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往不咎 | 《论语》八佾第三⑳-㉑

 虚空济 2024-06-24 发布于山东




⑳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㉑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诗经》的第一篇,孔夫子把它放在第一篇,对它大加赞赏,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乐,很高兴、很快乐的意思,但是,乐而不淫,淫就是过度、放纵的意思,表达很快乐,很高兴,但是又不会过度,不会放纵。哀而不伤,悲哀的,但是却不伤,伤就是指的损伤、损害,我们称为伤。

再来看这两句话,讲的是非常地适度。乐和哀都是一种情绪,有快乐的时候,有高兴的时候,有悲伤的时候。但是这种情绪控制得恰到好处,不会伤到本质。如果淫,就是过度,放纵;如果伤,就是损伤和损害,这个时候是会伤到本质的。

我们来讲一下《诗经.关雎》当中的几句,我们来体会这种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们先说窈窕,窈是指的内在的美,窕是指的外在的相貌很好。

君子是指的德才兼备的男子,称为君子,好,是比较匹配的意思,所以它表达了这样一个画面,是互相匹配的,郎才女貌,君子是德才兼备的,窈窕淑女是指的内在也很美,外面的貌也很美。所以它是内外皆美,内外相合的。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即使是求之不得的情况,寤寐思服,寤就是醒着,寐就是睡着的时候,思服就是思念。求之不得,睡着和醒着的时候,都在思念这个人。

悠哉悠哉,表达的是一种忧思,这就是乐而不淫,辗转反侧,我只是悠哉悠哉地思念,辗转反侧,并没有怎么样,这个就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度,这个度控制得特别好。

但是我们现在,很多时候都是过度的。当我们求一件事情,求之不得的时候,可能寻死觅活,这就过度了。当我们得到一个我们觉得梦寐以求的东西,就会得意忘形,这个时候就是过度、放纵。

当发生了一个悲伤的事情,当发生了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过度的悲伤,甚至伤害自己的身心,这个就是有所损伤。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不懂得修行之前,做什么事情都是过度的。

过于高兴,就会得意忘形;过于悲伤,甚至有人会有自残的倾向,所以这都是非常过度,极其没有智慧的表现,这是不懂得中和之道,不懂得修正己身。乐和哀都是一种情绪,我们学习了圣贤文化,要懂得一个道理,不要沉浸在任何的情绪之中,当有高兴的事情,快乐的事情发生,我们也是淡淡地快乐、淡淡地高兴,但是不淫,不会过度,也不会放纵。

当有一些我们认为,不好的事情发生,我们只是表达悲哀的心情,但是不会有损伤和损害。《中庸》讲:“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就是那个度,我们发出来高兴的情绪,发出来的悲哀的情绪,发而皆中节,都是合适的,都是适度的。

这个时候,我们整个人就是淡定从容的,发生了好的事情,也只有淡淡地喜悦,不会过度高兴,不会得意忘形。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我们也懂得克制自己的情绪,不会让自己的身心受到损伤。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呢?就是要不停地去提升自己内在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内在的智慧,我们才会变得淡然,才会变得从容。发生任何事情,没有大的喜悦,亦不会有大的悲伤。

我们总是羡慕那些淡定从容的人,我们总是羡慕那些冷静智慧的人,其实这些淡定从容、冷静智慧,都是从点点滴滴提升自己的内在而得来的。当我们不断地去学习圣贤的文化,不断地修正自身,我们就会变得淡然而有智慧。

哀公问社于宰我。哀公,鲁哀公,宰我,我们这里要介绍一下宰我,孔夫子的弟子,十哲之一,以言语著称,宰我和子贡,口才都很好,都是以口才和言语著称的。

在《论语》当中,多处出现宰我,也叫宰予,但是在《论语》当中出现的多数都是被批评的,宰我也是孔子弟子当中,少有的对孔子的学问,对孔子的话,当面提出异议的弟子。

我们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宰我会问孔子,说三年之丧太长了,如果守三年丧,礼也会坏掉,乐也会坏掉,何必守丧三年呢?守一年就可以了。孔夫子说,如果守一年,你的心怎么能安呢?这个时候宰我说,安呐,可以安的。

孔子说,那你就自己守一年去吧。就是这样一个弟子,宰我走了以后,孔夫子说,说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三年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天下之人,都是要守丧三年的。

比如说还有一次对话,宰我对孔夫子讲,如果有一位仁者,说井内有仁德,因为孔夫子经常讲仁德,说有一位仁者,说井内有仁,是不是要跳下去取。所以你就知道宰我其人了,问出来这样的话。孔子也是喃喃自语,这个问题不成立,哪有一个有仁德的人,会让别人跳到井里去取仁德呢?就是这样一位弟子。

虽然孔夫子对他有很多的批评,但是也不影响他成为十哲之一。因为这个人他是有修养的,他是有德行的,是有才华的,否则也不会成为十哲之一,只不过讲话不够严谨,言语不谨慎。同时孔夫子也说过,“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指的就是宰我,说我看到这个人的言语,就开始对这个人下了结论,其实我是有失宰予的。

