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說药全傳》沒有麻黃還能做中醫嗎?(連載五)

 九不同 2024-06-22 发布于广西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有位老中医说“没有麻黄还能做中医吗?”当初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对麻黄并没有多少了解,认为不就是一味发汗解表药吗?随着时间的推移,才渐渐有了深入的了解,始知那位老中医所言洵非虚语,麻黄确是一味具有神秘感的神药。

一般来说,做中医的都离不开归芍地芎参术苓草,有了这几味药,再随证加加减减做个四平八稳的中医大夫还是可以的。在一些中医大夫眼里,麻黄就是一味治疗感冒的药,平淡无奇,没什么大不了的。治疗感冒的药那么多,谁还去用它。

又因为某些不会用麻黄的人对麻黄“发汗”的过度渲染,致使本来就畏麻黄如蛇蝎的胆小者,更是不敢染指一分。常听有的大夫带着自豪的口气说:他从来不用。

对麻黄的畏惧和对细辛的畏惧如出一辙。畏惧是因为不了解,是因为对药物性能功效的无知。

很多经方中医,在用麻黄和细辛时,也是谨小慎微。用的是经方框架、药味,但不是仲景先生的药量。用仲景的方,不用仲景的量,不用仲景的煎服方法,那叫经方医吗?仲景先师在用麻黄时哪一个方子低于一两了,用量最多的是大青龙汤和越婢汤都用了六两。

六两是什么概念?按照著名学者柯雪帆先生的考究,东汉时的一两合现在的15.625克,六两将近100克。即使最少的量一两也是15克,临床上用到这个量的也是很少。

“细辛不过钱,过钱命相连。”据说出自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因为怕出人命官司,所以,几百年来,很多中医大夫都被这个说法给吓住了,开细辛从来不敢超过3克。

有种说法是“细辛不过钱“指的是打成粉服用,可是查编古代文献也没有记载谁吃过一钱细辛粉中毒死亡的。再说了细辛本身气味就冲得要命,怎么能喝下去呢?不要把古人说的都当真,他们也有不少是未经实践的臆想。所以,这就难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致使后来者宁愿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就像“十八反”、“十九畏”一样,很少有人敢打破这个藩篱。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可怕,甘草和海藻并用不是有很多大夫实践过吗?临床证明不仅不“反”,反而效果更好。

张仲景用细辛都是二三两的用,没有看到用过一钱的方剂。

如果你是经方医,又不敢用经方的量,而囿于所谓的“不过钱”的成见,那不是经方医,是“时珍医”。

仲景用药悉遵《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经》也是后世公认的一部经典药学著作,历代各家本草对药物的诠释只要是《本经》中已有的药物,莫不以其为准绳。除了对原文诠释之外,即使有所发挥也是不逾矩。

麻黄,《神农本草经》:“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瘕积聚。”

《本经》的文字十分简练,原因是刻在竹简上。这正应了越是字少事越大,往往一两个字,就能概括一种作用或一个病症。

看《本经》一定要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神农本草经读》或者《本经疏证》,只有看了这几种本草对《本经》的解释,才能基本领会《本经》原文的意思。否则,无法洞悉其药用所指。

张锡纯先生为什么能将很多药物,像生石膏、山萸肉、知母、山药等运用的出神入化?就是因为他对这些药物的性味功效已经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看了《本经》麻黄原文,再看《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的解析,就比较容易理解了。“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凡风寒之在表者,无所不治,以能驱其邪使皆从汗出也)。止咳逆上气(轻扬能散肺邪)。除寒热(散营卫之外邪)。破癥瘕积聚(散脏腑之内结)。”

看看,这一解是不是要容易多了。不然的话,只一个“症瘕积聚”就要查询半天。

《本经》对麻黄的主治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二是:止咳逆上气,除寒热;三是:破癥瘕积聚。

先说第一方面:主中风,发表出汗

发汗去邪热除寒热,麻黄对治的是有表证的病。

“发表出汗”这个好理解,风寒感冒寒邪憋在里面出不来,就会出现发热,这时就要用麻黄“发表出汗”,把寒邪通过出汗发出来,发热就退了。代表方就是能够“一汗而解”的神剂麻黄汤。

