化黔境边民,维护民族团结;转教仙漳,培育桃李,惠泽闽海杏坛,振兴八闽文脉。其一生爱国爱乡,心系百姓,“无反无侧”,公正廉洁,不啻为香田之名流,仙邑之名贤,晚清之名宦。

本文作者:潘飞

附:作者简介

  潘飞,谱名朝飞,字子凌,又字伯龙,1989年11月出生,仙游县郊尾人。笔名季绍龙。莆田五中语文教师。尚传统,好诗文。2014年,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供职于莆田第五中学,担任语文教师。自其入职以来,常年担任班主任,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先进教育工作者”。指导学生作文参加比赛,屡获佳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