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另一个视角看表证(上)

 wangming72 2024-06-2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导读

在5月10日结束的第五届表证学术会议闭幕式上,袁洪雷师兄用非常新颖的角度,为我们全面、深入、细致地解析了表证,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读来收获颇多。我们将分上、下两篇来进行节选。

图片

图片

夏至日 暑气生

  胡希恕、李冠杰老师表证定义的眼目所在:

胡老历史首次站在经方的角度给表证下了个定义:表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则谓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之为表证。

表证,即是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解除其病的反应。

图片

治则:太阳病,病在表宜发汗,不可吐下。少阴病,虽与太阳病同属表证,亦宜汗解,但发汗需酌加附子、细辛等温性亢奋药。

图片

胡老的定义有三个大眼目:皮肤、肌肉、筋骨;发汗;温性亢奋。

李老师在胡老定义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表证是以体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的一类整体疾病的症状反应。

这个定义可拆成三句:

第一,表证是症状反应群,或可跟症状反应群划等号。

第二,它是一类整体疾病的症状反应群。

第三,这一类疾病是建立在体表组织发生病变的病理基础上。这一类整体疾病,它表现的症状反应群,我们把它叫做表证。

李老师定义的最大眼目,就是体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如果说它不是体表组织的病变为病理基础,它是消化道病变为病理基础,那可能就是里证了。所以说,我们要解读表证,它最大的眼目还是要落在体表组织上。

1、从表的结构和功能方面解读表证

——皮肤

图片

皮肤有几大功能:保护功能、感觉功能、吸收功能、分泌和排泄功能、调节体温功能、代谢功能、免疫功能。

保护功能方面:我们知道,由于某种原因(如正邪斗争),人体保护太过的话,体表组织功能就会亢进(就像一个人一样,他觉得有危险就会增加保镖),从而带来气血水等代谢废物的堆积,比如表实证,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证往往都会见到肢体的水肿、骨节的疼痛。保护功能如果太弱,势必也会导致气血水等营养物质的缺失,出现像桂枝汤证、桂枝加黄芪汤证、瓜蒌桂枝汤证,甚至是陷入阴证的桂枝加附子汤证。

感觉功能方面:如对疼痛、冷热太过敏感,怕风特别严重。临床上,患者有点儿汗出,恶风特别明显,同时也项背僵痛,可能首选葛根汤。如果恶风恶寒更严重了,可能用到大青龙汤。感觉功能太过,可能也是好事儿,因为可保护人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如果陷入阴证了,可能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就是人体调节不过来了。当感觉功能不及时,可能会出现感觉麻木、不仁等,此时如果没有热症出现,可能就是一个黄芪桂枝五物汤证,陷入阴证的话,可以用桂枝加附子汤或者乌头汤。

吸收功能:吸收太过的我没见过,但是不能说它没有。吸收功能不及的,比如桂枝加苓术附汤。一般普通的表证患者,有葛根汤证或桂枝汤证,我们外贴一些膏药、烤电或烤灯,就能够缓解或者治愈,但如果陷入阴证,效果可能就不好。有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到我们手里时,可能已经变成少阴病了,他皮肤的吸收功能变差,你用了外治手段或阳性的解表药,它压根儿就不吸收,不能通过皮肤透到里边儿去。所以,临床当中要知道:用外治法效果不好的时候,我们要考虑有没有可能是陷入了阴证,这点非常重要!

分泌排泄功能方面:皮肤分泌太过了,如里热证白虎汤的大汗出,桂枝加附子汤陷入阴证的汗出不止,或者表虚证如桂枝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等。还有分泌排泄功能不及的,如汗出不畅、无汗、汗出障碍,或者是说有代谢废物停积,表实证、表虚证(如桂枝加黄芪汤证的黄汗病)都有。分泌排泄功能跟里证的关系非常密切,所以白虎汤证、白虎加桂枝汤证都会影响皮肤的分泌排泄功能,尤其是黄疸——表里半水血都会导致黄疸的。

调节体温的功能:发热也好,体温过低也好,大家都知道就不提了。

代谢功能:跟里证关系密切。临证的时候要把握好我们的治疗优先等级,尤其里虚寒或者里实热特别严重的时候,要先治它,把表证往后排一排。因为你里证治好了,如大承气汤,人体代谢功能正常了,皮肤的代谢功能也会跟着好转。

