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塔布公社群众体育活动回顾(一)

 察右中旗人故事 2024-06-24 发布于福建
本文作者:白宽旺

1975年1月中旬,察右中旗塔布忽洞公社(简称塔布公社)党委书记雷天录同志,代表公社党委和管委会光荣地出席了全国体育工作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年9月,塔布公社又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活动先进基层单位,雷天录同志受邀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体育运动会,受到隆重表彰。他所介绍的塔布公社群众体育活动的经验讲话,被翻译为多国语言向世界播发。特别荣幸的是,他出席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国庆招待会,受到了国家级的礼遇招待。

“塔布公社”的名字,一时间真可谓“飞机上吹喇叭一一名声在外”,红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察右中旗共划分为26个公社。塔布公社位于察右中旗中部,距现今科布尔镇35公里。南与黄羊城公社相接,西与土城子公社毗连,北邻铁沙盖公社,东与布连河公社交界。海拔最高1880米,最低为1560米。总面积61.1平方公里。其时,公社共辖5个大队,18个小队,1400多户、5000多口人。

塔布公社整个地势东高西低,东部是山地丘陵,西部是平川滩地,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三条东西纵向的洪水沟,把山梁下面条条的、块块的所谓滩川地截为三节,一条是从偏关卜子村至红山子村,一条是从繁荣村至塔布村西村口,一条是从西长坡村至正南房村西。全公社有耕地2220多公顷,其中水浇地不到300公顷。

这里土地贫瘠,水源缺乏,十年九旱,风大沙多,自然环境十分恶劣。老百姓的顺口溜“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黑夜沙堵门,白天常点灯。春寒五月尽,九月河结冰。”“肥土刮到了布连河,肥水流上了黑山子坡,剩下的是石头沙沙窝。”是这里的真实写照。由于自然环境差,靠天吃饭,这里几乎年年吃“返销粮”,集体经济十分薄弱,是全旗出了名的穷地方。客观地讲,发展农业生产的后劲不大,用老百姓的话讲一一难闹。

1971年,塔布公社新班子成立,雷天录同志任党委书记。旗派驻的下乡蹲点单位是旗体委、旗文化馆。旗体委的张玉清、高原、高恒,旗文化馆的姜庚明、郭维、范贵忠等同志常年坚持驻扎。当时,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各地都在争先进,当典型、出成绩。面对现状,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农业学大寨”的生产积极性,公社党委和管委会以及蹲点单位人员,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分析,决定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让社会主义文化牢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以此激发干部群众“抓革命、促生产”的积极性,推动“农业学大寨运动”深入持久的开展。于是,一个群众性的文艺活动和群众性体育活动有组织、有规划,广泛蓬勃地在全公社范围内逐步开展起来。 

从1971年以来,塔布公社将每年的5月20日定为“文体活动周(类似现今的乡镇文化节)。白天进行篮球、排球、手球、乒乓球、拔河等体育竞赛,晚上进行文艺汇演活动,一直持续举办了十多届。高峰期间,全社文艺宣传队为8个,参加演出的文艺骨干分子达180多人。全社有男女篮球队28个,排球队8个,手球队9个,乒乓球队8个,武木队3个,参加体操活动的人数达到2500人以上。

清晨,各个运动队锻练活动不间断;夜晚,文艺宣传队排练节目鼓乐声不断。尤其是“520”活动周期间,时逢夏锄前的农闲时,塔布公社所在地人山人海,不仅聚集了全社广大干部群众和文体队员,而且吸引了周边公社的大批青年男女前来观看,有的人家还提前接来外地的父母、女儿等亲戚。人们穿着节日的服装,笑逐言开,气氛空前活跃喜庆。当时全旗流行着这样一句顺口溜:“黄羊城的烧酒铁沙盖的树,要看红火在塔布住”,由此可见当时塔布公社文体活动的活跃。

塔布公社群众性体育活动“这枝花”,其实与塔布公社群众文艺活动是一株姐妹“并蒂莲”。回顾群众体育,首先要了解一下这里的群众文艺活动有关情况。

塔布公社的群众文艺活动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

1929年,由和林格尔迁居到塔布忽洞一批艺人居住,带来了一班大秧歌剧团。他们有戏箱行头和文武场乐器,常年在当地和周边的武川、四子王、川底一带巡回演出。当时剧团演职员统一戴小草帽,穿白洋布衬衫,黑坎肩,黑裤子,白布袜子,黑布鞋,打扮的分外特别,统一整齐。主要演员有:贾二子(青衣)、史满福(小生)、胡忠(小旦)、吉苏子(花脸)、大召才(老生)等。演出的主要有:《划金钗》(又名《大上吊》、《打洞》又名《千里送京粮》)、《胡德骂闫》、《牧羊圈》、《三娘教子》、《九件衣》等二十多个戏剧。到了1956年该剧团由塔布忽洞乡政府组建管理,演职人员发展到了30多人,服装道具齐配,已有戏箱20多个,坚持常年演出,深受观众欢迎。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禁演古装传统剧目,大搞“破四旧”,该剧团的二十多个戏箱全部被焚烧。

1971年以来,一些健在的老演员们又自发组织了文艺宣传队,并不断培养年轻演员,用晋剧或大秧歌的曲调排演了《红灯计》、《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当时没有服装,演员们因陋就简,能自制的自制解决,不能自制的就用可代替的雨衣、雨鞋等代替。同时也编写演出了一些配合形势宣传的说唱节目,满足了广大群众多年来文化娱乐活动被禁锢的渴求和需要。

1975年,塔布公社在樱桃山林场成立了专业队,并重新抽组成立了文艺宣传队。主要演出现代小戏、舞蹈等曲艺节目。其时,白宽旺同志进入塔步公社工作,为宣传队创作了大量演唱材料,并积极予以辅导。很快,全公社5个生产大队的专业队、公社农业中学,共成立起8支文艺宣传队。文艺演出人员达到了180多人。徐门扣、金国安、李二明、高喜凤、郭连梅、谢培林、刘毛毛、周二兰、张连富、李枝女、辛翠兰、魏美丽、杨半拴等不断成长为各文艺宣传队的骨干演员。各文艺宣传队队员吃住在专业队,白天劳动生产,晩上排练节目或参加大批判。逢时过节为当地群众演出,并积极准备参加公社的“5·20”文艺汇演。文艺活动做到了常年活动不间断。

1976年8月,塔布公社文艺宣传队参加全旗文艺汇演,由白宽旺编导的小戏《分家》荣获一等奖。此剧曾风靡一时,全旗很多宣传队进行了排演。1977年塔布公社文艺宣传队受乌兰察布盟战备办邀请赴集宁演出,受到热烈欢迎。1978年受旗文化局派遣,在旗内4个公社巡迴演出,历时20多天。从1971年至1986年间,塔布公社的群众性文艺活动多次被旗、盟、自治区评为先进单位,并授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