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风汉韵】杜虎符

 细雨青衫 2024-06-22 发布于重庆

图片



图片

秦汉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所创造的辉煌文明成就,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道独具魅力的风景线。为了更好地解读秦汉文明,陕西历史博物馆融媒体平台推出【秦风汉韵】栏目,透物见史,讲述秦汉故事。







杜虎符

图片

杜虎符·战国 秦

1975年西安市南郊北沈家桥村出土

长9.5厘米,高4.4厘米,厚0.7厘米

杜虎符,虎作走形,昂首环眼,半张口,耳向后紧贴脑际,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端上卷。正面突起,背面有槽。此为左半符。

图片

虎身有错金铭文九行四十字:“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兴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会君符,乃敢行之。燔燧之事,虽毋会符,行殹。”这段铭文的大意为:调兵之符,右半存于君王处,左半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调兵超过五十人,杜地军事长官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并勘验无误,才能行动。但如果遇到需点燃烽火报警的紧急情况,不必合验兵符即可行动。

从铭文看,这件虎符掌握在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杜,原是周代的杜伯国,秦武公时成为秦的杜县。距虎符的出土地北沈家桥村约2公里处,如今还有杜城村,说明此处正是文献记载的杜县所在地。

图片

常见的符,据文献记述的质地有金、银、玉、角、竹、木、铅等不同材料。虎符顾名思义,形制作虎形,多为铜制,一件虎符分为左、右,即从虎头至虎尾沿背脊中线剖开为左右两半,虎身上铸刻有文字,君主和朝廷与派驻地方的将领各执一半,朝廷调兵遣将、传达命令时朝廷官员须持君王保存的右半符与地方军事首长所持的左半符对合验证,称为“符合”,如果左右两个半符能丝毫不差对合在一起,方可执行命令,反之则不行。现代汉语的“符合”一词即源于此。

唐朝沿用虎符,唐高祖为避其祖李虎的名讳,将虎符改为鱼符,期间还用过兔符、龟符。唐代鱼符左、右符中缝处刻“同”字,与前朝不同之处在于,唐代的左符在朝廷,右符颁给地方军事长官,在合验时“同”字须合拢方能执行命令。现代社会中开具的介绍信在中缝盖章,使用者所持一份即是身份证明,经济交往签约时双方签署格式相同的文书,称为合同,各执一份作为凭证,“合同”一词即源于鱼符上的刻字和含义。南宋时恢复使用虎符;元朝则用虎头牌;明清时逐渐演变成令牌,动物形状的兵符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

杜虎符造型生动,错金浑厚,精湛工艺,铭文谨严遒劲,书体转角周正,符合小篆体书法的演变发展规律,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物瑰宝。透过虎符的造型和铭文,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秦国面对战国时期各国纷纷招贤纳士变法图强的局面,通过商鞅变法不断加强君王集权和律令制度建设才走上了强国之路,秦国君王将战国时期以虎符制度为代表的掌控军队的强国举措效能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横扫六合”的雄师铁骑,进而建立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国家。而这种逐渐形成的基于中央集权、军令一统、律令严格、凭信符节、分级管理、互相制约的国家管理体制和军事管理制度及理念,在秦统一全国后最终形成体系,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深远广泛而长久。

参考资料:

[1]神韵与辉煌——陕西历史博物馆国宝鉴赏·青铜器卷[M].冀东山主编.三秦出版社.

[2]晏新志.“杜虎符”的发现与研究述论[J].文博,2018(06):74-7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