免疫功能:这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正邪交争的前哨,这个咱们知道就好了。

以上所列举的,跟皮肤相关的症状,都是表证,只不过以前有的同道没有跟皮肤直接挂等号,或者说没有想到皮肤上去。

——再看肌肉

图片

肌肉包括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等。

骨骼肌这块儿,经方论述的非常多,因为骨骼肌对人体的生活影响实在是太大了!患者痛而不得屈伸,那肯定要治疗了,葛根汤治刚痉。到了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乌头汤,都陷入阴证了,更严重!

骨骼肌肉太过的,表现为疼痛肿胀;不及的,是拘挛无力、萎缩。骨骼肌的肌肉萎缩,你用针刺、艾灸、放血,或者用一些阴性表证的方子来治疗,疗效都非常好。萎缩涉及到了阴证、血证,临床当中可以多多去观察。

心肌经常碰到表证的就是桂枝甘草汤,半夏麻黄丸。心悸也好,心下悸也好,都是可以治疗的。

平滑肌,就不多举例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非常多。比如高血压,表证也可以遇到。葛根汤也好,奔豚汤也好,半证里头也有葛根、生姜等解表药。葛根汤本身就可以治疗消化道的问题。麻黄类、小青龙汤类、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类,太多了!眼部的肌肉跳动如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等,眼肌无力的阴性表证也可以。尤其不太好理解就是泌尿生殖系统,有些男科的阳痿,就是单纯的表证所致。还有用麻黄汤治疗胎儿不下、治疗子宫脱垂等案例。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看患者阳痿或子宫脱垂,里证和半证都不明显,又有点儿怕冷,要考虑可能是一个表证。

——骨骼组织

图片

主要起支撑、保护、运动、代谢、造血作用。临证当中它主要是增生、疼痛、水肿、骨质疏松、变形。经方对骨节疼烦的骨节痛,用的比较多。造血功能涉及的比较少,如骨髓方面的毛病,贫血、白血病之类的,也有表证。

骨骼组织用到方证最多的,有白虎加桂枝汤、甘草附子汤。咱们平时熟悉的,表证的症状反应跟骨相关的,无论是骨节疼痛、增生、疏松,包括骨髓的水肿、关节炎、强脊、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表证、血证、水证非常多发。

2、从药物看《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对表证的认识

我挑的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药物。

涉及到皮肤的,如皮肤温度高的,皮肤中火烧一样的,它用了凝水石,皮肤热的,漏芦、泽漆,还有当归,说明皮肤温度高的时候,它不一定是个表证,也可能是里证、水证或血证。所以李老师说“表证无寒热”,我们一定要谨慎的看待皮肤温度问题。

皮肤疮疡也是,除了蜀椒有一定解表作用外,菊花、当归,都涉及到。

皮肤发痒,它用枳实来治疗。

皮肤疼痛,刚才讲了皮肤的痛感,它可以是表证,也可以是水证、半热,用大戟治疗。

皮肤有水的话,可以用白术、亭苈子、芫花来治疗。

皮肤间有结气或痞,可用干姜或甘遂治疗。

所以皮肤有病,不一定就是表证,临床还是要全面辩证的。这个观点跟《神农本草经》是一致的。从《神农本草经》到《伤寒论》,它的观点都是一致的。

涉及到肌肉,肌肉损伤了,可能是水虚的葳蕤,也可能是血虚的地黄,甘草、山药都有长肌肉的作用。古人认为,有好的肌肉,有坏的肉,那恶肉就是巴豆、鳖甲了,这个就是里实里虚里寒还有半热。息肉是另外的问题,咱们不展开讲。

《名医别录》对药物的认知跟经方里的认知是非常相似的,葱白治疗骨肉痛,经方白通汤就用它来解表,治疗关节疼痛、骨肉痛。有生肌肉作用的当归、艾叶,还有旋覆花、通草等,就跟表证关系不大。这也向我们展示:肌肉出了问题的时候,不一定是纯表证,还有别的问题,一定要全面认知才行。

