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雪泥鸿爪 之 自古涟漪佳绝地

 不杂书屋 2024-06-21 发布于江苏

2024

自古涟漪佳绝地

四川眉山出生的苏轼第一次离家,是1056年秋去京城参加科考,考试一切顺利,母亲却在次年病故。服孝期满,他们举家迁往京城,再次回乡已是1066年,这一次是因为父亲苏洵去世。他和弟弟苏辙扶柩归乡,直到1069年回京任职,此后没有再回故乡。

这个刚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已有凤翔府签判、登闻鼓院判官和直史馆的履历,显示出无可限量的前程。重新回到朝廷,正值王安石推行变法,他对变法提出了一些异议,导致处境艰难。爱才的神宗皇帝批准了他外放的请求,让他去杭州任通判。后来,他的仕宦生涯无论自请还是贬谪,总以外放为多,四十年里,从西边的眉州到东边的登州,从北边的定州到南边的儋州,大宋版图上都有他的足迹。他来来往往,留下足迹最多的地方是江苏,从徐州到苏州,从35岁到65岁,他先后十四次来到江苏,留下诸多相关的诗文。一生漂泊,最后终老在常州,是冥冥之中的注定,还是无法解释的缘分?

2024

夏至时节

日长之至

他也曾到过我的家乡涟水。

熙宁七年(1074),他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顺道探望在涟水做县令的好友盛侨。盛侨的才学令他赞赏:“诗豪正值安仁在,空看河阳满县花。”(《次韵孙巨源寄涟水李、盛二著作,并以见寄五绝》之四)“安仁”是千古美男潘岳的字,潘岳就是后世所说的潘安。潘安曾经被贬到河阳做县令,虽然内心苦闷,还是勤勉为政,河阳适合种植桃李,他就让全县遍植桃李,春天一到,桃粉李白,河阳成了花的海洋,就此得了个“花县”美称。在苏轼眼里,盛侨是潘安一般的存在,而涟水就如河阳一般的美丽。

“乌台诗案”之后,他赴任登州再次途经涟水,受到好友赵昶(字晦之)的热情接待,写下《蝶恋花·过涟水军赠赵晦之》表达谢意:

自古涟漪佳绝地,绕郭荷花,欲把吴兴比。倦客尘埃何处洗?真君堂下寒泉水。

左海门前鱼酒市。夜半潮来,月下孤舟起。倾盖相逢拼一醉,双凫飞去人千里。

“涟漪”本指细小的水波纹,是外物进入水面时产生的波动,属于自然现象,但那种微微荡漾开去的状态,是柔和而细腻的,甚至是很优雅的,像一幅画作,也像一串音符。苏轼用它代指涟水,还说自古以来涟水就是美丽绝伦的地方,时隔十年旧地重游,他依然盛赞有加,从此以后,“涟漪”成了涟水的代称。在米芾(fú)任职涟水知军以后,知道“涟漪”的人就更多了。

米芾与苏轼同为“宋四家”(北宋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合称),却是得益于苏轼的指点。元丰五年(1082),31岁的米芾到黄州拜访贬谪在那里的苏轼,接受苏轼“专学晋人”的建议,书法大进,或许可以说,没有苏轼,就不会有宋四家的“米颠”(米芾别号)。绍圣四年(1097),米芾任涟水知军,也写了一首《蝶恋花·海岱楼玩月》,开篇就说:“千古涟漪清绝地。”诗词创作中常有“借用”或“化用”,但米芾借此致敬苏轼也是极有可能的;而且,米芾是真的喜欢“涟漪”这个称呼,《自涟漪寄薛绍彭》、《刘泾收得梁武像见报余时在涟漪答以诗》、《涟漪瑞墨堂书》……“涟漪”常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他还以“涟漪老令”自称。

因为米芾,“涟漪”成为涟水广为人知的美称,城中那800多亩的水面也更名为涟漪湖。

它本叫城中湖,是黄河水患的产物,1786年、1906年两次大水几乎将涟水变成一片汪洋,水灾过后,积水不退,形成水澳(当地人俗称“湖”为“澳”),堆积的建筑废墟露出水面,形成小岛。灾难与美丽本无关联,但聪明的涟水人治理水患的同时把湖区变得越来越美,它值得一个更好的名字,而“涟漪”无疑是最适合的。涟漪湖中有五个小岛,米公岛占据了一席之地,岛上建有米公亭,塑了米芾像,一泓池水叫米公洗墨池,它们共同讲述了米芾的一段佳话:米芾离任,将笔中余墨洗尽,一滴都不带走,以示为官清廉。

这是米芾的印迹,相较之下,苏轼在涟水的印迹是隐藏的,藏在“涟漪”里,也藏在美酒里。

“倾盖相逢拼一醉”,涟水酿酒有悠久的历史,好友相见,酒自然是少不了的。在涟水,民间榨酒(酿酒工艺,从发酵后的酒糟中提取酒液)很常见,是当地一大经济产业,《熙宁酒课》载:涟水酒税达到“四万贯(铜钱古代是主要的货币形式,一千钱为一贯)以上”。那时候,宰相的月薪也就300贯,两相对比可以想见四万贯是多大的数目。飘香的美酒经过数代传承有了今天的今世缘,名字是新的,骨子里还是曾经的醇香。

或许,酒助雅兴,苏轼去过承天寺,只是史无记载,全凭猜测。因为这个名字会让他想起黄冈那座同名寺庙,当年他与友人张怀民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只见“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涟水承天寺应该是另一种美,登上七层妙通宝塔,“望黄河如线,间放光明,照耀数十里,……真法林之胜迹也”(清雍正本《安东县志》),何况它还是仁宗皇帝敕建的,有御笔题字。后来承天寺改叫能仁寺,再后来妙通塔毁于1948年的涟水保卫战,距离初建已有925年。重建的妙通塔居于涟漪湖西侧,塔楼高耸,大气雄伟,成为涟水的标志性景观。

每个夜晚,妙通塔霓虹闪烁,引人猜想:这个走过2000多年岁月的小县城有多少动人的故事?从淮浦(汉时涟水名,存名612)到襄贲(南齐时,原山东境内襄贲县侨迁至涟水,存名105)到涟水(隋开皇五年(585)启用)再到安东(南宋更名,寓意东边安定),又复为涟水,它在历史的大河里浮浮沉沉,太多的人事湮没其中,难以寻觅,苏轼那点“雪泥鸿爪”(大雁踏过雪地时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留下的痕迹)更是如此,但这里的土地、草木、河流记得一切。

它们记得一千多年前苏轼所见的涟水,它们也看着一千多年后人们生活的涟水。当年苏轼南来北往多走水路,尽管是诗意的旅程,却也耗时甚巨。如今高铁穿境而过,飞机翱翔蓝天,航道宽阔,公路如网,涟水一路进击,梦圆全国百强。

它向着现代化前行,也不丢失底蕴,每每介绍自己,第一句总是“自古涟漪佳绝地”。“佳绝”或许有点言过其实,但涟漪湖碧水悠悠一如既往,妙通塔高耸入云不输当日,它不喧哗、不嘈杂,平静而朴素,清澈而明朗。到这里,访寺登塔,游湖戏水,聆听一段历史,邂逅一次古人,时光悠然中流淌千年的古意触手可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