只要抓住无汗、恶寒、发热这三个主证,麻黄汤拿来就用,一用就灵。有时甚至半副药就退烧了。如果不用麻黄汤而去挂水,那就麻烦了,弄不好就会越治越重,高烧治成低烧,然后治成急性肾炎,然后肾病综合征,然后尿毒症,然后……

用麻黄汤通过发汗把寒邪发出来是釜底抽薪,是治本;用挂水来压制发热是扬汤止沸,是治标。

麻黄汤原文中麻黄用三两(45克),很多人一看这大的量不敢用,其实,每服一次中的麻黄只有15克(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一升等于10合),15克大吗?在很多人看来肯定大。但是,这个量对很多体质壮的人来说,并不大,也不会出现大汗淋漓,其发汗能力甚至还不如一片阿司匹林或去痛片的威力。

余国俊先生认为麻黄煮沸40分钟以上,即使用至100克,亦不会发汗,何来大汗亡阳之虑,大剂量麻黄经久煎之后,其发汗解表之功荡然无存,而通络活血之力分毫无损。

不要以为喝了有麻黄的汤就能出汗,不是那么回事。《本草正义》中说:“麻黄发汗,必热服温覆,乃始得汗,不加温覆,并不作汗。”

发汗的另一个作用还体现在治疗水肿上。《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言下之意,如果水肿出现在腰部以上,就用发汗的方法解决;如果水肿出现在腰部以下,就用利小便的方法解决。

沈金鳌把这种治法解释为,上面肿发汗为“开鬼门”,下面肿利小便为“洁净府”。

治腰以上肿,张仲景用越婢汤。

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

《金匮要略》:“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清费伯雄:风与水在皮肤之间,故但肿而不胀,变小青龙之制,使风、水俱从毛窍而出,故名越婢。越婢者,悦脾也(《医方论》)。

“风水”类似于现在所说的急性肾炎。风水发生前,大多有受凉感冒等前轴,或者淋雨受寒,随即就会出现发热浮肿。有的人感冒后在医院治着治着便转为急性肾炎,这时如果按照治疗急性肾炎的方法采用输液疗法,很有可能会治成“坏病”,如果是中医治疗,越婢汤就派上用场了。

《证治大全》:“越婢汤,治脉浮在表,及腰以上肿,宜此发汗。”为什么浮肿要用发汗?因为有“恶风、脉浮“的表证。病在表者汗而发之。

本方在麻黄用量上和大青龙汤有得一比,也是重用麻黄到六两。为什么要用如此大的量?主要是用来发汗兼利水。因为寒邪入里已经形成了浮肿,远比寒邪刚刚入里未发生变化要严重的多,故非足量不足以将浮肿之邪发散出去,重剂才能起沉疴。

或问,麻黄这么大,是否有发汗过度之虞?有半斤石膏制约,无需担忧。

张锡纯说,越婢汤治疗风水确实不错,既能发汗又能利小便。但是,也有服用之后不出汗的,他会让患者先用白糖水送服阿司匹林,然后再服用越婢汤,就会出汗,同时也能利小便。

麻黄在越婢汤中能通过发汗把风水从汗中发出,麻黄也能将风湿发出去,比如《金匱要略》:“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黄是发汗药,对某些疾病是不适用的。张仲景曰:阳盛阴虚者,不可发汗;尺脉迟者,不可发汗;咽燥喉干者,不可发汗;咳而小便利,若叼便者,不可发汗;不痢虽有表症,不可发汗;淋家不可发汗;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少阴病脉沉细数,不可发汗;少阴病但厥无汗,不可发汗;脉动数微弱,不可发汗;脉沉迟不可发汗;汗家不可发汗。腹中上下左右有动气,不可发汗。

“主中风”,有两层含义,一是太阳病中风,太阳中风证是感受风寒之邪(以风邪为主)、营卫受邪所致的病。太阳中风证,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汗出,脉浮缓,或头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主要是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经络的受风寒引起的病症。

二是指现在所说的外风导致的面瘫以及有表证存在的中风(偏瘫)。出现这种“中风”一定不要忘记麻黄发散寒邪,“通九窍,通血脉”的作用(《日华子本草》)。

遇到这种“中风”,首选方就是唐代孙思邈的小续命汤,这个方中有麻黄,还包含麻黄汤。如果不用这个方,用其它方剂或自行配伍,不能说不效,只能说是南辕北辙,舍近求远。

小续命汤原方:麻黄、防己、人参、黄芩、桂心、甘草、芍药、川芎、杏仁各一两,附子一枚,防风一两半,生姜五两。右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服,甚良。不瘥,更合三、四剂,必佳