涉及到,损伤这块儿不提了,血证最多。关于拘挛,刚才讲了跟表证有关系,尤其是阴性表证,《神农本草经》用附子、天雄来治,年纪大的、骨折过的或有过外伤的人,都可以考虑天雄附子,效果还是不错的。

薏苡仁除筋骨邪气不仁,麻杏薏甘汤治疗关节疼痛午后加剧的,效果非常好。包括大豆黄卷治疗痉挛膝痛,我也尝试用过,这个药非常平和,没有那么凉,不像薏仁,有的人吃了不舒服,如果有里虚里寒、关节疼,加点儿大豆黄卷儿,作用不比薏仁差,又没那么凉。

《名医别录》提到一个温筋的药,就是肉桂,桂枝附子汤临床当中治疗抽筋、疼痛、腰脊风寒、强脊、颈腰间盘突出,桂枝(肉桂)都是少不了的。

图片

转筋的,淡竹叶,大家临床当中可以多多使用,如果气实比较明显,咳嗽或咽喉不利或小腿抽筋,血证又不太明显的时候(舌下脉也不淤曲,静脉曲张也不明显),但就是老抽筋儿,老觉得嗓子里不舒服,干咳,可以考虑用淡竹叶,治疗抽筋效果也是不错的。

酸枣仁跟表证没有太大关系,但是失眠又关节疼痛的,你可以加酸枣仁,它对筋脉、尤其是筋骨更有帮助。

乌梅也非常有意思,患者有半热、有血证,也有筋的情况,口干口渴厉害,你单加上一个乌梅疗效会非常好的。失眠多梦的,脸上动不动就发热的,那你就用泻心汤加上乌梅,疗效也是非常好的。

涉及到骨节的,古人研究发挥的不是特别多,我们能够统计到的,就是蜀椒治骨节皮肤死肌,治疗关节疼。有的患者,他关节疼的时候特别喜欢贴膏药,没事儿自己老揪它揉它掐它,感觉把皮都整死了、弄麻木了。如果患者有表证,又有轻微的里寒,可以考虑用蜀椒,熏洗也好,直接服用也好,疗效都非常好的。

一开始,治疗筋骨、坚筋骨我不会用,后来发现也好用。患者有表证骨折或骨质疏松,你就可以考虑用甘草、天雄这样的药物,地黄、天门冬等都可以,对于体表的筋骨有补益作用,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表虚。还有血虚的,干漆、地黄,都可以用。

骨折疼痛用防风。

之前有同道问玉屏风散跟桂枝汤如何区别?

首先,玉屏风散要比桂枝汤的患者怕风。

第二,它汗毛孔稍微有点儿粗大,就是容易汗出,表虚的程度比桂枝汤要严重。另外,他有关节疼痛,甚至有的患者玉屏风散的关节疼痛比桂枝汤还要严重。因为桂枝汤治疗关节疼痛,主要依靠的是桂枝芍药甘草。玉屏风散它是用防风和苍术治疗疼痛,它治疗疼骨节疼痛的效果比桂枝汤劲儿稍微大一点儿。

《名医别录》也讲葱白、天雄、附子,都治疗关节疼。在咱们体系当中,患者假如说陷入阴证了,或者说阴性证不太明显,但是他痛的特别厉害,尤其是骨节痛的特别厉害时候,也可以用附子。很多同道说,我也用了桂枝汤加苓术附,效果为什么不好?那是因为你附子用的量少,你附子可以加大一点儿量。比如说我们临床当中用桂枝汤两份儿,附子我直接用15克、30克去计算就可以了。

矾石,可以治热在骨髓,李老师的经验就是治疗痛风的患者,可以加点儿矾石进去。痛风多是局部红肿热痛,石膏偏于皮肤热,治骨髓的热没有矾石的效果好。治疗痛风,咱们常用方如防己茯苓汤、防己黄芪汤加下瘀血汤,然后加上生石膏,再加点儿矾石,它的疗效就出来了。

