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新用户8926AVU2 2024-06-21 发布于北京

老北京住家,习惯论“片儿”讲,您家住哪片儿?若是听到接近的,准能絮叨一阵子,毕竟胡同挨胡同,没准儿还打过照面。在西四附近,就有这么“一片儿”,几条东西向的胡同依次排下:羊肉胡同、砖塔胡同、大院胡同、兵马司胡同、丰盛胡同。这里的人习惯称其为“丰盛那片儿”,其中的“丰盛胡同”当属这片儿的代表了。

丰盛中学与中直礼堂

丰盛胡同东起西四南大街,西至太平桥大街,在明清两朝是当之无愧的“贵人聚集区”。因为明清两朝,达官贵人为了方便皇帝的召见,便聚居在皇城西边。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如今的丰盛胡同车水马龙

最早住在这里的大户,是明成祖朱棣的名将——丰城侯李彬,就连这胡同名也和他有关——丰城胡同。到了清朝,以讹传讹,这里才改称“丰盛胡同”,但打这儿出来的人家依旧延续了明朝时的贵族风格。康熙皇帝的亲孙子弘晁、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光绪年间户部右侍郎常麟,他们的宅邸都位于丰盛胡同。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老宅已无处可寻,对于更多的老北京来说,这条胡同的“生活史”更令其记忆深刻。其中,最负盛名的便是丰盛中学。

在这里长大的孩子,大多毕业于原来的丰盛中学。它的前身是1923年成立的“北平私立志成中学女生部”,校董事是李大钊先生。丰盛中学最初的校址,在今天丰盛胡同的东口。抗战时期,王光美女士从北师大一附中转到志成中学,据说当时还是学校里有名的“数学王”。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改名为“北京第九女子学校”,70年代后又改名“北京市丰盛中学”。当初在西城区,丰盛中学的名声一直不小,1999年法国勒拿中学学生也曾到此学习交流。

2008年,丰盛中学与原北京教育学院西城分院附属中学合并,更名为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中学。丰盛中学成为历史,许多老毕业生只能在记忆里回想自己的母校了。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中直礼堂巍峨伫立

离丰盛中学不远,就是中直礼堂,也是个让人怀念的地方。中直礼堂全名“中共中央办公厅直属礼堂”,别看它位于胡同里,却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第一座兼有礼堂和剧场功能的建筑。

它由著名建筑师赵冬日设计(赵冬日后来还设计了全国政协礼堂、北京市委大楼),建筑总面积3600平方米,高19.5米,于1954年建成,内有两层,可容纳几百人。中直礼堂的屋檐极具中国特色,庄严中带着活泼。60年代,中直礼堂还不对外开放,承担着各种会议、文艺演出、播放电影等文化功能,严格凭票入场。

那时候电影兴起,附近的孩子们能蹭进去看的,都是得益于当天验票员的“心情好、经不住缠磨、大发慈悲”。也是因为这样,《偷渡的苦工》《静静的顿河》《红帆》《圣诞节之夜》等墨西哥和前苏联的电影,深深印在了一代人的脑海里。

中直礼堂外则是一片空地,孩子们可以在这骑车、居民们可以在这休闲,冬日里还可以在这购置大白菜和白薯。在相对狭窄的胡同里能有这样的去处,实属难得。

丰盛医院“手到病除”

除了丰盛中学、中直礼堂,这一带的老北京居民一定不会忘记丰盛医院。尽管它已超出了丰盛胡同的范围,但因名气之大,总是让人一听“丰盛”就与之联系起来。

在北京,若是有骨骼方面的疾病,人们推荐的医院里一定会有丰盛医院。“到丰盛医院瞧瞧吧,那儿医治骨折可有祖传的绝招!”纸夹板和传统膏药是这里的特色。六十年代初,几位医术高明的民间正骨医生组成联合诊所,他们运用中医骨科传统手法治疗跌打损伤效果颇佳。

这种传统手法,是运用按摩推拿来治疗软组织损伤,牵引闭合性骨折、错位等,患者在治疗中无需石膏固定,而用纸板夹合。同时,按摩推拿与内服、外用中药相结合,不但疗程短、功能恢复快,而且成本低。

