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医案(一五二):虚劳胃痛方——治愈半夜胃痛1月余案

 火帝养生_WSH 2024-06-22 发布于云南

黄某,女,52岁。初诊日期:2018年10月14日。

主诉:半夜胃痛1月余。

现病史:患者1月前每天凌晨3~4点出现胃脘部隐痛,发作1小时左右,患者平素体弱虚劳,既往有25年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病史,一饿就胃痛发作。

刻下症:每天凌晨3~4点胃痛,纳差,易疲乏,失眠多梦,畏寒,小便多,夜尿2~3次,大便1日1次,不成形。

查体: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细弱。

方证辨证

《金匮要略·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小建中汤的方证是:胃痛或心悸,易疲劳,多于饥饿时发作,畏寒,梦遗,四肢酸软或疼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口渴。本案患者胃痛,且易疲劳,失眠多梦,畏寒,符合小建中汤的方证,故辨证为小建中汤。

诊断与治疗

诊断:胃痛 小建中汤证。

治疗:方用小建中汤。

桂 枝9g,生甘草10g,大 枣12g,芍 药18g,生 姜9g,饴 糖60g。

1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饭后半小时温服。

次日患者自诉昨晚一觉睡到6点,自我感觉良好,大喜告知,但自诉今日口干甚,饮水多,小便多,笔者将原方合用栝楼牡蛎散。随访两周,患者已连续服小建中汤半个月,半夜胃痛仅发作1次,预后颇好。

按语

《金匮要略·卷上·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芍药六两 生姜二两 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上述条文中“虚劳里急”四字就大致概括了小建中汤的核心:虚劳与中焦不适。现代临床常用小建中汤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胃溃疡、慢性十二指肠溃疡等。对于虚劳并伴有中焦不适患者,非常适合运用小建中汤,但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原条文中所说的“呕家不可用建中汤”,这是因为有饴糖,甜能滋腻。

北宋·沈括、苏轼《苏沈良方·卷第四·小建中汤》:“此药偏治腹中虚寒,补血,尤主腹痛,常人见其药性温平,未必信之。古人补虚只用此体面药,不须附子硫黄。承用此药,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止是气痛,重按愈痛而坚者,当自有积也。气痛不可下,下之愈痛,此虚寒证也,此药尤相当。”沈括指出小建中汤适用于虚寒腹痛,可既可止痛,还可养血补血,他认为小建中汤证的腹痛属于气痛,患者脾胃虚寒,导致气机不通,成了气积,不通则痛,故治疗此病,需从源头入手,用小建中汤祛寒解表,补虚健脾,补血养血。

清代著名医家王子接在《绛雪园古方选注》中评价小建中汤:“建中者,建中气也。名之曰小者,酸甘缓中,仅能建中焦营气也。前桂枝汤是芍药佐桂枝,今建中汤是桂枝佐芍药,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在很多人看来,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多加了一味饴糖,但在王子接看来,小建中汤,是建人体的中气,为何曰小,是因为只能建中焦的营气。仲景的桂枝汤是,桂枝为主药,芍药次之,而小建中汤是芍药为主药,而桂枝次之,小建中汤比起桂枝汤更偏于酸甘之力,以养血合营,缓急止痛。所以小建中汤并不是单纯的桂枝汤多了一味药而已。

此案患者为笔者母亲,患者素体禀弱,且既往有25年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溃疡病史,三月来每晚胃痛发作,西药治疗无效,服小建中一剂后,当晚未曾发作胃痛,感叹笔者在京学有所得。笔者跟随何师学习经方,何师未曾有半点藏私,全都悉心教授,笔者才能够对经方有更多的认识和体会。

方证总结

✦ 小建中汤的方证是:胃痛或心悸,易疲劳,多于饥饿时发作,畏寒,梦遗,四肢酸软或疼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口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