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炎炎夏日:历史上最热的一天,当时到底热到啥程度?

 赵苏寒 2024-06-22 发布于江苏
203‍‍‍‍



文/趙小花


每当夏季高温来袭,“热射病”总会登上热搜榜,“热死人”这句老话似乎变得不再夸张。

走在晚间的街头,不消几步就已经汗流浃背,让人不禁感叹,小时候没有空调的日子到底是怎么熬过来的。

老一辈人总是坚定地说:以前的夏天没这么热。然而,真的如此吗?

从气象学上看,日最高气温达到35°C以上便是“高温天气”,若连续3天以上就是“高温热浪”。我国自1961年开始全面记录气象资料,以北京为例,2000年夏季最热的高温天气持续25天,而1965年也有17个高温天。

若将这些天气放在古代,那无疑是“热灾”了。

那么,历史上有哪些高温记载呢?

一:古代热灾:模糊的记载与真实的苦难

1742年,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创立了摄氏温标,将冰点与沸点确定为温度参考,用“℃”表示。然而,这一系统只有280年历史,在此之前,古人并没有摄氏度的概念。

古代关于高温的记载多为模糊描述,难以与现代直接比较。

《明实录》记载:

「1480年成化十六年,热浪侵袭,顺天府各县中暑者众,尤以大兴、宛平居多,超过百人因热而死」

这些模糊的记载展示了当时人们在酷热天气下的无奈与痛苦。

崇祯二年,酷热干旱,明思宗朱由检忧心忡忡,担心秋禾枯萎、农田失望。

由于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撑,这些记录只能从侧面反映当时的酷热。

二:1743年: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

1743年的夏天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热的夏天,7月13日至25日,北京地区的高温平均达到40℃,其中7月25日更是高达44.4℃。

当时,中国还未使用摄氏温标,这些数据由法国传教士宋君荣记录,他使用的是拉谋氏温度计,冰点为0度、沸点为80度。

宋君荣的记录为后世研究古代气候提供了宝贵的数据。

中国国家气象局古气候研究室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换算,确认了1743年7月20日至25日的最高温均超过40℃,其中7月25日的气温峰值为44.4℃,地表温度达65℃。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第三卷「清代气象记录(上)」也有相关记载,这一年的高温不仅在北京,还波及整个华北地区。

《续天津县志》写道:

“五月苦热,土石皆焦,桅顶流金,人多热死”

河北高邑记载:

“(五月廿八至六月初六)薰热难当,墙壁重阴亦炎如火灼,日中铅锡销化,人多渴死”

山西记载:

“道路行人皆有毙者,六月间,自天津南武定府逃走者多,路人多热死”。

没有现代消暑手段,当时的人们真是“热疯了”。

三:乾隆八年的应对:迅疾有力的赈灾措施

面对1743年的高温,乾隆皇帝身处避暑山庄,享受冰凉的席子和冰镇瓜果,他也为当时民间的热灾忧心忡忡,写下了《热》诗:

“岂无九重居,广厦莲垂湘。

冰盘与雪簟,潋滟翻寒光,

展转苦烦热,心在黔黎旁。”

虽然皇帝自己不受酷热之苦,却为民众的处境忧心忡忡。

乾隆的赈灾措施迅疾有力:

1. 拨出一万两白银给九门,发放冰块和药品;

2. 调拨四十万石米粮,设立粥厂安置流民;

3. 各州县核对灾民户口,按照贫困等级发放赈票,进行紧急赈济;

4. 颁布《散赈条规》,灾民凭票领取救济品,防止哄乱。

更重要的是,乾隆还为灾民提供“官借牧费”和“出借麦种”,让他们尽快恢复生产,减轻损失,重建家园。

正如《清实录乾隆朝实录》所记:

“今年天气炎热,甚于往时,九门内外街市人众,恐受暑者多,著赏发内帑银一万两,分给九门,每门各一千两,正阳门已给二千两,预备冰水药物,以防病暍”

这些措施,堪称一场有条不紊的“抗灾典范”。

四:古代的消暑手段:冰窖与冰鉴

清朝时期,京畿地区设有官窖、府窖和民窖,供朝廷和富裕家庭使用。

《大清会典》记载,紫禁城、景山等地共有官窖18座,紫禁城冰窖藏冰25000块。每年三九天御河起冰后,采冰者将冰块存入冰窖,待夏天使用。朝廷按官阶发给冰票,官员凭票领取冰块。

当时用冰鉴或冰桶存冰,既保存食品,又散发冷气,让室内稍微凉爽一些。然而,这些手段仅供少数富裕阶层享用,普通百姓根本无法享受。

现代的电扇、空调、冰饮等消暑工具,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奢侈。除非出生在皇室或显贵之家,否则,平民仅仅是应对暑热和寒冷就已经非常艰难。

五:古今对比:技术进步与生活质量

古代高温灾害不仅威胁生命,还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没有电扇、空调、冰箱,人们只能依靠冰窖和冰鉴来消暑。

面对酷热,古人们的生活可谓艰辛无比。尤其是平民百姓,没有任何现代的消暑设备,只能依赖自然条件,甚至河水、井水的干涸对他们来说都是致命的。

与古代相比,现代社会的消暑手段可谓丰富多样。空调、电扇、冰箱、冷饮等等,使得人们在高温天气下仍能享受清凉。科学技术的发展,让我们能够精准预测天气,提前做好防暑降温的准备。这些都是古人所无法想象的。

科技进步不仅改善了我们的物质生活,也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的抗灾能力。

以1743年的高温为例,如果放在今天,可以完善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及时发布高温预警。保障人们的健康与安全。

同时,现代医学的发展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高温带来的健康问题。

中暑、热射病等症状,今天都有成熟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在医疗资源丰富的情况下,病人能够及时得到救治,降低了高温带来的死亡风险。


獨立、自由、不妥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