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庆勇医案(一五三):胆热脾寒方治愈额头爆痘案

 火帝养生_WSH 2024-06-22 发布于云南

陈某,女,23岁。初诊日期:2018年10月17日。

主诉:前发际线两侧及额头太阳穴反复痤疮3月余。

现病史:患者3个月因饮食不洁及搬家等因素,出现前发际线两侧及额头太阳穴痤疮,色红,压之疼痛,自用阿达帕凝胶及红霉素软膏涂抹均无效。

刻下症:前发际线两侧及额头太阳穴痤疮,色红,压之疼痛,口干,喜热饮,早晚觉得热,中午觉得冷,脖子以上及双足出汗多,心下痞满不适,腹胀,眠差,心烦,自诉小便不利,尿稍频且量少,色黄,大便稀溏日1~2行,时有自汗盗汗。

查体:舌淡红边有齿痕,苔黄偏腻,脉数滑。

方证辨证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笔者临床体会到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是: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本案患者口干喜饮,小便不利,大便稀溏,心烦,腹胀,符合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故辨证为柴胡桂枝干姜汤。

诊断与治疗

诊断:痤疮 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治疗: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 胡24g,桂 枝9g,干 姜6g,天花粉12g,黄 芩9g,煅牡蛎6g,生甘草6g。

5剂,水煎服,日1剂,晚饭前后半小时温服。

服1剂后,红色痘痘褪去,痘痘变小,只剩痘印和皮色小包,按压不痛,基本看不出来额头有痘,但手碍可感之,大便成形,腹胀痞满消失,小便仍黄。

按语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下·第七》:“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 干姜二两 瓜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熬 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根据上述条文,我们可知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故从方证辨证此患者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临床运用时,抓住患者主证进行分析,其方证对者,其效若神。

《绛雪园古方选注》评价柴胡桂枝干姜汤:“揭出三阳经药以名汤者,病在太阳,稍涉厥阴,非但少阳不得转枢外出,而阳明亦窒而不降,故以桂枝行太阳未罢之邪,重用柴胡、黄芩转少阳之枢,佐以干姜、甘草,开阳明之结,使以花粉,佐牡蛎深入少阴,引液上升,救三阳之热。”由此可分析出,柴胡桂枝干姜汤其病囊概三阳,有太阳表证,少阳的枢机不利,阳明的升降失调。以桂枝解太阳之邪,柴胡、黄芩调少阳之枢机,干姜、甘草,调阳明之升降,再用天花粉、牡蛎入少阴,既可引液上升,又可清太阳、少阳及阳明之热。

清代医家柯韵伯认为此方全是小柴胡加减法,曰:“心烦不呕而渴,故去参夏加栝蒌根;胸胁满而微结,故去枣加牡蛎;小便虽不利,而心下不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虽渴而表未解,故不用参而加桂枝;并以干姜易生姜,散胸胁之满结也。可见小柴胡加减之法。”柯韵伯将小柴胡汤的出入变化,运用到了极致, 不仅和仲景原文相切合,而且在此基础上,还加入了自己的理解,有理有据,因症见心烦,口渴,无恶心呕吐,而去掉人参、半夏,加入了栝蒌;因胸胁满胀,故去掉大枣,加入牡蛎;小便不利,却无心下悸,故不去黄芩不加茯苓;因还有表证,故加入桂枝,并用干姜代替生姜,帮助牡蛎散胸胁满结。此案患者为笔者本人,这也是笔者自己第一次亲身感受经方的时效性,服药后第二天照镜时甚为惊讶。也再一次切身体会到了经方的魅力。

方证总结

✦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方证:口苦,口干,心烦,胁痛,便溏,腹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