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有为书法

 杨则川书画印石 2024-06-21 发布于四川
碑帖经典 | 创新揭秘:他是一个传奇!游经三十一国,行走六十万里!他是中国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游经三十一国,行走六十万里!他是中国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独创“破体”的天才,他就是康有为!又被称为“康圣人”。

说起康有为,他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传奇人物。我们只谈书法,但也是一个“焦点”人物。吾以为:就倡导碑学不遗余力之功,康有为仍然是中国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开辟了中国书法发展的新途径,使中国书法的碑学大行其道,蔚然兴起,不仅过往可喜,而且未来可期。这是一件破天荒的天大功劳!其功堪比唐太宗李世民推崇书圣王羲之也。
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可读。
说起康有为的书法,有首创之功,独创“破体”,又称“康体”,又被戏称为“草绳体”。
吾谓之“圆滚滚”但却有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全从碑出。圆浑苍厚,长撇大捺,饶有汉人古意。
吾以为:中国书法,非天才不能首创。中国书法五千年,屈指算来,不过只有王羲之、王献之、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欧阳询、李邕、杨凝式、赵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王铎等十几人而已。近者邓石如、康有为、吴玉如、启功、刘炳森亦可跻身其中矣!
康有为的“破体”师承和出处为何?一般认为出自于《石门铭》《石门颂》,最新发现可能还有一块碑,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亦有神似之处,它就是唐碑《石亭记千秋亭记》。
今天我们赏析康有为最拿手的书法对联和此碑作一比较,看看大家的评判吧!
吾以为这三块碑,康有为可能兼修并蓄,但影响最大的我依然认为是《石门颂》,因为康有为书法最大的特点是两个:一是圆滚滚的圆浑之美。二是逆笔藏锋,迟送涩进,张牙舞爪式的开张之味。
此两大特点,有人以为美,有人以为丑。爱者捧上天,恨者踩入地,姑且两由之吧!
呵呵!
——苏绍利《勺斋消日》
康有为(1858-1927),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又称“康南海、康圣人”。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进士。官工部主事。“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之一。清末著名书论家,倡法北碑,书学包世臣、张裕钊,得力于《石门颂》,独创“康体”。评者谓有“纵横奇宕之气”。其书不泥于古法,点划结字不求工整,处处皆有新意。著有《广艺舟双楫》一书。《清史稿》有传。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一书,从理论上全面地系统地总结碑学,提出“尊碑”之说,大力推崇汉魏六朝碑学,对碑派书法的兴盛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符铸云:“南海于书学甚深,所著《广艺舟双辑》颇多精论。其书盖纯从朴拙取境者。故能洗涤凡庸,独标风格。然肆而不蓄,矜而益张,不如其言之善也。”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奠定了碑学理论牢固的历史地位,打开了中国书法的新途径。但“卑唐抑帖”,不无偏激。康有为云:“习碑以后可谓五岳归来,唐以后书皆丘陵矣”。此说有些言过其实。魏碑十美,固然可喜,但无一不佳,又未免太过。
康有为晚年曾请著名篆刻家吴昌硕刻过一枚朱文小字印章,别开生面:
“维新百日,出亡十六年,三周大地,游遍四洲,经三十一国,行六十万里。”

图片

康有为饱受争议。他是天赋异禀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其学问之渊博无涯,眼界之开阔辽远,思考之深邃精微,文章之丰赡浩瀚,几百年无出其右者。他又是俗韵入骨的江湖大佬,舌粲莲花的布道大师,长袖善舞的精明商人,贪恋美色的风流名士。他是最后一代传统读书人,又是最新一代王朝掘墓者。
康体,指康有为独有的书法风格,学术界又称康体为“破体”。纵观20世纪中国书坛,真正凭深厚书法功力胜出,达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数康有为、于右任、沙孟海等几人。
康有为在书法上力倡北碑,其书自成一格。康体书写上以平长弧线为基调,转折以圆转为主,长锋羊毫所发挥出的特有的粗壮、浑重和厚实效果,迥异于赵之谦的顿方挫折、节奏流动,也不同于何绍基的单一圆劲而少见枯笔,这是他的别开生面处。至于线条张扬带出结构的动荡,否定四平八稳的创作,也是清代碑学的总体特征表现。就创作形式上来说,以对联最为精彩,见气势开张、浑穆大气的阳刚之美。逆笔藏锋,迟送涩进,运笔时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全从碑出。转折之处常提笔暗过,圆浑苍厚。结体不似晋唐欹侧绮丽,而是长撇大捺,气势开展,饶有汉人古意。
潘伯鹰先生评说康有为的字“象一条翻滚的烂草绳。”认为康有为线条没有质感,滥用飞白,显得很虚浮。康有为在笔法上力倡圆笔,反对方笔,这是造成他笔法单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常常起笔无尖锋,收笔无缺锋,也无挫锋,提按不是很明显,线条单一,缺少变化。粗笔时见松散虚空,不够凝敛紧迫,当是一病。用墨上缺少变化,表现形式不足,起笔饱蘸浓墨,行笔中见飞白。
康有为这种中宫收紧、腿脚伸长的样子,行家普遍认为主要取法《石门铭》和《石门颂》。但也有智者认为,出自于一块名不见经传的唐碑,即《石亭记千秋亭记》。系唐代摩崖石刻,刻于开元十九年(731年)五月。撰记者是飞鸟县(今四川中江)主簿赵演,题诗者是铜山县(中江隔壁)县尉崔文邕,书石者是铜山县主簿郭延瑾,这几个人只留其名,事迹皆不可考。石高50厘米,宽104厘米,石碑已经毁掉,只有拓片传世。
据传,康有为得到这块拓片之后,秘不示人、潜心摩习。古文字学家、金石篆刻家、书法家商承柞先生认为:康氏得此拓本后,视为至宝,刻意摹写,并在该刻笔势的基础上,予以进一步的夸张,遂成“康体”。
碑帖经典 | 创新揭秘:他是一个传奇!游经三十一国,行走六十万里!他是中国书法里程碑式的人物
康有为对联书法作品高清赏析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