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雨季“湿哒哒”,中医祛“湿”有妙招

 wyfx100 2024-06-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又是一年梅雨季!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每年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之间持续天阴有雨的自然现象。梅雨季,空气湿度较大且气温高,衣物等容易发霉。在潮湿闷热的季节里,你是否总感觉睡不醒?早晨起床,镜子中映出的脸庞似乎比昨晚肿胀了一些;午后时光,即便不做什么体力活,也感到四肢沉重、精神不振;晚上更是容易觉得身体某个部位凉凉的,或是偶尔一阵阵的燥热……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其实都是体内湿气作祟的信号。

图片
图片

1.“湿”邪的产生

图片

    湿气可以由外感“湿”导致,比如长期居住在潮湿的环境中,但大多数人是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调,湿邪内生所致。此外,还有一些是因情志问题产生。中医理论认为,湿性重浊,其性粘滞,湿为阴邪,易伤阳气,其病缠绵难愈。百病湿为首,湿气入体会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出现。很多人一到夏天就说自己湿气重,要祛湿。其实“湿”气也分寒热。寒热不同,日常食疗养护的方法也不同。

图片
图片
图片

2.怎么区分“寒湿、湿热”呢?

图片

     寒湿,中医亦叫做痰湿、湿寒。寒湿主要是由于脾肾阳虚导致,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导致脾阳受损;受风寒外侵,气血运行受阻导致。寒湿主要表现为口中黏腻、舌苔白腻、不喜欢喝水、头部昏沉等症状;患者大便不成形,比较稀,一般无臭味,而且会伴有腹痛、腹泻的症状;舌体肥大,舌边有齿痕。

    寒湿的治疗原则主要是祛湿,可通过食疗方法祛湿,可以服用生姜大枣茶等来起到一定的祛湿作用;也可采用刮痧、拔罐等来温通经络。还可服用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等来治疗。祛除寒湿要做好保暖措施,夏天的空调房温度不要太低,在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尤其夏季不要贪图冷食冷饮。

图片

    热湿,中医亦叫做湿热。湿热多由于外邪相侵,影响脏腑功能失调,阳气郁结化热所导致。湿热表现为面红、口臭、口干口苦、眼睛充血、头晕耳鸣、咽喉红肿疼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患者大便黏腻,有臭味,小便有排不尽的感觉,而且颜色很黄;舌苔黄腻。

    湿热的治疗原则主要是清热利湿,可服用龙胆草、黄芩、车前子等治疗,另外还可服用中成药如龙胆泻肝汤、热淋颗粒等。湿热体质饮食要清淡,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应戒除烟酒(烟酒有温热作用),少吃辛辣助热食物。

图片
图片

3.除“湿”食疗方

图片

1

陈皮砂仁生姜茶(祛寒湿)

图片

【组成】陈皮10克,砂仁6克,生姜5克。

【用法】生姜、陈皮温水煮开后再下砂仁,继续煮5分钟左右,水煎代茶饮,注意砂仁不宜久煮,否则会流失有效成分。

2

桂花陈皮茶(祛寒湿)

图片

【组成】桂花5克,陈皮10克。

【用法】将上述两种食材洗净、晒干后放入玻璃杯中,用开水冲泡开之后,盖上盖子焖5分钟左右即可,趁热饮用。

3

薏苡仁扁豆粥(祛湿热)

图片

【组成】薏苡仁30克,炒扁豆15克。

【制法用法】薏苡仁、扁豆一起放入砂锅内加水煮粥,每日1次,连服7日。

图片

4

冬瓜薏米鸭肉汤(祛湿热)

图片

【组成】薏米30克,芡实20克,陈皮6克,鸭肉、连皮冬瓜各250克。

【制法用法】薏米、芡实、陈皮、鸭肉、连皮冬瓜、生姜、精盐、胡椒粉、植物油适量。注意将薏米、芡实、陈皮和鸭子煮45分钟后加入连皮冬瓜。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