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懂含蓄莫写诗

 杏坛归客 2024-06-24 发布于山东

作者:左建协

含蓄是诗歌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越含蓄的诗,越是好诗。

南朝刘勰称含蓄为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

晚唐司空图说含蓄应:“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北宋欧阳修说含蓄:要“状难写之物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清人沈祥龙说:“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而已。”

以上说法集中于一点:含蓄就是含而不露,不把自己的意思全都说出来,而把它藏在诗中,让读者自己寻找而得。

但初学者对含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更不会营造含蓄效果,写的诗常常过于直露,缺乏含蓄的韵味和美感。

比如以下几种表现:

1、平淡无味的叙述。《清洁工》:

从渐褪的夜幕里走来

披着最早的那缕霞光

用一双勤劳的手

为沉睡的城市美容

也展开,自己

崭新的一天

这种描绘,近似于实情,实在是没什么诗意,更无丝毫含蓄可言。

2、一味地直接议论。有首《人生》:

人生

是一场精神修炼

没有在深夜痛哭过的人

不足以谈人生

人到中年

真正重要的

不是生活的岁月

而是岁月中的生活

全诗一句借助物也没有,全是干巴巴的议论,枯燥无味;而且“生活的岁月”和“岁月中的生活”,实在没多大区别,给人以玩弄文字之感。

3、一点点写实,太多的议论。《春天的告白》:

春天轻轻地来了,

像一首悠扬的歌。

她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

带着满心的温柔和诺言。

她吻过冰封的河流,

河水便哗哗地流淌。

她轻抚沉睡的大地,

万物便悄然苏醒。

花朵在她的召唤下绽放,

绽放出最灿烂的笑容。

树木在她的轻拂下摇曳

摇曳出最动听的旋律。

春天的告白,

是一场生命的盛宴。

她用温暖的怀抱,

拥抱着每一寸土地和生命。

她告诉我们,

生命是无尽的循环,

是冬天的结束,

也是新生的开始。

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

去寻找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在她的告白中,

我们学会了珍惜,

学会了热爱,

学会了勇往直前。

因为春天告诉我们,

无论何时何地,

生命总有新的可能,

总有新的希望。

她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

带着满心的温柔和诺言。

全诗共三节写实(只有“她穿着五彩斑斓的衣裳,∕带着满心的温柔和诺言。”这两句含蓄些),虚的议论竟写了四节。而这四段议论,最少有四处毛病:①跟前边的写实的意思重复,如吻河流、拂大地就是拥抱每一寸土地;②自相重复或过于接近:生命是无尽的循环,就包含生命总有新的可能、新的希望之意思;③行文颠倒:倒数第二节写了,就不要再写最后一节了;⑷有来回说、反复讲之感,让人觉得絮絮叨叨。这种诗,没诗味,没人爱读。

有些人,总怕心里的话说不完,总爱在一首诗里把他的哪一点玩意全都说出来。殊不知,这恰恰大倒读者胃口,令人厌烦。

4、前边写得含蓄,又被后边的“说破”。有首《自愈》》,前两节本来写得不错,可后边非坠上一句“揭底”的话,生生抵消了前边的含蓄效果:

去深山,听一次鸟鸣

比孤独更纯粹的歌声

让内心欢喜

去远山的寺庙烧一次香

一个人,更接近天空

心再无尘埃

这两节的前两行都相当含蓄,蕴藉丰厚。但第三行都是缩小了主体行为的广泛意义,使前边的苦心经营功亏一篑。因为,听“鸟鸣”不仅仅是“让内心欢喜”;“心再无尘埃”远不如“更接近天空”的含义更隐蔽,更丰富。所以,第一节应修改第三行,第二节应直接去掉第三行。

这类诗犯的毛病是,生怕别人看不懂,领会不了他的意思,认识不了它的高明。其实,你越这样写,越没诗味,就跟往一点冰糖里倒进很多水一样,甜味全被“冲没”了。

只是,理解最后一点有点难,需要反复品读方可悟出。

不懂含蓄莫写诗(二)

作者/左建协(剑石)

怎么写才能使诗歌含蓄有味呢?