后来,联合诊所被纳入丰盛医院,中医骨科更得以发扬光大,成为医院的一块金字招牌。这种看起来很“土气”的膏药在丰盛医院已经用了50年,因为效果好,患者都很认可。院长陈福林还记得,1990年,有一位患者扭了腰后被人抬进了丰盛医院,他给患者扳了几下再用背法治疗后,这位患者自己走出了医院。

陈福林说,腰部的小关节错位很常见:有的人刷牙、打个喷嚏或者弯腰捡个东西,突然就不能动了。对付这种让西医大夫头疼的“腰疼”,中医传统的正骨方法效果非常显著,可以说是“手到病除”。

经过几代人对中医传承的不懈追求,现在丰盛医院已经是全国和北京市的骨伤重点专科医院,始终秉承“平民思想”,践行“医乃仁术”“仁和精诚”的理念,突出重点科室,带领全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立骨伤专科医联体,让中医技术服务延伸到全区各个社区医院,实现更多居民可以小病在家门口,大病转诊医院,康复在社区,践行社会责任,让更多百姓享受到高质量的中医诊疗服务。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胡同内有不少百年古树

学校、礼堂、医院,丰盛胡同一带处处充满回忆。曾经的“西城贵族”,今天已是毗邻金融街、模样大改,甚至行走在其中,遇到的老北京人也为数不多了。好在,还有很多人记得这里,每每说起“丰盛”,老住户们总是有絮叨不完的往事,胡同里的一草一木、一院一景都有特别的意义。

北京胡同之根

砖塔胡同、羊肉胡同、兵马司胡同虽不如丰盛胡同出名,却各有特点。

熟悉北京文化的人对砖塔胡同肯定不陌生。“胡同”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元朝,当时出现过29条胡同,但只有一条胡同有文字记载,就是砖塔胡同。砖塔胡同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从元、明、清、民国到今天,都有文献可考,用业内专家的话说,它就是北京胡同的“根”。近代以来,鲁迅、张恨水等名人大家均在此留下过足迹。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万松老人塔见证着百年街区发展

“砖塔胡同”的名称,来自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万松老人塔的精确塔龄已不可考,但根据史料推断,应在六百年以上,砖塔胡同的年龄亦应与此相仿。

砖塔胡同的古老还可以从元人李好古的杂剧《张生煮海》中找到佐证。在剧的第一折中张生与龙女定情后,家童凑趣,与龙女的侍女梅香调情。家童云:“梅香姐,你与我些儿什么信物!”侍女云:“我与你把破蒲扇,拿去家里扇煤火去!”家童云:“我到哪里寻你?”侍女云:“你去那羊市角头砖塔胡同总铺门前来寻我。”足证元大都城里,已有砖塔胡同。至于“羊市”则应指砖塔胡同旁边的羊肉胡同,同样历史悠久。

走进砖塔胡同,不得不提到万松老人塔所在的小院——正阳书局。在宽敞的小院里,有几个上了年头的鱼盆,都是掌柜亲自从前门老宅子里请来的,正是应了老北京宅院的“天棚鱼缸石榴树”一景儿。

早在2014年,北京就开始了通过社会力量对文物建筑活化再利用的探索,正阳书局,正是首个“探路者”,在众人的热情关注中一路成长。如今的正阳书局不再是单纯的实体书店,已成为面向读者、面向社会的重要文化窗口。正阳书局出版的图书已有10种,图书销量已达数万册,文创产品也成为热门。据说这是北京目前唯一一家只经营北京和老北京相关的文献书籍的书店,也是极有京味儿的一家书店。

羊肉胡同的地质礼堂

在上世纪,西四周边的电影院曾经“三足鼎立”——居民口中的“红楼”“胜利”和“地质”,三大影院相互之间步行只要10分钟。但现在,只剩下“地质”一家了。

“地质”说的是地质礼堂,其前身是落成于1959年的地质部“李四光讲习所”,现在依然隶属于国土资源部。从西四地铁站D口出来,能看到国土资源部和地质博物馆。往羊肉胡同里面走,很快能看见一个铁质拱门,上面大红字写着“地质礼堂”,还有“珠宝街”和更大字体的“开心麻花剧场”。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开心麻花剧场入驻羊肉胡同