这个方,孙思邈大赞其效。说用一副煮好了之后,分成三次服,效果“甚良”,意思就是特别好。如果喝了没有好,不要紧,再吃三四副,“必佳”。什么叫“必佳”?就是必定能好。

《外台秘要》对续命汤的评价是:“诸风服之皆验……此方为诸汤之最要。”

敢这么说,说明孙思邈对自己的方子特别自信,而这个自信来源于他的临床实践。

如此有效的方子,现在有多少中医会用?发生面瘫后,就知道牵正散,结果说很长时间治不好,延误病情。如果加上麻黄,效果就出来了。

小续命汤,麻黄用了一两(15克),这应该是经方(唐代以前的方子都叫经方)中最低的量,还有什么可怕呢?而且是分三服,那就等于每服一次中的麻黄只有5克左右。

如果听信李时珍“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而用3克,即使习以为常地早晚两次分服,每服也只有1.5克,如此小的药量怎么会有效呢?许多人都在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轮到自己用方了却畏首畏尾,怎么能治好病呢?

有的人说张仲景的方子一两就是一钱,那么请问,如果是一钱,能和生附子一枚破八片相匹配吗?须知,大的附子一枚重量在一两到二两(20-30克)。

古方书以“续命”为名的方(大、小、西州)有二十多首,如小续命汤、大续命汤、续命煮散等方剂,几乎都离不开麻黄,可知麻黄之重要。

有的中医用补阳还五汤治疗中风,喜欢加上麻黄,效果大增。

好多人喜爱秘方,真正的秘方就是仲景伤寒方金匮方,就是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因为他们的方子是经过千年检验的,千年前有效,现在还有效,将来还有效,永远不失效。

第二方面: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麻黄“止咳逆上气破微坚积聚”,治的是无表证的病。

《本草经解》对“咳逆上气,除寒热”的分解是:肺主皮毛,皮毛受寒,则肺伤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麻黄温以散皮毛之寒,则咳逆上气自平。寒邪郁于身表,身表者,太阳经行之地,则太阳亦病,而发热恶寒矣,麻黄温以散寒,寒去而寒热除矣。

图片

记得当归也有这个功效:主咳逆上气,主要夜间加重的干咳。麻黄的治咳逆上气一般是指咳喘病。最具代表性的方子就是射干麻黄汤。咳逆上气之重者非射干麻黄汤不治。

其主要症状为: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者。

浊气上逆,则咳嗽,气喘;痰气搏结于咽,则喉间痰,似水鸡声。

射干十三枚,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款冬花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大枣七枚,半夏(大者,洗)八枚。

麻黄的用量也不少,4两。而且是主药。有些哮喘病人喉咙呼噜呼噜的,有尖锐的吹哨声音,就要考虑这个方子。

还有个无比好的中成药麻杏石甘汤,当然用汤药效果更快更好。这个方子只有4味药,方名已经说出来了。就这4味药,对小孩肺热咳喘,或者已经被医院确诊为肺炎,效果不是一般的好。小孩咳喘只要出现了肺热的征兆,赶紧用上就能控制病情发展,甚至治愈。

咳喘引发的肺炎吃抗生素之类是没有多少效果的。住半天院好了,人也病恹恹的,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

有一个老中医对这个药用得很娴熟,案头摆着这个中成药,遇到肺热咳喘患者就给一盒。后来有些家长就把这个药当成了家庭常用药必备。

有的药店有卖,大部分没有。原因是怕里面的麻黄,不进货。到药店里买这个药,售货员一听马上摇头说没有。问其原因,说里面有麻黄,不敢进,怕吃了出事。

卖药的被麻黄洗脑到如此无知的地步,真是悲哀。

岂止是药店,医院也没有。有位医院退休的药剂师说,很多中成药医院都不让进,比如小柴胡颗粒,老百姓都知道治疗感冒低烧、咳嗽很好用。为什么?如果开一包几块钱小柴胡把病人治好了,医院赚什么钱?