此外,失眠的用酸枣仁,阴证的加附子,表证的加桂枝,半热的加黄连。

赤石脂、白石脂这两个药同用是哪个方子?风引汤。风引汤治热瘫痫。有热,而且还要治疗这种风热。患者有脑髓的问题,或者精神状态不好,都可以考虑,比如现在的脑萎缩,包括一些阿尔茨海默病等,患者确实有表证,桂枝加苓术附加上赤石脂也可以。

如果大家去研究《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就会发现它的描述非常直白,就是说这个药能治什么——药物的寒热五味,都是后人根据药物的作用总结的,你可以忽略掉。我们经方上常常大黄干姜同用,对不对?所以说有的时候,当你用这个药物的治疗作用时,你甚至可以一定程度上忽略它的寒热虚实或者寒热虚实同用。如肾气丸,为了用桂枝、附子,宁可量少一点儿,他也要用。这就说明它的治疗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3、《伤寒论》《金匮要略》对皮肤的治疗

皮肤可以从颜色,感觉,甲错,疮疡流水等几个方面去分析。

先看颜色

皮肤的颜色比如眼睛周围是发黑的,那可能是血证,赤小豆当归散、大黄蛰虫丸都可以。

图片

面部乍赤乍黑乍白,可以是甘草泻心汤。

面部青,可以考虑有表证,升麻鳖甲去雄黄蜀椒,但这个不是单纯的表证了,因为把蜀椒去掉了,偏半热了。

面热如醉状的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茯苓桂枝五味子甘草汤,跟表证有点儿关系,有桂枝嘛,五味子也可以治疗表证。

面色偏黑,那是水证,面色黎黑的木防己汤,额上黑的硝石矾石散,面垢的白虎汤。

黄疸,从表证的麻黄醇酒汤一直到栀子大黄汤,里证半热全都有了。身体发黄,有表证的麻黄连翘赤小豆,也有半热的小柴胡、栀子柏皮汤,还有里热表证夹水的越婢加术汤。又有颜色又有汗出的时候,往往跟表证脱不开干系的,桂枝加黄芪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说明皮肤颜色发生改变的时候它有表证,也有其他的问题。

疮疡这块跟表证有关系的,就是越婢加术汤了,其他的跟表证的关系都不大。

感觉方面身上痒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如有物在皮中状”的桂枝加黄芪汤,这是一个单纯的表证。这就提示我们皮肤的感觉发生异常的时候,大概率是一个表证。

肌肤甲错,以血证为主,同时也有半热水湿。

皮肤的水分布比较多,你看青龙汤系列的、防己系列的、桂枝加黄芪系列的,这些都是表证,甚至陷入阴证,所以说,皮肤的水,跟表证跟水证有直接的关系,这点还是比较清晰的。

以上大家可以看到,单纯的一个皮肤也需要我们大家去全面辩证的。

骨头,主要是从身体这块儿看。身体僵不能转侧,感觉身形如和,跟血证有关,百合地黄汤。身体的感觉方面大多是表证,黄芪桂枝五汤、小续命、风引汤刚才已经说过了,“不能转侧”有表证且陷入阴证的(桂枝附子汤、乌头汤),也有里热(白虎汤),有半热。所以身体不能转侧的时候,不能只从表证论治。身体僵也是阴性表证,乌头系列、甘草附子汤、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等。当然了,也有里实里热大承气汤证。像颈项也有个小柴胡汤,对不对?我们不能一见脖子疼就直接定表证了,还要看看有没有半证、里证,有没有陷入阴证,不然的话,就有可能出现漏诊或者误诊。

肢体的疼痛表证最多,表证多表虚、表实、陷入阴证,水证跟里虚寒比较少,还有一些人合并了半热,比如说柴胡桂枝汤。还有一些血证血虚的。所以说体表疼痛,跟表证的关系是非常非常大的。

以上,我们从现代医学解剖结构、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还有经方的记载,给大家展示了一下体表的问题:它可以是一个单纯的表证,也可以合并里证或半证或水证血证,具体是哪一种,还需要大家进一步的去分析。这些分析主要是想提醒大家:不要把思维固化了。当症状反应集中反应在体表时,我们就认为它是个表证吗?不一定啊,我们还是要全面辩证。

图片

图片
the end

文:袁洪雷

整理:崔光宇 周梓洋

 文编审核李雪林 | 美编排版:小橙子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