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新用户8926AVU2 2024-06-21 发布于北京

题目挺可笑吧?怎么就入读女子中学了呢?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这就是我们学校操场北面的老教堂

1966年小学五年级没毕业,赶上文革,在家呆了近两年。1968年2月收到了中学入学通知书,落款是:北京灯市口女子中学。校名是文革前的校名,后改为东方红中学,再后改为北京第166中学。发入学通知书的时候,新校名还没印章,用了原校名。所以我们这些男同学们,就进了女子中学,被称为“灯女”或“灯母”的。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这是我们的教室

灯市口女中的前身,是女十二中,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这是当年的校徽

女十二中的前身是贝满女子中学,贝满女中是1864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创建,是北京近代最早引进西方教育的学校。1952年9月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定名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

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1954年被列为首批十所市属全日制重点中学之一。1963年初、高中分为两个独立的学校,初中部改名为北京市灯市口女子中学,高中部仍为北京市第十二女子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市属重点校。1966年“文革”开始停课,1968年复课后,学生就近入学,兼收男女生,校名改为东方红中学。

我就是1968年2月,步入了该学校,1970年7月,我从该校中学毕业,参加工作,去了首钢。1971年,该校改为北京第166中学。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六十年代灯市口大街,在700米长的大街的北侧,曾簇拥着四所中学一所小学(男二十五中、灯市口男中、女十二中、灯市口女中、和灯市口小学),其密度全国第一。

普及一个小知识,1966之前,在北京上中学都是志愿报考。北京好的中学,都是男中、女中,男女混校的中学,是差一点儿的。男女混校,但是不混班。1968年2月,我们是第一批,就近分配入中学,男女生混校,而且混班了。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现在25中的位置,就是当年“灯女”、“灯男”的位置,老25中的位置,被景山学校占用了。

老些的老北京人,可能才会知道的事儿(五、入读女子中学)

有曾经就读“灯母”的老同学,一定联系我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