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之生命启示录——《道德经》悟读【第二章·功成弗居】

 新用户97560OBk 2024-06-21 发布于江西

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般;

众生即本觉,娑婆即寂光。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糟糕的事情)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不好的行为)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弗辞也,生而不有,为而弗恃。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悟读】

经卷苦读悟凡尘,

孤灯静坐慰心灵。

真正的圣人,主静不争,顺从自然,张扬自己之内在生命。他们不执着于名相,不活在他人的眼中,不争于相对的概念中。面对红尘变幻,他们感悟内心,真实的了解自己。一旦认识了自己,就了解了世界。无论何种境风,他们皆可做到如如不动,波澜不惊。

本章虽然文字不长,却有着三大生命之启迪。

首先,揭示了美丑喜恶之认知。美与丑,善与恶,本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固定之标准。传统解读之一大误区,是把美和恶等观念加以简单之对立。其实,老子在此反对的是一种分别心。

美恶,犹喜怒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门,她们往往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喜而不喜,怒而不怒。不喜之喜,不怒之怒”。古人之智慧告诉芸芸众生喜怒须有度,美丑善恶,成乎己心,贵乎自然。

无独有偶,佛家亦有类似之言,“烦恼即菩提”。能生烦恼的心和能生菩提的心是无二无别的,故从本质而言,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一切法由心想生,其中也包括烦恼和菩提。“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当你生烦恼的时候就是你的妙明真心被境所转,生了妄心,迷而生烦恼,当下能觉知,当下一断,不让其相续,烦恼便转为菩提。

其次,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弗辞也,生而不有,为而弗恃”,此天地之表率。人类所有的邀功和表功,皆是一种主观之行为,不合于道。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强调无心于为,不刻意而为,恰到好处地为,即顺其自然,不加干涉。

昔者汉灵帝喜好物欲,州郡所献,囊括于己,与宫女太监在宫中市易,玩狗耍驴,上行下效成为一时风气,为贤者所不耻。真正的圣人以道化人,以德感人,恰似“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雨不语润万物,桃李无言自成蹊”。此圣人之修为,百姓从来是“从行不从言”的。

无论单位,抑或家庭,老子此语,颇有启示。

第三,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是一种生命之辩证法。有人批评老子的消极,其实老子强调的是功成后的生命哲学。

昔有范蠡,早年修道。助勾践成功后,激流勇退,化名鸱夷子皮,游于七十二峰间。后居定陶,三次经商成巨富;张良助刘邦建汉后,隐于张师山,建良山道观,创建书院,以教孩子为乐。此二者,皆史上著名的贤良之士,功成身退,千古留名,深得天道。

“定册功成身勇退,辞荣辱,归来白首笙歌拥。”这首词选自欧阳修的《渔家傲》,内容是充实的,情怀是坦荡的。

“红尘变幻美与善,物喜己悲法自然。夫唯弗居处无为,意犹未尽数千年”。解读了无为,明白了不分别,做到了接受生命中的一切,便会多一份坦荡和从容,也就多了一份生命之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