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得不到,俄罗斯前途难料

 抽屉电影 2024-06-22 发布于陕西

说到艺术,不论是沙皇时期的俄国还是前苏联,对于这个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即便是冷战时期,有着强烈的意识形态的对抗,西方阵营也不得不承认,苏联的艺术造诣确实是优秀的,这一点大家都知道1956年美国拍摄了俄国的名著《战争与和平》,对于本国名著被这样戏谑的苏联人忿忿不平,十年之后,苏联版本的《战争与和平》问世,不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远超美国版本,这是大家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站在当代的维度上再去看俄国乃至苏联时期的艺术辉煌,似乎对于俄罗斯人来说别有一番滋味。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俄罗斯方舟》就是对于这一情绪的准确把握。这是一部讲述俄罗斯历史上艺术领域光辉灿烂的影片,影片用一种穿越的形式,洋洋洒洒的为观众们讲述了俄国200多年的历史。一个现代人与一个     19实际的法国外交官见证了这个奇迹的时刻,而这个时刻被电影镜头记录,对于爱好艺术的观众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视觉盛宴。

《俄罗斯方舟》实际上除了艺术之外,留给观众的似乎是更多的,更多的什么呢?更多的,来源于俄罗斯人自己的遗憾。

首先来说“俄罗斯方舟”这个命名就是一种悲剧的集合体,方舟在基督教文明中代表着拯救,然而这个拯救有着一种前提,那就是世界末日的来临,这个时候,方舟才具有意义,因为有了世界末日,方舟的问世才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将这个理论投射到艺术领域,更多的是遗憾和苦悲,为什么呢?因为当代的俄罗斯已经与自己曾经的艺术领域的辉煌渐行渐远。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的境况,自然会对于这个看法有所感触。当叶利钦天真的在美国发表演讲的时候,背后的克林顿几乎都笑出了声,俄罗斯虽然是苏联解体的最大获益者,但依旧是跟着自己之前的期待渐行渐远。原本的叶利钦集团是非常亲美的,非常亲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叶利钦天真的以为,当苏联不存在的时候,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家庭会张开双臂接纳俄罗斯的融入,然而事后,这被证明是叶利钦的一厢情愿,即使是苏联解体,俄罗斯依旧是被欧洲排斥的。

当然,现在看来,叶利钦多少有点一厢情愿了,然而回顾俄罗斯的历史,历史上的俄罗斯一直以来都认为自己应该是欧洲人,然而整个西欧为主的老欧洲却从来不拿俄罗斯当成自己人,俄罗斯对于西欧的感情是融入,而西欧只记住了俄罗斯对于领土扩张的贪婪而拒不接纳。在整个历史上,俄罗斯是被西欧国家排斥在外的,即便是俄罗斯认为自己也是白人。

这一理论在苏联时期逐渐得到了缓解,这个时候的俄罗斯在苏联的这套体系中逐渐的培养起来了各种各样的自信,其中就包括艺术文化领域的自信,这种自信是可以与欧洲,与西方阵营一决高下,且不会屈居人下的自信,在这个时期的俄罗斯,也短暂的实现了艺术的重新辉煌。然而这一切辉煌随着苏联的解体轰然倒塌,以至于当俄罗斯人反应过来的时候,自己面对艺术已经有了一种有气无力的感觉。

本片中有一个细节可以印证上述观点,那就是当主人公穿越到了各种各样的名画当中的时候,无一例外遇到的都是两个字的回应“出去,出去……”这里体现的是主人公作为一个现代人在古代的体系中是被排斥的,而更加说明了当一个现代人穿越回古代,当一个现代俄罗斯人面对前人的历史文化成就的时候,感受到的依旧是自己不被接纳。这种不被接纳并不是简单的排斥,而是自己用当代的理论体系已经无法重现曾经的辉煌了,这难免有点落寞之感。

为什么俄罗斯当代的理论体系无法再现曾经的辉煌?原因也很简单,一直以来都想要让西方世界接纳自己的俄罗斯对于西方有一种迷之眷恋,西方越不接纳自己,自己就越是对于西方有着更深的眷恋,这种眷恋表现在文化领域方面就是俄罗斯国内极度亲西方化。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十几年前布什在任时期的普京,那个时候的普京依旧是做着跟叶利钦一样的美梦。布什甚至亲切的称普京为自己好朋友,普京访美期间布什都能特地为他准备了俄罗斯传统歌剧《胡桃夹子》,然而当普京带着满足感回去之后,北约随即东扩,如同过山车一样的心情的普京绝对比任何人更加别扭。

而对于西方文化十分眷恋的俄罗斯自然在这个时候,面对着自己不亚于西方艺术文虎的历史成绩,自然有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本片中为观众展现出来的进不去,但是也不想出来。因此,《俄罗斯方舟》似乎给予了我们一种启示,忘记自己的历史,失去未来在所难免,不只是对俄罗斯而言。

……

你好,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