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年来的书法“天花板”,在专家眼中一文不值,网友却说:美到了骨子里!

 三余字画 2024-06-22 发布于山东

很多人认为明清两代是书法的“低谷期”,既没有名家大师,也没有什么经典作品,甚至形成一种偏见“明清书家不能学”。事实并非如此,明朝的草书能与晋唐相比,像王铎、傅山等人,水平登峰造极。而清代则是“五体”全面复兴的时代,每种字体都出了大师。

楷书是我们平时使用最广的字体,而清朝有一位书法家悟出了晋唐楷书笔法,此人就是梁诗正。他生于杭州一户官宦人家,自幼饱读诗书,对文章书画颇为精通。梁诗正是科举探花出身,雍正年间任翰林院编修。

因为书法绝伦,他被雍正指派给乾隆当书法老师。乾隆登基后,梁诗正更受重用,不仅历任各部尚书,还是东阁大学士。乾隆非常喜爱梁诗正的字,宫内的敕令、诏书、匾额,几乎都出自他手,而且他还是乾隆的专业代笔人。

乾隆每次欣赏古人书画,都要让梁诗正陪同,《富春山居图》《快雪时晴帖》《清明上河图》等千古名作上,都有梁诗正的题跋,足见皇上对他书法的推崇。而且梁诗正每次写字,乾隆必定认真观摩,史籍记载皇帝还亲自为他铺纸研墨。

梁诗正不仅是乾隆的帝师,也几乎是此后清代皇族和文人士大夫共同的书法老师。当代书法家启功也学过他的字,将“启功体”与“梁体”对照,会发现颇为相似。

梁诗正传世作品《临王羲之楷书两种》,是皇子们书法入门的必临法帖,直到建国以后还风靡一时。此作临摹王羲之《黄庭经》《佛遗教经》。梁诗正在还原王羲之用笔时,又融入了唐人、赵孟頫的用笔技巧,法度丰富严谨。

此帖先凌空取势,再顺锋而入,入纸后笔尖按压、衄搓、蓄力、调锋,书写时以中锋用笔为主,动作丰富,笔画遒劲姿媚,婀娜而不失刚健。转折处圆转自然,勾挑、锋芒较为含蓄。

《临王羲之两种》结字舒展圆润、略带攲侧,既还原羲之楷书的中正平和,又有赵孟頫书法的妍美华贵。左右结构高低对比明显,结构松紧疏密有致,每个字都安排得精到完美。

梁诗正的字,将“唯美”书风发挥到了极致,美而不俗,严谨精致,称得上近300年的书法天花板。很多专家认为他写的是“馆阁体”,没有价值。但他的字用笔细腻清晰,非常适合初学者入门,将它临摹通透,笔法也就学到家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