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渭春墓志铭(译文版)

 夏天杂志 2024-06-22 发布于福建

    大清赐进士出身,特授予贵州省印江县县令,历任荔波、铜仁等县县令(相当于今印江、荔波、铜仁县县委书记),改官从教,授予漳州府学教授(相当于今漳州市教育局局长),潘公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特授江西省萍乡县县令(相当于今萍乡县县委书记),改官从教,授予兴化府学教授(莆田市教育局局长),同科(1844甲辰科孙毓溎榜)进士愚弟林锡赓叩头撰写并书写红色朱砂文字。

    潘公名讳渭春,字禹德,号璜浦。先祖从善化里(今仙游县大济镇)古宇村迁徙香田里(今仙游县郊尾镇)三十坵村。曾祖父兴达没有当官,祖父尧道、父亲舜扬因为渭春公而显贵,朝廷追封“文林郎”(散官,相当于处级干部);母亲蔡氏,朝廷特封“太孺人”(正七品官员的妻子或母亲的称谓),享年九十四岁,五代同堂,皇帝赏赐锻数匹,给予“七叶衍祥”(指自身经历祖、父两代,又五世同堂,雅称“七叶”)匾额,晋升潘公五兄弟:占春,仙游县武秀才;江春,仙游县秀才;际春,国子监学生;登春,州吏目(九品,相当于今科级干部,县公务员。)潘公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弱冠(20岁)进入郡庠(相当于今莆田市委党校),享受朝廷给予的经费补贴,在国子监学正王怀佩先生(清代书法家,史学家)。王先生最为器重他,后来建议他教授自己的儿子、侄子,以考取功名。

   渭春公用儒家经典教育学生,文章学习清朝前期古文家的笔法。生平正直耿介,与人交往,不随便受人恩惠,有君子修养礼仪,教授学生有十几年。仙游县考上秀才、中举人、考上进士的读书人,大多是出自他的门下。

   道光辛卯(1831年)恩科,考中举人。甲辰(1844年)会试,大挑一等,朝廷分配到东河县当县令。这一年考中进士,通过殿试,朝廷授给县令,到贵州当官,上级奏请朝廷,补授印江县县令,历署荔波、铜仁县知县。

   渭春公为官从政,对别人温和友善,对自己严格不勾,不躲避权贵,不接受私下拜访(不受贿),除了朝廷给的“养廉钱”(清朝为了避免官员贪污,在工资外,给一笔补贴,称为“养廉”)以外,丝毫没有向人索取。渭春公特别擅长用道理来说服别人,用情感来打动他人,所以贵州边境的百姓,没有不心悦臣服的。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因为母亲年迈,向朝廷申请回乡奉养,为母亲请求表彰,庆祝寿辰。六年后母亲去世,与之永别。恰逢寇乱(指乌白旗之争),仙游人多作乱,几乎把他的家产抢光了。渭春公到其他地方避乱,迁徙不定,居无定所,但面对时代动荡,他却乐天知命,没有怨恨责骂,没有怨天尤人。寇乱平复后,乡绅因为他一向德高望重,禀告县尹,邀请他去金石书院(今仙游一中)当校长,掌管教育。他在书院忙于考务,定名次,谆谆教诲,明察秋毫,公正廉明。

   同治三年(1864年),上奏朝廷改为教职,授予漳州府学正堂(相当于漳州教育局局长),并治理左堂,又管理丹霞书院、芝山书院。当时漳州发生骚乱(指太平天国运动),官府民居,都被烧为灰烬。于是渭春公倡导修缮府学明伦堂和左右两座斋房,府衙一新,然而他已心力交瘁。七五月间,即将岁试开考,他又忙于考务,积劳成疾,最终去世,时间为六月十六日戌时。

   渭春公和我是同年进士。我一向仰慕他言辞真诚,为人忠厚,言行举行,大方得体。从秀才开始,他就廉洁自律,使人信服,无论是教书还是做官,都能勤奋谨慎,难道不是古人所说的去世后可以供奉祭拜的乡村教书先生吗?

   渭春公生于嘉庆丙辰年(1796年)十一月初八日丑时,享年七十三岁。初配朱氏孺人,续配陈孺人,副室何孺人。有八个儿子:观文,监生;通骧,以儒学为业,早逝;经猷,县秀才,都是陈孺人生的。经贻,县秀才;通德、瑞俪、瑞昌、瑞廷,都以儒学为业,都是何孺人生的。三个女儿:长女嫁给兵部候补郎中杨霁华,次女嫁给按察司照磨黄永生,三女儿嫁给武生阮朝阳,都是陈孺人生的。十个孙子:文颖、文彧、良穗、良秬、良、良[桂],观文生;良[禾+不],通骧生;良、良种,经猷生;良稌,经贻生。三个孙女:观文者二,经猷者一。曾孙:显仁,文彧生。曾孙女:文彧者一,文颖者一。

    观文几兄弟在同治十年(1871年)十二月十一日午时,奉公灵柩安葬在连江里(今仙游县枫亭镇)汀墘烛台山,坐巳向亥兼丙壬,墓地留出左右两穴作为陈孺人、何孺人的寿域。

    观文几兄弟来请我写墓志铭。我怎么敢推辞,铭文为:

作为官员啊,心系百姓,心系苍生。

品德高尚啊,不偏不倚,公平正直。 

感慨啊,渭春公可以作为模范! 

潘公渭春晜孙潘朝飞谨录

2024年6月22日

暨甲辰岁夏至后二日

潘渭春神道碑(摄影:游心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