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院科普丨掌握“防晕”秘籍,让眩晕不再成为生活的绊脚石

 rwm1110 2024-06-22 发布于新疆

突然感觉天旋地转、恶心想吐,晕的时候不敢动,连眼睛都不敢睁……这种症状就是典型的眩晕。因为在发作过程中症状能很快得到缓解,所以很多人轻视了它的危害性。等到疾病后期的时候越来越严重,治疗起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今天

小七请来了神经内科二病区护士长孙毓毓

为大家分享几个

预防和治疗眩晕症的小窍门

快拿小本本记下来哟!

👇👇👇

图片

什么是眩晕症?

眩晕症是临床常见病,大多数人都会经历,尤其是老年人。眩晕病发作时会自感头晕,视人或物运转不清甚至感到恶心呕吐。眩晕病会让人产生定位障碍,会使人对空间位置的感觉出错。总结来说,眩晕就是指实际上并没有发生但人会感觉自己和物体在旋转、上升、滚动、漂浮或下降。换言之就是患者出现了运动幻觉,他前面的人明明没动,但他非说别人正在按一定的方向转圈圈。眩晕病发作时常伴随吞咽困难、四肢不协调、语言表达受限等症状。

图片

眩晕病有哪些症状?

【旋转性眩晕】:眩晕发生时,身体会感到天旋地转,无法站立或无法保持姿势,甚至无法睁眼。

【恶心呕吐】:眩晕发生时,身体会感到恶心想吐,有时还会伴有呕吐感。

【头重脚轻感】:眩晕发生时,身体会感到头重脚轻,好像脚踩在棉花上。

【耳鸣耳聋】:眩晕发生时,有时会伴有耳鸣或听力下降。

【焦虑不安】:由于眩晕发作突然,往往会让患者感觉失去平衡,情绪容易焦虑不安。

图片

什么是眩晕症?

图片

耳石症

这是一种内耳疾病,由耳石脱落导致,通常与头部运动有关。患者在某个特定头位时可能会感到眩晕,甚至出现眼球震颤。

梅尼埃病

这是一种内耳疾病,由膜迷路积水导致。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听力下降、耳鸣和恶心。

脑动脉硬化

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头痛、头重脚轻和运动障碍。

颈椎病

这是一种颈部疾病,可能导致颈椎神经压迫。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头痛、颈项疼痛和运动障碍。

贫血

这是一种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导致缺氧和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乏力、面色苍白和心悸。

心肌梗死

这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可能导致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可能会感到眩晕、胸闷、胸痛和气促。

情绪性疾病

例如焦虑症或抑郁症,这些情绪性疾病可能会导致身体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包括影响大脑的血流和神经传导,从而引发眩晕的症状。

图片

治疗眩晕病的小窍门

治疗眩晕病的小窍门有很多,包括改变体位、中医治疗和吸氧等。但请注意,这些方法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人,因此建议在尝试它们之前咨询医生。

1.改变体位

当出现眩晕症状时,应保持安静,避免突然起身或猛然转动头部。可以尝试缓慢起身或左右倾斜头部,以帮助缓解症状。

2.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眩晕病多由肝风、肝火、肝阳上亢等引起。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有效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缓解眩晕症状。

3.吸氧

缺氧可能是眩晕症状的诱因之一。可以尝试进行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眩晕症状。

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眩晕病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同时适当的排解生活压力以及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适当锻炼,有助于缓解眩晕症状。

5.注意饮食

饮食不当也可能导致眩晕症状。应避免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习惯,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摄入过多油腻食物。

图片

如何预防眩晕病?

图片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睡眠和避免过度紧张等都有助于预防眩晕病。

2.避免过度劳累:长时间的工作和过度劳累可能导致眩晕病的发生,因此应尽量避免过度劳累。

3.避免不良生活习惯:过度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增加眩晕病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4.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可以避免颈部和脊柱的损伤,从而预防眩晕病的发生。

5.避免突然转头和起身:突然转头和起身,可能会导致自身头晕、平衡失调,所以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的避免。

6.适当进行中医治疗:针灸、推拿等中医疗法可以有效调节身体内部的平衡,预防眩晕病的发生。

总之👉预防眩晕病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等。如果出现眩晕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治疗。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

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

如您有相关需求

请及时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并谨遵医嘱!













关于我们
天府院区

图文来源:神经内科 孙毓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