介绍宰我以后,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哀公问社于宰我,我们先讲讲社字,在以前建立邦国的时候,都会建社,这个社就是土地庙的意思,建社都会有社主,就是一个木牌,代指神位。有的地方会有木牌。有的地方不光有木牌,还会种树,种社树,而有的地方只有社树,没有这个社主,也就是没有这个木牌。
哀公问社于宰我,就是问这块社主木牌用什么样的木料来做,如果是没有木牌,只有社树的,就是问这个地方该种什么样的树更为合适。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粟。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这里来区分一下夏后氏、殷人和周人。夏后氏用的词不同,夏后氏是指夏朝君主的后人,是一种尊称,因为夏朝的大禹,是从尧舜禅让而得的天下,所以,他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叫夏后氏是一种尊称。

而殷人和周人,是以武力得的天下,所以称为殷人和周人。这个时候告诉我们,夏朝用松木,殷朝用柏木,周朝用栗木,讲到这里,其实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我们刚才介绍过,宰我的口才很好,但是讲话不够谨慎。所以接下来又说

曰:使民战栗。说周朝为什么要用栗木呢?是因为要使百姓害怕的意思,所以用的栗木,那么其实这句话是不该讲的。为何呢?因为周朝用栗木,并没有特殊的含义,而这句话是宰我的自我定义,是他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加在了后面。

所以孔夫子说他说话不够严谨,我们讲夏朝为何用松木,当时夏朝建都在河东,就是现在的山西西南部,这个地方盛产松树,所以用的是松木。殷朝建都的地方叫做亳,就是现在的安徽亳州,那个地方盛产柏树,柏木,所以,就用的柏木。

周朝当时建都封号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西安长安区,这个地方盛产栗树,栗木,所以当时用的就是栗木,并没有使民害怕的含义。所以说,这句话是宰我自己加上去的,说话不够严谨。

我们说一个地方,用了什么样的树,用什么样的木,其实是源于这个地方盛产,而不是我们给它定义的。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地方都有市花,就是能代表这个城市的某一种花,这种花不是说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花,而是这个地方盛产这种花。

比如说菏泽的牡丹,哈尔滨的丁香花,吉林延吉的金达莱花,上海的白玉兰,天津的月季,重庆的山茶花,是因为这些城市盛产这些花,所以就被称为了市花。

其实我们之前所讲的是当时的背景,那个时候所发生的事情。
很多历史的事情我们只能参考,但是,毕竟我们没有发生在那个时代,我们只是了解一下那段事情就好了。接下来孔子所讲的这三句话,才是我们这一段真正要学习的东西,也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要用到的。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成事不说。已经成为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再说了。遂事不谏。已经完成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劝谏了。既往不咎。过去的错误,就不要再揪住不放了。

我们再来体会这三句话,是不是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发生,我们经常在别人已经完成的事情,还要再去说;别人已经下了决定的事情,还要去劝谏。我们不是既往不咎,我们是既往必究,只要是对方发生的事情和犯的错误,可能过了一年、两年、三年,我们还要旧事重提。

尤其是在夫妻之间,可能我们今天吵架了,三个月以前你犯的错误,两年以前你犯的错误,我都要揪住不放。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比如说我的同事买了一台车,已经买完了,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讲了,你买这个车性价比不行,如果你这个钱你买国产车,你会买一个配置比这个好得多的,你买的这个车油耗不行,你买的这个车不节能,你看我们做的事情是不是令人讨厌呢?既然是他决定买的车,说明他是喜欢的,而我们这样一讲,可能会让别人心里不舒服。

再比如说,我们身边的朋友闺蜜买了一件衣服,问我们好看吗?这个时候我们说了,这个颜色太老气了,不好看,你买的颜色不适合你,这个款太长了,如果再短一点就好了。

别人理了个头发来问我们的意见,我们就说了,你怎么能染这个颜色呢?你剪得太难看了。你看,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讲这样的话,其实都会让别人觉得不高兴,都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

我们讲礼之用,和为贵。何为礼?就是大家在和谐的状态,大家都舒服的状态,称之为和。那礼的作用,就是以和为贵,可是我们讲出来的话,都是不和谐的,都是让人不舒服的,这个时候就是不懂礼。

如果我们总是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时间久了必产生怨恨。你看夫妻吵架也是一样的,怨在不舍小过。就是因为他有一些小的过错,我们总是不舍,不放下,揪住不放,这个时候,时间久了就会产生怨恨。

其实包括领导和员工之间,也是一样的,如果总是揪住过去的错误不放,过去的问题不放,时间久了必然会发展成怨恨。朋友之间的相交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做过一些他自己,或者我们认为是错误的事情,可是如果我们总是揪着不放,时间久了就会发展成怨恨。

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得这三句话的重要性。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它在我们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去做一个言语谨慎的人,不该讲的话,不要去讲。

我们为什么会揪住别人的错误不放?其实都是一种情绪和不满的宣泄。
那个事情已然过去了,只不过我们的情绪还在,所以我们在宣泄自己的情绪而已,修行就会不断地让我们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少,我们这个人自然就会变得淡定,自然就会变得有智慧,当我们自己内在没有那么多情绪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抓住别人的错误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和不满。




本文稿,取自虚空济app线上课《论语》,主讲人:虚空先生。

整理 | 虚空编辑部

定稿 | 虚空编辑部

版权声明:本账号原创,转载请标明出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