治疗肺炎至少要挂水几天吧或者更长时间,怎么可能用麻杏石甘颗粒呢?不过,医院里也很少有懂中医的,也是不进或少进中成药的原因。

见过一位经方高手,凡是遇到小儿肺炎,就是“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的症状不是非常明显,起手就是麻杏石甘汤,效果出奇的好,找他治疗肺热咳喘的人很多。

感冒发烧也开,鼻窦炎也开……一个麻杏石甘汤被他玩得团团转。

他曾经说过:麻黄是救命药。他用于治疗牛皮癣,最后用到了500克,不但没有汗出如流,倒是把几十年的牛皮癣给治好了。

第三方面“破癥瘕积聚”。

在讲作用之前,需要先明白什么是“症瘕积聚”。《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的解释是“散脏腑之内结”,这个太简单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

“癥瘕积聚”,症瘕积聚是指腹内积块,或胀或痛。《诸病源候论·癥瘕病诸候》:“其病不动者,直名为癥。若虽病有结癥而可推移者,名为癥瘕。”指腹腔内有包块肿物结聚的疾病。后世一般以坚硬不移,痛有定处的为癥;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为瘕。

癥和积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脏,属血分,瘕和聚是无形的,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腑,属气分。

“癥瘕积聚”发病位置主要在腹腔,按之有形固定不移,疼痛的,多为肿瘤之类;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多为气滞或囊肿。

风寒是造成各种疾病的重要原因,许多严重的疾病,包括“癥瘕积聚”(肿瘤、包块,囊肿)其病根也是因为早期寒邪的侵入,没有及时发散出去,盘踞在体内,久而久之引发其它疾病。

《本草经解》对破“癥瘕积聚”的论述:癥瘕积聚者,寒气凝血而成之积也,寒为阴,阴性坚,麻黄苦入心,心主血,温散寒,寒散血活,积聚自散矣。

“积之所生,得寒而生。”所以,麻黄能够破癥瘕积聚,是因为其能散寒凝。坚积聚为内病,亦系阴寒之气,凝聚于阴分之中,日积月累而渐成,得麻黄之发汗,从阴出阳,则症坚积聚自散,凡此皆发汗之功也。

麻黄是肺药。肺主皮毛,所以有些皮肤病的疙疙瘩瘩用上麻黄,有意料不到的疗效。

肺主皮毛,所有的风寒都是从皮毛进去的,风寒进入体内就要赶紧把它赶出去,否则就会化热,从高热到低热。肌体一发烧,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就会“烧”出很多变症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感冒能引发很多病的原因。

把寒邪发出来,就是麻黄的强项。

有很多疾病,都有表证残留,甚至这个表证会盘踞在体内几十年。不管是什么病,只要它有怕冷的症状(肾阳虚除外),就要考虑有寒邪潜藏在体内,用药时就要考虑发散寒邪的药物。这就是很多老中医在非伤寒方剂中加入解表药麻黄的主要原因。

麻黄不光是发散寒邪,还有温通的作用,通经活络,通九窍。据说,产麻黄的地方,冬天不积雪。

有说麻黄就是针一样的草而已,又非虫类搜剔峻药,何以有如此大功?还不是因为轻可去实嘛。

为什么颈椎痛、背痛、腰痛、腿痛都会用到麻黄,因为这些痛点都在足太阳膀胱经上,麻黄入足太阳,凡经络所过之处的疼痛都能治疗。这些病痛,无不因寒而成,寒性凝滞,滞则不通,不通则痛,麻黄既能发散寒邪,又能通经活络,开关利窍。

有的老中医在开孙思邈的独活寄生汤时,喜欢加上麻黄,就是为了增强发散寒邪、通经活络,破“癥瘕积聚”的作用。

关于麻黄,有报道可用于重症肌无力,可用于遗尿,可用于子宫脱垂,可用于心动过缓……用于重症肌无力、心动过缓,可以理解为温通经络,可是麻黄本来能利小便,治疗遗尿又将作何解释?子宫脱垂多由中气下陷,麻黄之治又是何意?

古人云:“破癥瘕积聚者,表里兼治,非神而明之,难效其法也。”看来,想彻底破译麻黄的奇妙功效,难乎其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