这就是地质礼堂的现状——礼堂大厅里,标志性的玻璃吊灯和旋转楼梯还在。电影依然是主要业务,同时还兼营着珠宝销售,但最卖座的演出已经是开心麻花的话剧。

小时候住东四的王健爱看电影。“那时候没那么多娱乐,大家都爱看电影。”东四的长虹、明星,东单的大华,他都常去。有时候,也会坐公交车跑到西四来,到地质礼堂看电影。后来,王健去成都当兵,主要工作是放映电影。“放的是露天电影,下部队,找一块空地就能放。”上世纪80年代,王健复员回北京,分配工作到地质礼堂,没承想还是放电影。

聊起电影,总有说不完的回忆。炭精棒放映机、钨灯放映机、骑自行车送胶片,这些已经尘封的往事,王健回忆起来,历历在目。在上世纪90年代初,老电影院最辉煌的时候,地质礼堂因为拥有1000多席的大剧场,能跟首都电影院分庭抗礼。“刘德华、巩俐,这些大腕主演的电影,首映式、见面会,经常放在我们这儿。”王健说,好电影经常一票难求,排队买票是常有的事,甚至还有把礼堂大门挤坏的情况发生。

进入新世纪后,面对大影城的压力,地质礼堂不断尝试转型。增设豪华小厅,看电影送咖啡,添置卡拉OK厅,开辟录像厅,设备更新也一直没停过。但因为厅少、缺乏停车位、远离商圈等因素,地质礼堂辉煌不再。胶片早就改成了数字硬盘,王健也学会了用电脑播放电影。但到地质礼堂来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直到开心麻花出现。

地质礼堂没有对外开放的停车场,来看电影的观众,多是步行、坐公交或者地铁来,以中老年人和家庭为主。所以在排片时,他们很注意合家欢类型电影的排片。王健说:“现在电影还是主业,不能不放,但话剧的上座比电影好。”他开玩笑说,地质礼堂能活到现在,凭的就是“有一双眼睛看就放”的精神。

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机构旧址

兵马司胡同之名始于明代,当时北京分东、西、南、北、中五城,各设兵马司署,负责地面治安捕盗。兵马司胡同为西城兵马司署所在地,称“西城兵马司”。清朝以后,京城治安由九门提督和八旗都统分管,兵马司署撤销,兵马司胡同的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拐进兵马司胡同,向东走一百多米,胡同北一座醒目的大门,门楣上书“地质调查所图书馆”。透过敞开的大门,几幢欧式小楼错落有致。这是我国重要的早期地质科学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科学机构旧址。正是因为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的存在,让兵马司胡同成为兼具科学与文化底蕴的不寻常之地。

西城典靓 | 丰盛那片儿往事

▲地质调查所图书馆旧址

1916年,只有一届毕业生的地质研究所被迫停办,已改作农商部所属的地质调查所迁入丰盛胡同3号及兵马司胡同9号。地质研究所原设有图书室,图书来源,一是北京大学地质专业的书,二是地质学家们多方筹集,三是工商部出资自行购买。地质研究所停办后,图书室移交给了地质调查所。地点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三间屋仅有专业书刊400余册。1922年,丰盛胡同3号用作地质陈列馆(现中国地质博物馆前身)之用。负责人丁文江、翁文灏广泛联系社会各界和国外同行,多方汇集标本收藏于陈列馆。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最早的发掘工作是由外国学者于1921年进行的,此后地质调查所加入此项工作。这项发掘工作在1927年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支持,取得了重大进展。同年,李捷和瑞典古脊椎动物学家布林在周口店发现猿人的下臼齿,经加拿大学者步达生研究命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后改为“北京猿人”。1929年,地质调查所成立新生代研究室,主要从事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这一年的12月2日,裴文中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震惊世界。

兵马司胡同15号的地质调查所在中国科学发展的历程中,拥有不可磨灭的功劳。除了“北京人”头盖骨发掘研究的瞩目成就,中国地质学会在这座院落创立;李四光在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这座院落走出了约50位两院院士,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个现代科学机构”。2011年3月7日,中国地质调查所旧址正式列入北京市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对于地质调查所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科学史的专家们见仁见智,但是大家都公认:它有当时亚洲最好的地质图书馆,图书馆里有大量专业图书、地图和数百种国际交换期刊;有最好的地质博物馆,有丰富的标本;你可以在这里与最优秀的地质学家们一起工作,得到他们的指导帮助;这里更有优良的学术传统和浓厚的学术氛围,适合静下心来,认真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