具体的方法很多。但总手法是用意象表现,用精美的具体描绘构成深远的意境或画面来表现,并最大限度地避免直接议论。

下边举几种常用方法:

1、用普通意象制造含蓄效果。如女诗人吕达《在野外唱的歌》的第一节:

苍苔长在它认为舒适的角落

溪水按着自己的意愿流淌

青山什么都不愿意挪动

蓑羽鹤没想过要成为丹顶鹤

野花从来不羡慕别的花

只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情感和意愿,几乎没有另外的理性赞颂,读起来跟跟客观讲述差不多。语言的克制力非常强。越是这样,读者越能感受到诗其中潜藏的启迪力量。

2、用象征意象创造含蓄效果。如河北诗人王克金的《起风之后》:

起风之后,我忽然起了变化

我从一个风外的我

走进了一个风中的我

风中,人基本不能自持

若是被风裹挟

人就会成为,在地上翻滚的事物

我不可能停止,只能一路走去

我一路走去

我不只是听到风声

听到风与事物的摩擦,我还能

听到路上和路边

不少哀鸣和呼啸的声音

他们不是鬼魂,但他们有哀鸣

他们不一定有速度

但他们敢呼啸,扬起砂石

全诗以风象征某种社会环境,写了人们在风中的遭遇,也写了人们(含自己)与风的抗争和搏斗。但全诗没有一处写明是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也没写明人们如何搏斗。正因为皆不写明,才涵盖得社会现实更加广泛,更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和对自己“跟风搏斗”的思考。相反全写出来,你写出来多少就只有多少,不仅难写,还容易没味道。

象征手法,难处在于对现实生活进行艺术概括和熔铸,概括不进或熔铸不好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诗是写不好的。而其前提,又在于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和思考。

很多人不懂象征手法,把自然事物跟象征混在一起写,结果弄得不伦不类,还写不深刻。

3、完全用意象创造含蓄效果。著名诗人沈浩波有首《我妈的日常》:

我妈今天非常愤怒

因为她读了一则假新闻

我妈今天非常高兴

因为她读了一则假新闻

我妈今天咬牙切齿

因为她读了一则假新闻

我妈今天眼含热泪

因为她读了一则假新闻

全诗写“我妈”的情绪变化,但什么东西使“我妈”发生这种变化,一点也不透露,特别是几种截然相反情绪的来源都是“假新闻”,更使人觉得玄妙无穷,产生“探谜揭底”的强烈欲望,进而去联想,去搜寻——这种表面的不透露,其实透露出来的更多,更能使读者想到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这样自然在于无形之中,扩大了此诗揭露社会现实的广泛性和批判力。正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奥妙和魅力。

4、巧妙隐藏情节创造含蓄效果。女诗人禾秀有首《距离》:

十年前,我三十三岁

母亲五十七岁

今年,我四十三岁

母亲六十七岁

十年后,我五十三岁

母亲还是六十七岁

这多像小时候啊

母亲在前边走,走着、走着

突然停了下来

初读第一节,还以为要说“我”和母亲的年龄差距,再读,方明白是母亲今年去世了,活了六十七岁,所以说,“十年后,我五十三岁,∕母亲,还是六十七岁”。不明说母亲去世了,而是用“十年后,母亲仍然六十七岁”暗示给读者。这自然是一种含蓄。

但这种含蓄并不仅仅是说母亲今年去世了,而是为了用这种“生命停止”引出下边“这多像小时候啊∕母亲在前边走,走着、走着∕突然停了下来”的感慨——“母亲突然停了下来”,可能是因为我太小,跟不上母亲的脚步,母亲停下来等我,是对我的疼爱和关怀;也可能是因为家庭负担太重,使她不由地停下来,思考一下生活安排,还可能是……无论出于什么情况,这一节都表现了“我”对母亲的痛切怀念——寓意着:十年来,“母亲停下来的”情景刻骨铭心,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我”是多么希望母亲还活着,多么愿意一直跟着母亲向前走啊——这才是这个情节折射出来的强大的感情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